|
21.我发现文学有个现象,不只是在外国,而是全世界的文学。被认为经典的,有价值的文学名著,往往没有比一些评论不上为文学家的作家写出的忧伤感人的小说来得读者多。我们首先承认,事实上,世界庸俗的人是较多的,所以他们会看那些,而不看经典名著。但是我们反过来说,那些小说会取得成功,不只是一班不知所谓的民众要去跟随的原因,它自然有它的魅力。通常这些小说是爱情小说,写得惊世骇情,哭红了不知多少位少女的鼻子。虽然作者的功力确实差了一大截(看过名著的人都会知道这回事。),然而那些人会和你说:我干嘛要去了解你那些所谓的文学,眼下这本书让我感动,让我得到心灵的慰藉,让我感到温馨的时刻,比起什么都来得好啦。就是这一点,外国名著,你很难找到一本很感动的书,真的。你如果翻开一本文学导读,那主编写的话,你必须谨慎考虑,他们写得天花乱坠,一直说这本那本小说多好多好,感人肺腑,其实他们也许连那本书的作者都不知道是谁!让我说些我对外国文学的感动经历吧。《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日记很感动?我觉得并不,有点造作;故事呢,故事感动吗?不,很烦闷,读得很累,我那时候能一口气读完,真是神奇。《三剑客》最后第二章,达达尼昂抱着头痛苦,是有点让人感动的;《巴黎圣母院》是刻意营造感动的,不真实,无法感动;《贝多芬传》罗曼·罗兰确实写得很激情,震撼不少;《堂吉诃德》难以感动,因为幽默性太强了,结局时堂吉诃德要死了,情节还继续搞笑;《死魂灵》在第一部结束时的结尾,确实会让人感到些许的感触和感概;《海的女儿》如果说想要流眼泪,那么这部便是你要的催泪剂了;《少年维特的感觉》维特自杀,多少震撼,但看完整篇没觉得什么意外;《茵梦湖》它正是经典名著欠缺的感动元素;莫泊桑和欧·亨利的一些短篇小说确实感人;《猎人笔记》看着地主对农奴的欺压,屠格涅夫描绘得确实如同海涅的忧伤小诗带来的忧伤;《橙色女孩》是在感动方面做得不错,但文学味道就较浅的一部了;《新月集》诗歌都带出感动,这部诗集却是其他诗歌无法带出的感动,但奈何它是诗集,而不是小说。《高老头》我们会同情高里奥,但巴尔扎克写的都是批判,感动缺乏了。《杜波罗斯基》普希金这篇小说很感动,写得很清新自然;《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悲剧其实写得很幽默;昆德拉,卡夫卡更不用说了,他们是思考,而不是温馨派的。我提出这些,并不出于什么原因,就只是谈论经典名著其实比某些言情小说,或温馨小说还是太缺乏感动的元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