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erme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制造障碍的汉译

[复制链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10-2-19 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Hermes

我们回答他!
all roads lead to Rome! because all work no play makes Jack an early bird!YAKEXI![b_259z]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2#
发表于 2010-3-1 1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10-3-1 13:34 编辑

回复 10# Hermes

您的比喻必须有个前提:在英国或别的西方文学大国有一批推崇汉译本,对英译本却常常批评的读者。请问有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4:35 | 只看该作者
那你说为什么没有呢?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10-3-1 19:08 编辑

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我们对英译本的批评其实也很常见,只是你视而不见而已。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抱怨说某首唐诗译成英语完全走样了,或者索然无味了,等等。但是如果说某位古希腊作家的作品的英译本不如中译本,这确实是少见的。大部分英语读者因为不懂汉语,可能听不到我们的抱怨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懂英语的,所以他们经常在看到英译本后抱怨中译本不好。

我们对英译本的批评较少,是因为我们常常力所不及,在西学这个领域(我们翻译过来的大部分作品都属于这个领域),我们只是小学生而已,人家是我们的老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义务去批评英译本(或者德译本、法译本……),正如英语读者没有义务批评汉语译本、德语译本……,大部分人只关心自己的母语译本,他语种的译本译得好坏,与他们关系不大,好比对自家的孩子,我们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换作别人的孩子,我们没有管教的义务,也懒得去说他了。之所以很多人诉诸英译本,不是因为我们偏爱英译本,而是因为这个不幸的事实:我们大部分人只懂英语一门外语。

雷立柏这篇文章指出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中文独有的,我们也可以谈制造障碍的德译、英译。中译英的障碍在英译中、德英中……里面也是存在的,他们译我们的中文名也是用音译,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或者语境不明确,也只能瞎蒙了,所以有了“常凯申”“孟修斯”的笑话,还有《大地之歌》里某首诗的作者是“张籍”“张继”还是“钱起”就分不清了。雷立柏指出了问题,但他的解决方案如果是直接以原文取代中译就太激进(当然从他的文章中似乎没有透露这个意思,只是说原文应该注出),试想如果将英译里的中文名的音译全部换成中文,可以想象,英语读者看到一段英文中突然冒出一个中文,肯定比中文读者看到中文句子中冒出一个英文词难受多了。我贴这篇文章不是想厚英译薄中译,只是想大家一起思索译名的解决之道,希望后面的回复也围绕这方面展开,英译好还是汉译好的问题,就不在此贴讨论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另开一贴。但是提醒一下,这是一个很笼统的问题,我觉得笼统地提问和笼统地讨论都无益于加深理解,我提倡讨论具体的问题,比如某个文本的中译本和英译本孰优孰劣,如下面的例子

http://www.cawhi.com/show.aspx?id=2980&cid=7

或者

http://book.hexun.com/2009-06-08/118422762.html
(这个例子一方面固然反应了译者素养的不足,另一方面不是也反应了“音译”带来的障碍?)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10-3-1 18:58 编辑

还有一个问题:直接保留原文的做法在学术性作品里可能还行得通,但在文学作品里尤其是诗歌里却会破坏和谐,如果《荷马史诗》通篇都是“Muse啊,请歌唱Peleus之子Achilleus那致命的忿怒吧……”(当然还有更变态的句子,可能整句都是人名),那中文读者如何读下去呢?不过我发现郭沫若大师已经率先作出了榜样,他的《女神》里就充斥着这样的句子:“Stendhal哟! Henri Beyle哟!你这句警策的名言……”“大自然的symphony哟!Hero-poet哟!Proletarian poet哟!”“晨安!我所敬畏的Pioneer呀!”“弯弯的海岸好像Cupid的弓弩呀!”也许应该给雷立柏送一本《女神》,表明咱们泱泱中华也不乏极有见识的人……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1

帖子

4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6#
发表于 2010-3-7 21:07 | 只看该作者
"英语读者看到一段英文中突然冒出一个中文,肯定比中文读者看到中文句子中冒出一个英文词难受多了。"
其实习惯就好吧...

如果是小说戏剧类作品的译本话,统统附上英文(或别的什么文)原名甚至直接用原名就实在有点无聊了。——诗歌某以为似乎也是如此呐。当然以考据为目的的版本和以卖弄洋文为目的的作者来说例外啦。
这个附原文的问题,只是在百科全书或教程之类学术作品之中尤为尖锐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1

帖子

4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7#
发表于 2010-3-7 21:09 | 只看该作者
咦 我没细看Hermes兄15楼的帖子......
原来意见相仿啊,抱歉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0-3-13 11:09 | 只看该作者
那你说为什么没有呢?
Hermes 发表于 2010-3-1 14:35


从西方500年来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强势地位,国民心理的优越感来看,我认为是不会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96

帖子

1303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19#
发表于 2010-3-13 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Hermes


不过,既然您是认为“之所以很多人诉诸英译本,不是因为我们偏爱英译本,而是因为这个不幸的事实:我们大部分人只懂英语一门外语。”,而不是认为英译本总是比汉译本好,那么我也可以收兵了。我也是认为学一门外文是不够的,加上始终没有时间,干脆连英文也不学了(现在用英汉对照的《理查三世》学一点,但并不用心)。

至于您所指出的英译本的缺点,我虽然不懂翻译,也知道英译汉比汉译英要困难得多,这本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14:57 | 只看该作者
再最后强调一遍,本帖里没有人提出或暗示过“英译本总是比汉译本好”这个观点。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12 01:4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