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慕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吹奏类乐器

[复制链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9 | 只看该作者
尺八的历史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源于竖篴,竹制,长一尺八寸,在隋唐颇为盛行,自宋代后渐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际东传日本。>>


  尺八是我国古老的吹孔气鸣乐器,源于竖篴,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竖篴”、“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

  在东汉时期,竖篴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至唐则大盛,广泛用于宫廷乐舞。唐代吕才善制此器。《新唐书·吕才传》:“贞观(627—649)时,祖孝孙增损乐律,与音家王长通、白明达更质难,不能决。太宗诏侍臣举善音者……侍中王珪、魏微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

  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旸《乐书》有所记述。沈括《梦溪笔谈》载:“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后来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的地位,尺八渐少使用。

  尺八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和尺八,其他还有二弦、三弦和唢呐等),并吸收了笛子的一些演奏技巧。

  福建省泉州南音乐团王大浩研制成低音尺八。长82厘米、内径3.4厘米。管上端加贴塑料片,并将第五孔移至管侧由小指控制。音色浑厚饱满。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0 | 只看该作者
1300多年前,尺八东传日本。

  隋唐之际,日本曾屡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许多中国乐器,流传东瀛。

  据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研究馆员孙以诚考证,日本尺八源于我国杭州。南宋时,日本名僧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习,在此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会了吹奏“尺八”的技艺,回国带回尺八及尺八曲《虚铃》和《虚空》 等。后来,心觉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技艺,故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传入日本的尺八仅用于宫廷雅乐,称为“古代尺八”,也常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叫“雅乐尺八”。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尺八,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尺八,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只刻雕尺八,长43.7厘米,管上端开口,管身前面五孔后面一孔。每一按音孔边缘有圆形花纹。制作十分精美,通体雕花纹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后作张袖状。后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执扇,另一女坐弹琵琶。其余部分均饰以花鸟纹。此外还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桦卷尺八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复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后,“普化尺八”传于民间。日本现在使用的尺八就是从“普化尺八”演变而来的,不限长短,一般多为3节、 5孔(前4后1)、不设膜孔。它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国传入日本的还有“一节切尺八”。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海山(kaizan)将尺八从日本传至美国。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0 | 只看该作者
尺八的制作

尺八形制与箫相近,以竹根制作,中通无底,管体一尺八寸,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五个按孔,背面开一个按孔,在吹口和正面音孔间设有膜孔。其吹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声大。


  尺八的形状和箫相近,但管身较箫短而粗,取竹根制成,全长56~6O厘米,吹呐径2厘米。

  尺八的选材和制作十分考究,多采用石竹、观音竹和茉莉花竹,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挖通,无底,管体长一尺八寸,上端内径六分。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5个按孔,背面开1个按孔,吹口和正面音孔间设有膜孔。

  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箫大。吹奏时,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圆形,以嘴吹奏吹孔,手指按孔,通过改变嘴唇吹奏的角度和力度,以及手指按孔的位置,从而发出不同的的音响和音高。

  尺八的音域从(d ~b2)。音色圆润柔美、深沉含蓄,略带凄凉之感。尺八本身不能转调,要演奏复调性乐曲时,需选取不同调的尺八。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1 | 只看该作者
龠的历史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
龠在历代宫庭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可见它是十分古老的乐器。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亦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等等,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
  《毛诗传》:“龠六孔”
  《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
  《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等等。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竹制,竖吹,有三孔,六孔,七孔,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

  宋代,龠传入当时的高丽,今日之韩国仍保存三孔龠。在1978年10月第三届三洲艺术节期间,香港大会堂举办的“韩国乐器展览”会上,展出了古老的三孔龠,其说明写道:“龠是一种竹制的竖笛,有一V形凹槽及三个指孔。它被用于孔子祭典音乐中。”

  关于龠的应用,古籍亦有记载:
  辽代雅乐八音“竹”乐器中有龠;
  金代雅乐之舞,“竹”乐器中有龠;
  而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
  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直到清代,龠仍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可见,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使用较多,不仅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

  有关龠的演奏方法,古书少有记载,朱载堉在《律吕精义》中说到三孔龠的演奏: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2 | 只看该作者
排箫的形制

排箫形似凤翼,富有民族风格,历代管数和长度不同,但均为单凤翼,清朝方改为双凤翼。


  1978年8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首次出土了两支排箫。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色彩绚丽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从春秋至唐末的1600多年间,排箫的管数和长度均不同,经过历代的流传和乐器匠师的改进,直到清代才由依次渐短的单凤翼,改为对称的双凤翼形制,并且按律进行编管,箫管的箍子也由绳拴竹捆改成木制套架。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包含十二律及四倍律,工艺十分精致,木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颇富民族风格。

  排箫是我国古老的编管乐器,形制美观,富有民族风格。1956年8月,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在北京举行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确定以排箫的图案,作为中国的音乐标志——乐徽,用以代表我国悠久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艺术。此后,在我国音乐界向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章和礼物上,就常印有排箫的图案。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4 | 只看该作者
排箫的制作

排箫形似凤翼,竹制,
历代的管数和长度均不相同,自清代方按律编管。


  在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排箫被列为竹类乐器。它是把长短不等的竹管排成一列,用绳子、竹蓖片编起来或用木框镶起来。如果竹管长短一致,则在管中采取堵腊(深浅不同)而得到高低有别的乐音。故排箫有无底、封底两种,分别叫作“洞箫”和“底箫”。从最初的3管籥起,管数有10、13、16、20、21,直到最多的24管,每管只发一音。

  1981年,吉林省歌舞剧院石家环在原排箫造型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双排管加键排箫。原来的排箫只有一排箫管;新排箫由两排箫管组成。第一排的28支箫管,按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d2~g4),上设4个转调键,通过按键封闭某些箫管即可达到转调目的,并可奏出D、G、A、F、C5个调的七声音阶。第二排有22支箫管,吹孔一半开在外面,一半开在里面,相互隔管交错排列,外侧孔的箫管构成G宫调五声音阶,音域由(d2~d4),里侧孔的箫管构成C宫调五声音阶,音域由(C2~C4)。两排和箫管固定在对称的云形木制外壳中,正面镶有两条对称的龙饰。新排箫的吹口为竖笛式的哨口,吹奏极为方便。既可演奏活泼、快速的复调音乐,也能吹奏悠扬、舒缓的抒情乐曲。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4 | 只看该作者
箫的历史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箫笛同源,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完全一样。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箫的种类

一、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
二、玉屏箫 >>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黑漆九节箫,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5 | 只看该作者
玉屏箫:产于黔东玉屏县,是箫中之珍品。其造型、制作和音色别具一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是对玉屏箫的高度赞誉。

  相传,玉屏箫的制作始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玉屏箫曾作为朝廷贡品,故又有“贡箫”之称。

  在1896和1913年的伦敦和巴拿马国际展赛会上,玉屏箫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是我国在世界上首获荣誉的乐器。

  玉屏箫采用玉屏和邻近镇远、耀山等地所产的小水竹制作,其竹节长、竹管细、竹质坚硬、纤维细密,是制箫的良材,且都在冬季采伐,经过选料、烤竹、刮皮、通节、开吹孔、音孔和校音等20多道工序而成,全长70厘米左右,管身呈扁圆形(系人工夹扁),音孔为椭圆形,孔壁向内呈25度斜面,工艺精细,声音优美动听。

  玉屏箫素以雕饰精美而著称,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铜色彩,然后雕刻出细腻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鸟兽等各种纹饰,诗、画、色谐和,工艺纤巧,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玉屏箫的音色圆润、柔美,古色古香,尤以“龙风箫”更为独特。这是两支雌雄为配的对箫,上面雕刻精致的龙凤图案。雄箫略粗,上刻腾龙,发音宏亮、奔放;雌箫稍细,上刻彩凤,音色柔和、含蓄。两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谐而富有情趣。

  玉屏箫是优良的独奏乐器,更适于合奏或伴奏。常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合奏,与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昆曲、越剧和粤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中,玉屏箫是重要的乐器之一,多用于表现幽静、娴雅等场面。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46 | 只看该作者
箫的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萧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经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9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