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ido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姜维--为了忘却的纪念

[复制链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31#
发表于 2006-8-3 20:51 | 只看该作者
史书上的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而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两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经天纬地.
换言之,二人功绩和结果也不一定全是时局所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32#
发表于 2006-8-4 08:28 | 只看该作者
这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很看重知遇之恩。其实,以当时天下的形势,魏国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尽管有赤壁的惨败,也有后来的种种内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晋最终还是凭借强大的国力统一了中国。对于这种局势,像诸葛亮、周瑜等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是当时的士大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却宁可违背统一的潮流,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周瑜,没有诸葛亮,中国的统一也许会提前一百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33#
发表于 2006-8-4 09:1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这种局势,像诸葛亮、周瑜等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却宁可违背统一的潮流"这也未必.
一,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整个战局评述还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蜀汉统一不是没希望
但局势的发展充满变数,孙刘结怨,损耗严重,而魏政权虽有政变却度过瓶颈.
二,诸葛亮周瑜等人还没有统一是必然趋势的觉悟.他们的气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游侠烈士的气质,更看重恩和义
在实现对忠和义的价值追求后,不自觉的充当历史前进的阻碍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34#
发表于 2006-8-4 10:4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对于三分天下的战略分析的确正确,但是对于所谓统一天下,仅仅是说说大话,哄哄刘备罢了。以当时的情况,除非魏国发生大规模内战,不然蜀国想要灭掉魏国,几乎没有可能.实际上,诸葛亮也一直在等魏国内乱的时机,只可惜他死得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35#
发表于 2006-8-4 13:23 | 只看该作者
这到也是,孔明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这天下有变应该旧指魏政局变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36#
发表于 2006-8-4 13:32 | 只看该作者
三国之中,以蜀国人口最少,实力最弱。但是蜀国政治比较稳定,政权未曾发生过更替。期间,也就是有过几次小的波动,都是很快就被平息。而魏吴两国都曾发生过大的政治斗争以及影响国计民生的内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37#
发表于 2006-8-5 1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北溟之鸟 于 2006-8-3 08:51 PM 发表
史书上的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 ...

陈寿师从谯周,谯周作《仇国论》以讽刺姜维,作为谯周弟子的陈寿能写出什么好话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38#
发表于 2006-8-5 11:37 | 只看该作者
凡事别看一家之言,看看和姜维同时代的郤正是怎么评价姜维的吧。

郤正著论论维曰: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25

帖子

3735

积分

earl

耶稣会会长兼西班牙公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王牌火枪手十字勋章

39#
发表于 2006-8-5 11: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北溟之鸟 于 2006-8-2 10:12 AM 发表
九伐中原对局势没有意义
不过这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如同屈子投江,对于反秦无意义,但却实现人生价值

历史的姜维总共北伐了11次。
不是演义里的九次,而且期间取得了拢西大捷的成绩,败王经,屠万人,关中为之震怖,魏国总人口460多万,姜维这次成绩是屠数万人,魏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消耗?
而且早在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进攻蜀汉之前,姜维就写信到成都让后主提防,完全是被黄皓扣压下来,导致守备松懈。
至于蜀国灭亡,我看诸葛瞻要负很大责任,事先不听从黄崇的占据险要之言,导致邓艾军队长驱直入,蜀军失去了先机。然后又想着去和魏国打什么对攻,他怎么不想想邓艾的军队都是魏国关中集团军的精锐,身经百战?他自己带的军队不过是从成都派出的守卫内部的军队,我都怀疑上没上过战场,虽然人多,比的过邓艾的军队吗?
而且绵竹之战对魏蜀两国的意义不一样,魏军就是失败,也只是损失了一支先锋部队,而蜀军失败,那就是亡国了。绵竹到成都的补给线很短,邓艾军队孤军深入,钟会主力被姜维拦截在剑阁,一度都准备撤军了,形势对蜀国来并不算糟,诸葛瞻不利用自己的优势,采取守卫战,却主动去和邓艾打对攻,邓士载真是求之不得啊。
误国者非姜维,乃黄皓,陈祗等人也,诸葛瞻的决策失误,对蜀国的灭亡也要付很大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40#
发表于 2006-8-5 15:46 | 只看该作者
姜维伐魏虽取得一定胜利,但无关大局
拢西大捷并为上了魏国元气
我们肯定姜维的能力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9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