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篇 或的实义
1、实或
通常,人所认识的事物都是主观认识中的事物。假设以一个细菌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或者以一只猫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事物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用一句话来说,事物本身什么都不是,一切都是人的主观通过自己的特定方式看到的物象而已。一只猪,你说是鹿,他说是马,我说是恐龙。猪自己说,我就是我,凭什么我就是猪,人类说我是猪,那我就是猪?我还是外星人呢?
一个事物,都是由人来认定它是什么,而不是由他自已认定他是什么。这是什么逻辑?
事物以它最本原的方式存在着,不依赖人的主观认识。事物是或定的,就是说事物以本原方式存在。我是故我在,无论我思还是不思,我都以自己本原的方式存在着。
从人的角度,事物都具有或定性,可以理解为事物都具有主观性。而从事物的本源来看,事物是或定的,意思是事物以自己本原的方式存在,既非肯定,也非否定,而是或定(待定)。
或不仅仅是虚或,还有实或。在客观世界中,实或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从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这句话中就可以知道,或定是一个普遍性的根源,它就是万物之母。肯定和否定,无论如何相互变化,而他们的或的本源性是恒定的,不变的。这就如同物质守恒、能量守恒之类,那个世界的存在本源是恒定不变的。
从根的角度,或定就是否定的根,同样也是肯定的根。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本源,这个本源被称为或定本原。
一切肯定和否定的显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事物,都是由或定本原来构成的。因此,在逻辑上,或定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根源,我的名字就叫做任何东西,叫万物之母。任何事物和东西,都应该由我或定这个根源来认定它是什么,而不是由你们人说了算。
现在,该是人类把话语权放归给事实本身的时候了!
那么,你现在肯定要问:有这样的东西吗?
事实上,的确没有这样的一个万能的可以构成一切的原子。这就如同“道“一样,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没有这样的东西。或只是一个关系的产物,它是各种事物发生关系的一个中间产物。
虚或是主观的,实或是客观的,主观和客观通过“或”得到统一。或兼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任何东西都是或定的,主观当然也是或定的。或定也可以指客观,同样可以说,任何东西都具有客观性,意思是一样。
世界是或定的世界,可以说世界是主观的,一切事物都是主观认识的事物,也可以说世界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
2、或与道
虚或如梦,蝴蝶梦梦蝴蝶。
实或如道,可道而非常道。
3、或化
实或的内在,表现为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性,而实或的外在,则表现为一切现象、形式、过程。
以下是仿孙甘露的诗句:
信是朦胧的爱恋;
信是无奈的叹息;
信是池边荷叶上蜻蜓的姿态;
信是折断的枯草;
信是诗句的残片;
信是错误的尝试。
这些诗句非常难以理解,将其中的信换成或,则刚刚好:
或是朦胧的爱恋;
或是无奈的叹息;
或是池边荷叶上蜻蜓的姿态;
或是折断的枯草;
或是诗句的残片;
或是错误的尝试。
孙甘露诗人试图触及“或“这样的一个概念,试图解开意义的迷团。
“或”在这里不是任何实在性,而是任何过程。否是实在性,或是过程性。
形式是过程的环节。一切现象都是过程的内容。
“或”只关心过程,而不关心结果。
佛说,不必执着。这正符合了或的过程本性,或所关心的不是他的对错,而是他能错多远,能对多远。或关心的始终是过程,以及与这个过程有关的形式性,是否曲折离奇,是否优美感人等等。
或化是事物实在性的形式化、过程化、现象化(时间化、空间化)、表象化(艺术化)。
第六篇 或变与想象
1、或变
事物不仅以常规理性的方式变化,还以一种想象式、跨越式的方式变化。这个过程就如同虫蛹化蝶,羽化登仙。
事物由肯定向否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叫作否变。否变如物质的腐败变质、事物向对立面的发展等。
事物向虚或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叫作或变。或变是一种想象式的变化,跨越式的变化。
或变这种变化本身被包含在自身的规定之中: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
如果“肯定”是一只幼虫,“否定”是一只成虫,而“或定”就是一只蝴蝶。从肯定到否定,就是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而从否定到或定,则是成虫变蝴蝶的过程。
人希望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名人,但是这些变化都只是否定的变化。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仙的梦想,而这个由人到仙的过程,则是一个或变过程。暂且不论有没有神仙,但是许多人时刻都努力着,企图实现这种幻想式的变化。这种想象式的变化,跨越式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行为生活乃至社会结构。虽然没有仙人,但是成仙运动时刻都在发生,道人、喇嘛、僧侣等都是成仙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进化,不仅仅是功能在不断进化,而且在变的越来越美,这个美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或变的过程。
或变的过程是蝶化过程,是仙化过程,因此它和一般的变化是如此不同。或化是幻想式的变化,具有想象力的变化。
人的生死轮回,从客观变化看来,就是身体的衰亡与诞生,而从虚或变化来看,则是灵魂的人、鬼、仙的轮回。
2、人言仙语
人们说道不可以言说,实际上道是可以言说的。关键在于是谁在言说,如果是凡人在言说,那么对于人之外的东西,却是不可以言说。但是如果是仙来说,那么什么都可以言说。
黑白不可以说彩色是什么,但是彩色可以说黑白是什么。“是语言”不可以言说的,“或语言”可以言说。是语言不可以言说精神意识,或语言可以言说精神意识。
人不必拘泥于思想的束缚,不必拘泥于他人所说的话语,就当自己是个神仙,什么都可以说。
或化本身就是一个幻想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具有的是想象力,因此决不能让语言的戒条禁锢了人的说话自由,要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
做都做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3、或定
肯定和否定都是一种判断,那么或定是否也具有判断的意思呢?
或定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或定是一种弱式判断。或定是主观本身,主观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但是主观态度的改变则是对事物的否定。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也就是说:主观的变化,就是对事物的否定。而由正及反的来看,否定也就是肯定。这就是一个由或定到否定到肯定的过程。
或变是由现实到理想的一个过程,是由否到或的变化过程,而或定则可以理解为是由理想到现实的一个还原过程,是由或到否的一个还原过程。
第七篇 生死与或
1 主观与客观
人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有人说是主观的,有人说是客观的。有人说主观是客观的,有人说客观是主观的。
其实是这样的:主观看到的都是客观的,主观生来就是用来看客观的,没有客观,主观看什么?如果主观看到的对象都是唯心的,那为什么还要一个叫主观,一个叫客观呢?
2、我哭因为我痛
虚或将精神合理化,使得精神、美等都不依赖人的主观,而是从虚或逻辑这里取得存在依据,从而将精神从主观阵营分离到客观阵营之中。精神、美都不再依赖主观,而是从客观事物的虚或属性这里取得依据。
但是我还是时刻感受到沮丧和痛苦,尽管我知道了精神是什么,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觉得精神上很富足。痛苦这个东西,它骨子里必须依赖主观。如果没有人的主观感受,痛苦也就不复存在。
虚或的逻辑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逻辑,它统领了主观和客观,但是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所以不真实,因为不真实,所以不懂得痛。
痛依赖主观而在,根本就无法客观化。说痛,和痛本身完全是两回事情。说痛只能触及痛的主观性,这是虚或逻辑可以做到的,但是不能体验痛的真实感受。我的痛,外人永远无法感受,永远,它只依赖我的主观体验而在。痛是一个见光死的东西,它永远不能走出我的主观的圈子,一旦接触客观,就会立刻消亡。
应该说,所有主观和客观现象,都已经被或定逻辑所包括。但是痛苦却无法被包括进去,这虚或这个集合中,不能有痛苦这个元素。这说明,痛苦和主观有所不同。
那么,痛苦到底来自哪里?来自外太空?来自某个神秘空间?
通过或定逻辑,主观已经归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次元关系(从数学上可以理解为函数关系)的产物。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痛苦却不被解释,不被包括。
那么:痛苦在哪里呢?
反复的阅读这段话:一个不属于客观世界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幽灵一样不属于客观的东西,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束奇异的,和客观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光芒,却实实在在的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不属于物质的东西,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躺着。那么,那么在这个物质第一性的世界中,有这种可能性吗?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又需要什么条件呢?除非,除非什么呢?
除非物质可灭!
这绝对不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
客观的世界是完美的,而留下的只有可灭这一个性质,可以为意识所用。可灭性,它才能够既属于物质,又不同于物质。可灭性的光芒,才能在物质世界中以一种异于物质的方式展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出现主观不属于客观,却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
这是唯一的逻辑答案。
3 生死与或
现在不是推开了一扇窗户,而是打破了一扇窗户。
这叫做破坏,说物质可灭,纯属破坏行为!
对于我的心灵来说,这样的自由才叫做彻底,爽!
物质的变化最终走向灭亡,把这个变化成为e(erase)变化。而物质的可灭由正及反,实际上就是生命的出现,因此有:灭=生。
凭什么说可灭物就是生命体呢?
因为整个精神的实质就是生!
生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子繁衍。
爱,就是对生命的关怀。
也许你会说,未必!那些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才是英雄,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
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舍生取义呢?为什么整个民族、种族的繁衍生存!说到底,还是一个生字,只不过是为了更多人的生。
生是最大的精神,没有精神能够逾越这个界限。
不灭物不存在生存问题,所以没有生命和精神,可灭物才存在生存问题,才有生命和精神。
e是一个精神的词汇,为了表示它的精神属性,把e叫做“e或”。
虚或是主观、精神的属性,而“e或”就是生与死的属性。
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这对于“e或”来说同样适用,只是这里的否定来得更加彻底,不再是状态的改变,而是灭。
“e或”之“e或”等于灭。意思就是生命的变化最终走向灭亡。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e或的平方等于0。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平方等于0,这个数就是完数,就是完结或终结的意思。
我知道,现在你脑海里最大的问号就是:可灭?可能吗?
对于基本原理,在这里不详细探究了,因为这个问题还要那么一点点想象力和勇气。我只说明一点,物质灭了,并不留下一个空间,而是物质和空间一起消失,就当你从来就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也不必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就当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通常人会这样问:死亡不过是活体变成尸体,物质并没有消失呀!
人的死亡可能看不出可灭的踪迹,因为那难以觉察,大致上可以理解为灵魂消失。而灵魂消失,灵魂的质量是无法计算的,不过如果有灵魂的话,就一定有质量。
人死后有多少物质灭了,这很难说,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人的身体是由可灭创造出来的。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或定完全可以完成对事物主观性、精神性占有的使命。而“e或”则是占领了生死。
或定之或定,作为逻辑上的或定,是一切之根源,是万物之母。而作为虚或,则是代表着整个的主观世界。
利用外语中译的方法,e或翻译为伊或(从虚或角度意译)、欹或(从实或角度意译)。伊取木乃伊的意思,寓意生命复活的意思。欹这个词,由奇和欠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奇可以理解为宇宙大爆炸的物质奇点,其中的欠可以理解为缺失,意思是宇宙是破缺的宇宙。
4、伊或与生命
可灭物,即是生命物。可灭物的不断扩大,就如宇宙的腐烂不断扩大,而由正及反,这种扩大,就是生命的不断繁衍,是更多可灭物的出现。可灭之火不断燃烧蔓延,对于生命而言,就是生命的欲望之火的不断蔓延,也就是生命香火的延续。
事实上痛苦和物质的可灭性非常相似。痛苦是一个见光死的东西,只能被一个人自身感受,而可灭性也是的,可灭性只可能被一个物自身感受,而无法被证明。
5、生死情
情是与生俱来的。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天生就有情,而是说情是伴随生命的产生而产生的。
母子之情是最根本的感情,这个感情是由母亲生了儿子这个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当母亲生下儿子的时候,这份感情也就一起产生了。
不生不灭,则没有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如果苍天有情,天也会老死。实际上就是这样的,物质可灭,天也会老,也会死。
生命都有情,这是因为生命都有生死。情伴生而生,情伴死而死。
6、或生
或生,和产生不一样。生命的生是或生,生命的死,是或死。而非生命的事物的产生与消失,则是物质的变化而已。
7、虚或作用与虚或关系
爱是虚或的作用,情感是虚或关系。爱的作用是虚或的,而不是虚幻的,情感关系是虚或的,而不是虚幻的。
第八篇 结语
有人会说,虚数不过是数学上的一个虚拟工具而已,引用到哲学上是否合理呢?
我的回答是:
虚数只是虚或世界所呈现的冰山一角。虚或世界具有普遍性,想象与虚构在这个世界中普遍存在。虚数,正是事物虚或式发展的一个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