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屠格涅夫《春水》的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精华

9

帖子

37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24 2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于1871年的《春潮》作者仿佛抛弃了迫切的社会题材,沉湎在回忆之中,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读后让人看得津津乐道:俄国贵族青年萨宁在曾途经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时,巧遇美丽善良的德国女子杰玛,两人从友谊的长谈,到爱情的默契和分离,再到男子的背叛,抛弃,以及后来的追悔莫及的爱情悲剧。很简单的故事,但写了将近1万个字。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些不简单的东西。
       对于主人公萨宁·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很多人说他是“多余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是“不结籽的花”。可能是我才疏学浅,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他“从容的步态、带卷音的喉音、孩子般的见人就有的微笑……最后还有清新、健康——柔软、柔软而又柔软。其次,他并不愚笨,而且颇有涵养。尽管他经过海外的长途跋涉,却依然保持着清新:对于充塞于当时一部分优秀青年心头的那种惶惑不安的情绪,他是相当隔膜的。 ”(引自第15节)这点很像一般的多余人的形象。但是他勇敢的为杰玛讨回公道,并接受封·里希特先生的决斗(这也是我看好他的地方)。他去参加决斗这是为了自己的所谓的尊严,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虽然他也不想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但是他毕竟是做了。因此也赢来了大家的尊敬,好感;同时还赢得了美人的芳心。为什么会说他是多余的呢?难道,这是所有多余人的共性,所有的多余人都是特别的在乎自己的名誉地位?虽然他能说会道,但这不就是代表了他的谈吐不俗,经验丰富吗?这也算是所有多余人的共性?虽然他最后抛弃了自己挚爱的未婚妻,拜倒在一个贵妇的石榴裙下,充当她的奴隶,但是他仍是一个敢于面对的人。是因为他当要对杰玛的未来负责,他才会与那个贵妇相识,才会被她勾引。当他”最终像穿旧的衣服一样被一脚踢开…… “(引自第43节),他”回到故乡,受到毒害、空虚无聊的生活,琐碎的忙碌,无谓的奔波,痛苦而枉然的悔恨——而要忘记它却又是多么不易,多么痛苦——是一种并不明显的惩罚,然而每时每刻,天长日久都在进行着,宛若并不厉害却无法根治的病痛,一戈比一戈比地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引自第43节)他想起了杰玛,并勇敢的去请求杰玛的原谅。他并没有只是在心里想想,他面对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一个”行动的矮子”所能做出的。萨宁不是一个有坚强性格的人物。虽然没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追求,但心地善良。也只是这点,我只能说:他是一个接近于“多余人”的形象。只能说萨宁是“软弱的人从不主动去作了结,而总是在坐待结果”。也就是说,他不能主动地把握生活,而只是被生活的浪潮推着走,最终也只能带着无边的悔恨,思考是什么促使他离开温存体贴地热爱着他的杰玛,而投向那个放浪女人的怀抱的。
       看完了小说,非常喜欢杰玛。她是绝美的女子:"她的鼻子略显得大些,却是美丽的鹰钩形的;上唇覆着一层细茸毛;但是均匀而没有光泽的脸色,活脱脱像象牙或乳白色琥珀;波浪形的头发就像比蒂宫里阿洛里的尤狄菲;尤其是眼睛,那双深灰色、瞳孔四周有一个黑圈的喜气洋洋的美丽眼睛"(引自第2节)“杰玛戴了一顶系着棕色带子的大草帽;帽子的前檐低低地压下来,几乎替她的整个脸庞挡住了阳光,帽檐的影子恰好遮到嘴唇的上方:那两片嘴唇闪耀着红光,那样地纯洁和温柔,宛如盛开玫瑰的花瓣,透过两片嘴唇时而露出雪白的牙齿,也与儿童一样地纯真无邪。"(引自第14节)也正是因为别人垂涎她的美貌,才有了军官调戏她的意外发生,才有了她母亲来诺亚·路塞里为了维持她父亲乔万尼·路塞里糖果糕点铺的生意,不得不依靠在当地经营呢绒绸缎铺的总管克吕贝尔的资助,并且选择了他做女儿的未婚夫。但是杰玛性格坚强果断,喜欢独立思考,她因不能容忍未婚夫的虚伪、自私,厌恶他的市侩气,决心拒绝这门婚事。当她遇到萨宁后,发生了决斗事件以后,更加坚定了她的这个决心。同时也是由于决斗这件事,被萨宁那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所感动,倾心于他。她善良、聪慧、纯洁,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丽。最后也当然原谅了曾经深爱的,却抛弃自己的萨宁:"他看了签名:杰玛!泪水立即从他的眼睛里泉涌而出:单凭她只署自己的名字,不加姓氏这一点,就已经是对他的和解和宽恕了!"(引自第44节)
        他们的爱情,对于他们每个人来讲都是初恋:"萨宁和她,都是初次相爱。初恋的全部奇迹在他们身上实现了。初恋也是一场革命:既定生活的那种单调、井然的秩序在瞬息之间已被粉碎和摧毁,青春正站在街垒之巅高高地飘扬她的旗帜——不管前面等待她的是什么——是死亡抑或新生——她都致以热情洋溢的敬礼。 "(引自第25节)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瞥见他们的感情是纯真的感情,是一种崇高的、无私的感情,是纯洁的、透明的、既恐惧又甜蜜的动人爱情。也难怪屠格涅夫曾经说过:“爱是那能够摧垮我们的‘我’、迫使人忘掉自己和自己利益的那样一种激情。”也早在文章中作者就暗示过他们的悲剧的必然性。在杰玛与萨宁的长谈中,提到了霍夫曼《错中错》里的情节。当然杰玛自己也说“类似的相遇和类似的分离,人世间发生得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 (引自12节)。作为一个局外人,别人的爱情可以看得透彻,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也就是他们的结局呢?
       作者确信只有这种爱情,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主要受情欲冲动所驱使的结合,同基于纯粹利益考虑的结合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在《春潮》的头一部分中,作者否定了杰玛和克吕贝尔的婚姻关系:虽然卡尔·客留别尔”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身居高位而又殷勤热情的店堂经理。“虽然'他的衣着无可挑剔,正与他器宇轩昂的气派,优雅得体的风度相得益彰“”一眼看去就可明白,这位英俊、略显严厉、受过良好教育。"(引自第8节),但是仍逃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因为他凡事以自己的生意为重,不会做任何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的事情,就算未婚妻被侮辱,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这场婚姻本来就是一场交易:他为了她的美貌,她的母亲为了他的钱财,两人之间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就算是没有萨宁的出现,他们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因此作者对他们的婚姻持否定态度。在后半部分中,玛丽娅·尼珂拉耶芙娜基本上无时不刻不在勾引萨宁,把萨宁的情欲的冲动描写成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的力量,并把追求个人幸福、满足情欲的冲动与灵魂深处的道德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也就构成了萨宁悲剧的收场。这也是作者否定的对象。
        有人评论说: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被分化为少女与少妇两种类型,和天使型与妖妇型可以对等。前者温柔纯洁而又坚强刚毅,充满严肃的道德自省意识与近乎圣洁的律己和自我牺牲精神,被认为是“永恒女性的神化”;后者轻佻、放荡、堕落,无视一切人为的道德规范,充分享受尘世的声色之乐。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杰玛就是天使,玛利亚就是妖妇。“在道德修养上,屠格涅夫的少女们是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圣女,具有比男性主人公高尚的精神境界,少妇们则是介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妖妇,精神境界甚至不如她们原本就不十分高尚的情人们。少女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摒弃肉欲和世俗观念的纯真爱情,男主人公对少妇们的感情却主要源于性的冲动,不由自主被少妇们的性感魅力所吸引。“杰玛是美和纯情的化身,萨宁的见义勇为使她深受感动,她勇敢地离开了虚伪、懦弱的未婚夫,对萨宁报以真挚热烈的爱情,萨宁对于杰玛的爱是自觉的,它展露的是人性中崇高、理想的一面;而玛丽亚则是媚和妖娆的象征,对萨宁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她精明、虚伪、冷酷,以引诱和控制身边的男性为乐,只是为了和丈夫打赌才故意挑逗萨宁。萨宁清楚地知道她是“蛇!啊,她是蛇!可是又是多么美丽的一条蛇啊!”(引自第40节) ,在理智占据上峰的时候,萨宁心里“千百遍地向纯洁无暇的少女恳求饶恕”,并试图摆脱玛丽亚回到杰玛身边去,而一旦欲望占据上峰,意志薄弱的他就重新为“半神半马——半兽半身”女妖式的玛丽亚神魂颠倒,展示出他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理性”和“崇高”使萨宁选择杰玛,而“感情”和“本性”则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内驱力,使他渐趋于玛丽亚。萨宁选择了背叛杰玛,如同奴隶一样拜倒在玛丽亚的脚下,最后却被她弃之如敝屣。结局的可耻和屈辱让萨宁深感追悔,这种追悔是对他之前的选择和所选择的玛丽亚的否定,作者给他最后的安排是卖掉俄国的田庄,投奔在美国定居的杰玛,意味着他向道德的回归。作者“将女性想象为天使型与妖妇型两种类型,折射出“男性主人公对自我本能欲望既恐惧又沉醉的心灵内部对话关系,它真实表现了新旧文化交替之际、男性在‘封建禁欲主义理性’与生命本能的冲突中的内心煎熬”。女性被截然分化为情妇/妻子、妖妇/天使,背后隐藏着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符号系统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实质上是男性内心精神与肉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外显。”文章中表面上是在叙述萨宁与她们之间的爱情纠葛,目的却是揭示灵与肉、文明习俗与人的自然本性在萨宁内心的激烈矛盾与冲突,同时,男主人公在二者之间的徘徊与犹疑也表现出作者自身面对道德与本能时的困惑。妖妇型女性是他们为满足欲望而创造出来的性欲符号,她们淫荡而又有活力,象征着男性作者对肉体的渴望与需求,男性主人公为这些女性的肉体所吸引,同时又对她们的诱惑感到恐惧,他恐惧自己的欲望,因此也恐惧能引起欲望的女人,所以他选择了逃离。天使型女性圣洁而美好,代表了男性作者对灵魂的向往与追求,男主人公虽然暂时为妖妇型所诱惑,但最终的选择都是向天使型女性回归,也就是向道德或者灵的回归。
        西方与东方的矛盾一直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无论就文化传统还是地理位置而言,俄罗斯都是欧洲的东方、亚洲的西方,俄罗斯文化像一个巨大的钟摆,沉重地摆动于世界文化的两极之间。1938年,屠格涅夫离开俄国,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文学,后来又游历了荷兰、法国、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正如他后来在《文学与生活回忆录》中说的那样,他纵身跳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的海洋,经过洗涤、冲刷和浪击,当从浪涛之中游出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西欧主义者”,推崇执着探索、执着改革的西方精神。然而,屠格涅夫身上的西化倾向并不彻底。在这部小说中女人不仅仅是本能与道德的化身,也是将东西方性别化的产物。杰玛代表的少女与玛利亚代表的少妇分别成为俄罗斯与西欧的能指符号,作者让萨宁在两者之间徘徊与抉择,试图籍此摆脱自身的认同危机。贞洁娴静的杰玛可以视为俄罗斯文化的象征,是古老俄罗斯文化中的淳朴的道德风尚和精神纯洁感,具有超常的爱心。虽然杰玛被萨宁可耻地抛弃,但她都平静而坚强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当萨宁在玛利亚那里受到屈辱,转而选择杰玛的时候,她给予回头的浪子以绝对的宽恕。浪漫放荡的少妇则是作者对西方进行性别化想象的产物,受到了西欧生活方式的熏陶,或者向往西欧的生活。玛利亚就算要去听戏,也是”给我定一座包厢——要第一层厢座——不……最好要外国人用的包厢,”她对茶房说,“听着:一定要外国人用的包厢。” (引自36节)
     落后的俄罗斯就象萨宁,他一直热爱着并拥有着传统———就像崇高圣洁的少女。如果没有西方现代文明的侵袭,他们的生活虽然缺少了活力,仍可以是平静而幸福的。但富有动感与生命力的西方文明具有的巨大媚惑力吸引了他。他的,也是她的平静被打破。他抛弃了他的她,他的幸福。但最后尝试了西方文明以后,否定了她,重新投向少女们的怀抱。这种安排,应该表现出作者对西方文明的某种抗拒和排斥,也是他对传统俄罗斯以及贵族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回归吧。
        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线索:玫瑰花。首先是因为着过玫瑰,杰玛受辱。后来通过决斗,萨宁赢回了它。接着杰玛倾心于萨宁时,又送给了他这朵花,最终一直伴随这萨宁,直到他抛弃杰玛。可她以说这朵花是杰玛的象征。起初军官说了一些轻佻的话,并拿走本放在桌上作摆设的花时,本无意义的花,就开始了她的意义之旅。当萨宁戴着它决斗时,本轻轻的花瓣,已经成了千斤重:她承载了萨宁希望的关心,给了他继续面对的勇气和力量。
       特别喜欢文中杰玛的弟弟爱弥儿。他纯真,善良,嫉恶如仇。不知怎么的,看见爱弥儿,总是想起《雷雨》(曹禺)中的周冲。一样正值15,16岁,身上的青春活力让人忍不住的想靠近,一同享受正因为这美好的青春,逝去了,才让人哀愁。
         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这成了30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但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己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
       读完了整本小说,让人觉得有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回味。我想这与作者的文笔风格是分不开的。在俄国,就像最动凡心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一样,最美的语言,最美的风景,应该就是屠格涅夫了吧!在这部《Вешние воды 》中浓郁的抒情气氛让人有一种沉重又忧郁的的感觉,好像看到了绝望,又在绝望中出现一丝丝希望;好像在黑夜中看不到五指,让人害怕,但又好像光明就在前面。作者悲伤的风格和睿智的智慧,像一把剑要把社会的丑陋现象辟开,让人感觉痛快,痛快的过程中又有伤痛,心灵在隐隐作痛,就仿佛是作者的回忆一样。  题记“欢快的岁月,幸福的时日—— 恰似春水悠悠,已经一去不留!”曾经22岁,正值青春的他们经历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本可以一直这么幸福下去,但却因为萨宁的一时迷糊,步入了 不覆的歧途。那逝去的青春,永远回不来。那逝去的爱情,也无法挽回,令人追恨不已。
        文中的景色描写也值得一提。作者的“自然即人”这一定位,也是我心甘情愿的匍匐在作者的脚下的原因之一。虽然《春水》中景色描写不及《猎人笔记》中的多,但仍有一些,让人沉溺其中:“清晨是宁静而温暖的,天色灰暗。有时使人觉得天好像就要下雨的样子;但是伸手探去却丝毫感觉不到,只有看着袖子的时候才会发现有玻璃珠那样细微的小水珠的痕迹;然而就连这些小水珠不久也消失了。一点风也没有——似乎这世界上从未就没有过风似的。任何一点儿声音都飞逸不开去,而在花四周缭绕不绝;远处有一团白茫茫的雾气在逐渐变浓;空气中弥漫着木犀草和洋槐花的清香。 ”(引自第26节)“夕阳西沉——已是傍晚六点多钟了一一斜阳的光辉淹没了路塞里太太整个小巧的小花园,宽阔的光带的颜色已经是深红甚于金黄了。有时可以隐约听见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似乎是从容不迫的;迟归的蜜蜂从一朵花飞到相邻的另一朵花上去,发出时断时续的嗡嗡声;还有一只斑鸠在鸣叫——鸣声单调而不知疲倦。”(引自第24节)“晨色是迷人的。法兰克福开始热闹起来的街道,看上去是如此洁净安适,屋宇的窗户像锡箔一样泛着粼粼白光;马车一出城门,即从高处尚未全明的蓝天深际传来了云雀清脆的啼啭。"(引自第20节)~~而且”任何一棵棕榈树——甚至在当时十分时髦的诗人别内迪克托夫的诗里——都不能和她身段的幽雅苗条媲美。“(引自第6节)也是令我新奇的句子:将棕榈树与美人相类比,这样一来将棕榈提到了一个与美人平等的地位。
      在《春潮》中还始终贯穿这萨宁的内心独白:”他还从未感觉到这样疲乏——肉体的与精神的。整个晚上他是与可人的女士们和有教养的男士们度过的;有几位女士颇具几分姿色,男士们几乎个个都智慧过人,才华出众;他本人的谈吐也相当成功,甚至非常精彩,因此被罗马人称作“taedli-umVitae”的那种“生之烦恼”,还从来没有以那样不可抗拒的力量来左右他的心情,折磨得他透不过气来。假如他再年轻几岁,或许会由于苦闷、无聊、愤懑而哭泣起来,如同苦艾的苦味一样强烈,灼人的苦痛充溢了他的整个心灵。一种萦回不去的厌烦心理,一种令人反感的沉重感觉,仿佛秋天的暗夜一般,将他团团围住,而他却不知如何摆脱这黑暗,这苦恼。对睡觉两字已无可指望:他明知自己不能入睡。 “(引自第1节)”尔后——回到故乡,受到毒害、空虚无聊的生活,琐碎的忙碌,无谓的奔波,痛苦而枉然的悔恨——而要忘记它却又是多么不易,多么痛苦——是一种并不明显的惩罚,然而每时每刻,天长日久都在进行着,宛若并不厉害却无法根治的病痛,一戈比一戈比地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引自第43节),"苦酒斟得满出来了——够了!“(引自第43节)也正是这种直抒胸臆,那难以掩饰的俄罗斯贵族气、典雅绚丽的文笔,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的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虽然作者生性平和,富于人道主义精,他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充满了优美、宁静、和谐与精致,但他的人格意识和情感特征却远比他的艺术世界复杂.作者本人的性格被软弱、怀疑、悲观和优柔寡断所困扰,具有浓厚的哈姆莱特气质,这不仅导致他在人生历程中不断品尝痛苦、领受忧伤,而且影响他的思想构成形态、艺术创作氛围与特征. 这也为作者赢得“小说家中的小说家”这一称号。
     在这部小说中,我想简单的探讨一下作者的宗教问题。由于作者没有明确的宗教倾向,所以屠格涅夫的小说,更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难怪他是中国比较喜欢的俄国作家之一。尽管这样,但是信仰问题,上帝裁判问题,永恒的宗教灵光问题,都不能不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反映。杰玛拥有圣母般的容颜,在向萨宁表达忠贞时,我觉得是表达是宗教思想的最有力的情感。”‘妈妈提到的那点你可记得?这就是关于我们的信仰的不同,就是这一点!……’她(杰玛)抓住那个用一条很细的带子栓着的挂在脖颈上的石榴石十字架,用力扯断了带子,把十字架送给了他。‘既然我是你的,那么你的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引自第30节)杰玛以宗教的圣物----石榴石十字架作为爱的许诺,爱的信仰,同时暗示着爱情的宗教般伦理与责任的深刻含义。同样,借以审视与检验萨宁的情感世界的依旧是宗教的标准。30年后,留在他身边的依旧是杰玛当年留下的这枚象征着宗教般情感的十字架,如同面对杰玛的圣洁感情。萨宁追悔莫及,但同时也正是他的虔诚和对初恋宗教般的坚贞与固守,他的灵魂与情感一起获救。杰玛在最后原谅了萨宁,这是应为她身上的传统的俄罗斯的精神,但是这一美德,我认为,追根结底,还是有东正教的神恩思想在里面。
     文章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有的时候对话会穿插这一些德语,而且作者会强调杰玛和来诺亚太太喊萨宁时,用的是德语并喊他”德米特里先生“。难道这是因为尊敬吗?还是有,其他的文章中,顶不动就会在对话中出现法语,我想这应该是为了表示尊敬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
       爱情,在作者看来,使人不完整,不健全,它带给人的是浅意与表面的幸福,却使人精神上倍加痛苦。有的人以追求个人幸福为发端,却以放弃个性,放弃爱情本身,甚至毁灭生命为代价。女人们为了爱常常是奋不顾身,舍却个性,但这种追求却又是极其脆弱的,往往经不起考验,只要有一丝风吹草动,她们便放弃追求,放弃爱情本身,甚至是放弃生命。(特别喜欢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曾经风华绝代,跺一下脚能撼动巴黎的她,为了爱情,她奋不顾身。最终也是因为爱情,为了爱人的名声,离开了阿尔芒,最终孤死在那张仅剩的大床上,陪着她的仅有空荡荡的大房子和满屋子的封条。)在《春潮》中杰玛为了逃避爱,也可以说是为了爱,远离了法兰克福,来到了遥远的美国。“她还是认为——而且永远认为——自己和他的相遇是幸福的——因为这种相遇阻碍了她成为克留别尔先生的妻子——所以虽然这是间接的,但却成了她和现在的丈夫结婚的原因,她同他已经共同生活了二十八年,过得十分幸福、美满和富裕:他们的房子是全纽约闻名的。”是的,不应该为了萨宁而一蹶不振,毕竟除了爱,女人还是可以自己过活,甚至可以活得很好。杰玛都知道,难道我们都新新人类了,?虽然爱情是美好的,更不应该理解吗?爱情,应该只是生活的调味剂。没了生活,爱情立根在哪儿;但没了爱情,生活依旧。

1

精华

9

帖子

37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20:20 | 只看该作者
赶了一个晚上赶出来的
才疏学浅
望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90

帖子

270

积分

candidate

天才的眠者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8-11-24 20:2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看见了很多小方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6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