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查看: 4270|回复: 7

向你介绍雪莱

[复制链接]

15

精华

463

帖子

1539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05-8-2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你介绍雪莱


文 / 何珏


泼西·毕希·雪莱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1792年8月4日出生于英国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雪莱6岁开始学习拉丁文,以后学数学、法文、天文、地理、物理、化学。12岁进入贵族中学。在同学中,他对一切卑劣、腐朽的人和事情有强烈的反感,从不妥协。对弱小者、被欺侮者却心甘情愿给他们帮助。
  
  1810年,雪莱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和一个朋友合写了长诗《流浪的犹太人》,自己写了两个传奇故事。就在这一年,他进了牛津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刊印出版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触犯教会,被学校开除,并被父亲赶出家门。
  
  1815年,雪莱的父亲去世。雪莱得了家庭的经济津贴以后,便逐渐进入了创作的盛年。
  
  年轻的雪莱酷爱大自然,通常喜欢在露天旷野度过青春时光。他常常扬帆海上,躺在小艇里,听任烈日的灼烤,像小孩子喜欢顺水漂流的纸船一样。他喜欢在海上写诗,他的著名诗篇或写在海滨浴场、或海滨别墅的屋顶、或漂亮的小艇,或海边的石洞里。
  
  1816年,雪莱结识了拜伦,来往亲密,友谊日深。1818年雪莱被英国法院以无神论者为借口,剥夺了他对子女的监护权,被迫离开祖国去意大利,在那里,他和拜论一同住在地中海海滨。
  雪莱一生写了很多诗,他给诗的定义是:“生命的形象表达在永恒的真理中的是诗。”他充分肯定了诗的战斗力量和社会作用。他说:“诗人的力量,不为他人做左右,而能左右他人。”通过创作实践,他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1819年,雪莱写了著名的《西风颂》,雪莱旅居意大利时期,写了不少充满优美而蓬勃的幻想、又富有浪漫色彩的诗,《西风颂》可以说是这类诗歌登峰造极之作。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以西风为中心,准确而有力地描写了一系列自然播种子、驱乱云、放雷电,把地中海从夏天的沉睡中吹醒,让大西洋涂上庄严的秋色。写出了大自然如何在西风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诗人以此象征了当时的整个现实,寄托诗人对未来的希望。那“枯死的落叶”不正是反动势力?他们虽然看来人多势大,但“有翼的种子”——不胫而走的革命思想——却暗藏在地下,只等春雷一响,就会将它的色与香充满人间。旧的必将让位与新的。诗人请求西风把他振奋起来,使他发出革命的歌唱。
  
  请把我枯萎的思绪播送宇宙,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雪莱的革命乐观主义使他在诗篇的结尾发出了响彻欧洲的预言,我们听到了诗人发自整个灵魂的呼唤:
  
  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哟,春天怎么会遥远?
  
  诗人希望诗歌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愿你从我的唇间吹出醒世的警号”,像预言的喇叭把沉睡的大地唤醒。
  
  雪莱另一类抒情诗具有辉煌的想象和优美的情致。如《云》、《致云雀》、《改月亮》等,善于在描写自然景象中寄托自已的思想感情。
  
  在雪莱的抒情诗里,主人公往往充满信心,这与大自然是协调的。他深信自然和社会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一时的痛苦和黑暗终将变成幸福与愉快。
  
  雪莱的诗歌表达了当时欧洲最先进构思想.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的序言中,雪莱阐述了他希望通过创作来改变世界。
  
  在英国的诗歌史上,雪莱的抒情诗是出类拔萃的。想象的丰富,音韵的和谐,比喻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是罕见的。他的抒情诗和拜伦的叙事诗同样是英国诗歌中的高峰,是值得我们仔细吟咏的。
  
  1822年7月8日,雪莱从利弗尔诺乘船返回勒瑞奇,途中突然遭遇风暴,船被吹翻,夺去了诗人仅30岁的年轻生命,经过了好几个漫长的日夜,才在沙雄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当地的法律规定,任何海上飘来物都必须付之一炬,于是雪莱的遗体就由拜伦和特列劳尼安排火化。那一天,晴空万里,火焰升得很高,发出耀眼的金光,终于火化了一代诗杰雪莱的遗体,令人惊奇的是,那个心脏却完整无损,被特列劳尼从白炙的火堆中抢出。
  
  雪莱的骨灰被送往罗马,安葬在塞斯乌斯的金字塔旁的新教徒公墓,墓地上立了一块标志诗人埋葬处的石碑,碑上刻着诗人的姓名:泼西·毕希·雪莱,他的姓名底下还刻有这样两个拉丁词:众心之心。
  
  这简洁的铭文是他的妻子玛丽对他的品格所作的鉴定,也是对雪莱一生最其实、最深刻的赞语。
[color=red]Whence are we, and why are we? of what scene The actors or spectators? [/color]

15

精华

463

帖子

1539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十九世纪诗坛上的两颗巨星——雪莱和拜伦,是我国读者久已熟悉的了。他们在热情的诗歌中发出革命的号召,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灵。要是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诗歌活动的话:可以说,他们是革命浪漫主义者,也就是英国工人运动尚在雏形时期的代言人。关于这,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曾经说:“雪莱,天才的预言家雪莱,和满腔热情的、辛辣地讽刺现社会的拜伦,他们的读者大多数是工人……”据马克思的女儿爱林诺说,马克思曾称雪莱是“彻头彻尾的革命家”。
  
  在十九世纪初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会面貌。社会迅速地分裂为一方面是贵族、资本家和极端富有者,一方面是赤贫的无产阶级;旧日比较稳固的中间阶层不断地分化,小工商业者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疑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头上。但此时的无产阶级本身还是比较薄弱的,政权还强有力地掌握在贵族及资本家手里。在这种反动势力的统治下,工人运动尽管前赴后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成熟发展起来:例如,较早的路德分子破坏机器运动和较后的宪章运动,便是以本身的弱点而致失败了的。但英国工人阶级改造世界的意愿和憧憬却坚强地存在着。就是基于这一憧憬,产生了英国文学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诗人雪莱(1792-1822)出生在富豪的贵族家庭,他所进的学校也是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先是在伊顿中学,一八一零进入牛津大学。可是,雪莱自始即对于当时由教会所严格控制的大中学教育深感不满。在牛津大学不过半年,便因为散发了自己所写的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而被学校开除出去。这激怒了他顽固的父亲,家庭从此和他断绝了关系,只保留对他微薄的金钱接济。他的未婚妻也和他解除了婚约。从此,自十九岁开始,雪莱就成了被上层社会排挤出去的流浪儿,但同时,一个日益坚决的革命者也逐渐成长起来。
  
  生活的贫困颠沛,再加以社会的诽谤和迫害,却毫没有顿挫雪莱的坚毅的意志。他本人就像他所歌唱的“云雀”一样,带着欢乐的歌唱直飞向他所向往的天空,从没有回顾和反悔。在资产阶级看来,他是“疯狂的雪莱”,是“毒蛇”;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马太·安诺德有一句“名言”论及雪莱说:雪莱是一个“美丽的然而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枉然在空中拍着他闪烁的银色的翅膀。”这就是某些评论家在最好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一切了!喜爱黑暗的人对光明是盲目的,因此安诺德认为雪莱的诗“缺乏内容”。可是,够了!让我们看看雪莱是怎样成长为革命浪漫主义者的吧。
  
  给年轻诗人的心灵以深刻启发的,首先约有三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是阐述进步思想的书籍(政论方面如威廉·葛德汶的《政治的正义》、托马斯·潘恩的《人权论》;哲学方面是诗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及政治运动。
  
  雪莱在中学和大学时期,对物理、化学和电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在自己的住屋中堆满了仪器,进行了很多试验。他认为自然科学会使人认识到自然界的秘密,帮助人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从而可以把人从“偏见”和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虽然在离开学校后,他就不再接触实验科学了,但对科学的爱好已经给他的推崇理性和对世界的唯物认识奠定了基础。
  
  诗人早年的政治见解固然部分地阅读书籍而形成,但更主要的是生活本身使他认识到英国的现实。这,我们可以由他当时所写的书信中看出来。
  
  离校不久,他到了凯斯维克,就是湖畔诗人华滋华斯在那儿歌颂自然之美的地方。但雪莱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我看到了悲惨的景象。工人们处于饥寒中。我们的士兵被派到诺丁汉去了……若果他们是为了去杀死当地任何一个饥民的话,让上天去诅咒他们吧。”他又写道:“在这凯斯维克,虽然风景是可爱的,但人们却可憎。厂主们带着他们的污浊伸进了这平静的山谷,以人的恶浊破坏了自然的美。来到这里的大家族们,他们荒淫的奴仆也有助于使道德整个沦丧。凯斯维克与其说是坎伯兰郡的一个村落,勿宁说更像伦敦的近郊。河里常常发现被不幸的女工所扼杀的孩子。”不久之后,他到了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他写道:“在这以前,我从没有想到人间的悲惨可以达到如此地步。都柏林的穷人确实是最不幸最悲惨的了。在他们那狭小的街上,仿佛有成千人在一起蜷伏着——简直是一堆活人的垃圾。这种情景多么巨烈地震动了我!”
  
  雪莱在写过《无神论的必要》攻击宗教的权威以后,次年(1812)二月十二日便带着新婚妻子海瑞特和自己所写的《告爱尔兰人民》小册子,到爱尔兰去鼓动当地的民族革命。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实际革命工作,对他此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告爱尔兰人民》里,他写道:“人们侈言贫穷不是恶端——他们定是没有身受,否则就不会这样想的。”“被统治者应该过问政府的工作。”“战争对你们的幸福和安全难道是必要的吗?穷人从国家的财富或疆域的扩展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从‘光荣’得不到什么,这个字眼不过是政治家用来掩饰他们的野心或贪婪罢了……穷人用自己的血、劳作、快乐和美德当作代价,来买这‘光荣’和这财富。他们为了这魔鬼的事业而战死沙场。可悲的是:下层人民所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不过为了使压迫者更凶残地压迫他们而已。可悲的是,穷人必须把那使他们全家免于饥寒的财物当作税款交出来。……许多丰衣足食无所用心的人们在斥责改革;狠心的、或者无所用心的人们啊,有多少人正在你们权衡利害时忍饥挨饿,有多少人正为了助成你们的快乐而死去。”
  
  这篇文告的煽动力是显然的,尤其可贵的是,它的立论完全站在赤贫的无产阶级一方面。由于雪莱当时深受葛德汶的政论的影响,这文告的结论还是主张“节制、冷静、仁慈和自持能给你们带来美德,阅读、会谈和思索能给你们带来智慧,等你们有了这些,你们就可以反抗暴君了”。
  
  爱林诺·马克思说得好,我们不能期望雪莱在他那时代就完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复杂的过程及其严重后果。重要的是,“他竟能看出这种关系并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来权衡它。只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他称为社会主义者”。
  
  雪莱很重视他的爱尔兰之行,他认为“不是最高贵的成功,就是最光荣的殉道”在等待他。他把《告爱尔兰人民》的小册子一面廉价在书肆出售,一面还亲自在都柏林以各种方式散发它。他的妻子海瑞特曾在给希钦诺小姐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你要是看到我们怎样散发小册子,你会大笑的。我们把它从窗口投出去,又把它分发从我们街上路过的人。这样做时,真要把我笑死了,可是波西(即雪莱——译者)却严肃得很,昨天他还把一本小册子放在一个妇人的袍兜里呢。她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就走过去了”。除此而外,雪莱还把传单放在用木塞塞好的玻璃瓶中,置于海上任其漂流,或者用氢气球把它送往空中。
  
  据当时报纸的记载,雪莱曾在都柏林的剧场中对爱尔兰的贵族们发表演说,效果非常好,很激怒了一些顽固派。
  
  从当时的客观情势以及雪莱所采取的行动方式来看,不消说,他是不会成功的。他的行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和监视,却侥幸没有被捕。他在一八二一年三月十八日写信给葛德汶说:“我已经把……出售的小册子收回,准备离开都柏林了。……我承认,我想组织无知的人民的计划是不和时宜的。……我不想再对文盲宣讲了。我将期待着我不可能参与的事件的发生,使自己成为因果中之因,而那个果将在我变成灰尘的许多世代以后出现的……”
  
  这时雪莱才不过二十岁,便具有如此天才的远见!我们看到,他早年所形成的革命思想和对未来的坚强的信念,尽其一生未曾改变,并且与日俱增地贯穿在他以后的一切诗作中。他是一个热情而勇敢的革命家,但环境却不允许他在实际的革命活动中有所发展。因此他才转向写诗,开始以诗为武器,在思想上向私有制和反动派宣战。雪莱夫人在注释雪莱早年诗作(1814-1815)时,也有几句话提到这一点。她说:“在这以前,他主要想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因此写了一些文章向人民呼吁,号召人民争取自己的权利;可是现在,他开始感到,行动的时机在英国还没有成熟,只好以笔作为工具,来为较好的一日扫清道路了。”
  
  诗人的这一决定是高贵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放弃了实际活动和政治斗争,诗人的蓬勃精力和热情不能朝革命最有力的方向去发挥,他的生活也无法和广大人民的生活相结合,这就自然而然引起了他的忧郁和自我怜惜的感情。这种感情在他以后的抒情诗中也屡见不鲜。
  
  本集最早的七首诗,是诗人在爱尔兰之行前后写出的,鲜明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地革命思想。尽管这些诗是所谓“少年之作”(Juvenilia),在艺术上尚不成熟,一般雪莱的选集都不采用它们,可是,译者却觉得它们有特别可贵之处:和此后诗人的作品比较起来,是不是特别有一种蓬勃的朝气,一种未受挫折的天真呈现在这些崇高的诗思中,而是为后来的一些作品所无的?关于这,我不敢武断;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些诗篇领会到诗人赴爱尔兰的革命行动,是被多么明朗的热情和战斗中的意识所推动着的!是的,这是一个革命青年所写的诗!它的魅力似乎也正在这里。译过这些诗以后,在看一八一四的《诗章》及随后的一些作品,显然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已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诗人的心情了。从这时到一八二二年为止,诗人还活了九年,这九年中它虽然主要地以笔为武器,在思想上作战,但生活上的变化还是很大的,所受的打击也很多。他的第一个妻子海瑞特不能理解他的精神生活,而由于和葛德汶一家人的接近,他热烈地爱上了葛德汶的长女玛丽,两人在一八一四年七月私奔到瑞士,但同年九月因经济困难又回到英国。这一时期,雪莱为了躲避债主,一度住到小客栈里去藏身。次年祖父死去,有一小部分遗产归于他,经济情况才好转起来;但雪莱从未富有过,因为他一旦稍有进款,便要慷慨地接济友人。一八一六年,由于社会舆论的迫害,又鉴于国外生活比较低廉,他和玛丽再度去到瑞士,并在日内瓦和拜伦结识起来。不久患乡思又回到英国。就在这一年,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玛丽的妹妹范妮自杀而死,人们传说是因为单恋雪莱的缘故;接着,诗人的前妻海瑞特也投河自杀,遗下了雪莱的两个孩子,这成了涉讼的对象。她的家人声称诗人没有教养孩子的资格,而托利党政府以雪莱是无神论者为借口,竟剥夺了雪莱抚养子女的权利,把他们判给外人抚养了。诗人对此极为愤慨,便在一八一八年三月全家移居意大利,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英国。一八二二年七月八日,雪莱和友人威廉斯自斯培兹海港泛舟去雷亨,中途遇风暴,溺死海中。
[color=red]Whence are we, and why are we? of what scene The actors or spectators? [/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精华

463

帖子

1539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他热衷于研究电、化学,还有天文学,并进行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试验,因而引起了许多流言蜚语。他在学校所亲身遭受和亲眼目睹的种种迫害使他终生厌恶专制和暴力。

  雪莱进了牛津大学,脑子里充满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各种设想——这些思想,部分是取自于有关法国革命的文学作品。他和朋友汤姆斯·杰斐森·霍格深信宗教信仰对于人类幸福是有害的,因此他们发表了一篇推理体裁的短篇论文《无神论的必要性》。牛津大学当局很反对这篇文章。当雪莱和霍格又拒绝对此事加以讨论时,学校就把他们开除了。这对于当时年仅十八岁的雪莱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因为他从此不能再在牛津大学接受有益的教育了。

  他和父亲也闹翻了,成了脱离家庭的游子;虽然他最终会继承一大笔财产,但他当时却身无分文。他十九岁时,和一个名叫哈丽艾特·威斯特勃鲁克的十六岁女孩私奔,他对她并不了解,但他认为他应该把她从专制家庭中拯救出来。他们在爱丁堡结了婚,然后到了凯悉克,在那儿他们受到骚塞的款待。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计划的雪莱,从那儿出发,进行了一次吉诃德式的远征,想去改变爱尔兰人受压迫的处境;离开林茅斯后不久,他散发了名叫《人的权利》的带有煽动性的小册子,让气球带走了一部分,其余的则放入瓶子里,把瓶子扔到海里去。在1813年,他个人印刷出版了一篇很奇特的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表白了他对宗教的抗议、对各种形式的专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未来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的信念。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那年后期,有人发现哈丽艾特在蜿蜒河里淹死了。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雪莱不仅因这悲剧的结局倍感震惊,而且还因失去孩子而万分痛苦。之后,他和玛丽·葛德文正式结婚,他们想在泰晤士河畔的马洛镇定居下来。1816年他在那儿写下了《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神》),这是表现他真正天才的第一首长诗;第二年,由于法国革命的启迪,他又写了关于自由和爱情的充满了想象的长诗《伊斯兰起义》,这首诗包括许多段很精彩的描写和戏剧性的叙述。

  到这时,雪莱已和利·亨特以及皮科克成为朋友,而且与济慈会过面。最后,到1818年,雪莱一家,为了逃避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侮辱,为了逃避葛德文在借贷方面对他们的纠缠不休,同时也是因为雪莱病魔缠身,需要休养,他们决定到意大利去寻求宁静的生活。在意大利,雪莱放弃了企图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以改造世界的梦想,确信通过诗歌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会获得很大成就。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创作了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从这部诗剧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它那无与伦比的音韵、色彩和故事情节,以及蕴藏于其中的诗人最高贵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了《尤根尼山上的札记》和《裘利安和麦代洛》,后者是根据他在威尼斯和拜伦一次愉快的会晤而写的自传体诗篇。这个时期,雪莱还写下了一些最优美的抒情诗——《云》,《致云雀》,《西风颂》以及其他。这些诗篇的音乐性和感情之强烈说明雪莱正进入一个新的具有崇高的品格和丰富想象力的阶段。

  雪莱一家经常到处迁徙,并经受了种种磨难。这种过度劳累的频繁旅行影响了雪莱的健康,而且他们两人还因为两个心爱的孩子威廉和克拉拉相继夭折必须忍受极大的悲痛。此外,他们也发现他们本来希望避开的诽谤和憎恨一直在追逐着他们,甚至到意大利还摆脱不了。尽管如此,当他们终于在比萨定居下来以后,雪莱的日常生活倒也很愉快,而且在他周围还聚集了一群朋友。

  1822年夏,利·亨特动身来意大利,讨论有关一份新的期刊的事宜,这是由拜伦倡议的,要雪莱参加创办。雪莱和一位朋友开着他的游艇去迎接他;但在返航途中,雪莱的游艇被突然袭来的狂风暴雨所倾覆,他和他的朋友都淹死了。从一具尸体的衣服口袋里发现了济慈的诗集和索福克勒斯的集子,从而证实那就是雪莱。他们的尸体在海边火化了,雪莱的骨灰被安葬在罗马的新教公墓济慈的旁边。雪莱在1821年写的那篇挽歌《阿童尼》是为悼念济慈而写的,但在这诗篇中,他好像也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他去世时才三十岁,留下《生命的胜利》没有写完,这是他所有诗篇中最富有独创性的一篇,其中他的现实主义思想表现得格外强烈。就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分把生命描写得像人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是虚无飘渺的,但也几乎可以肯定雪莱是打算在下半部分说明人类一定能够到达光辉灿烂的顶峰。

  雪莱遇难时,他的妻子玛丽只有二十五岁。她撰写了他的传记,编辑出版了他的诗集,在他生前,这些诗篇已经问世的相当少,而这相当少的一部分在社会上得到的反响也几乎是普遍的憎恶或漠不关心。他还留下了许多很出色的散文,包括有名的《诗辩》在内,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诗歌的创作方法,为诗人进行了辩护,认为他们是“没有得到社会承认的立法者”。
[color=red]Whence are we, and why are we? of what scene The actors or spectators? [/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

帖子

48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发表于 2007-4-1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末世雪莱 的帖子

呵,末世辛苦你了,介绍得很详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21

帖子

368

积分

candidate

少年阿波罗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07-8-28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这是我第三次读这个贴子了,怎么也得留点“指爪”啊!!呵呵
http://hi.baidu.com/,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73

帖子

229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07-10-20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详尽的资料啊...
我们交换黑色的词语
我们相爱像罂粟和回忆
http://darkswim.blogbus.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31

帖子

393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发表于 2007-10-22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对雪莱的长篇诗作介绍很少,麦布女王和伊斯兰的起义都只是一带而过,虽然麦布女王是当时雪莱最畅销的书(因为盗版)……诗剧倩契压根没提,虽然它被视为浪漫派最出色的剧作之一……
雪莱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抒情诗人啊,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非常非常详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19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