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督信仰对文学的影响[轉載]

[复制链接]

5

精华

794

帖子

2407

积分

荣誉居民

東亞洲經學院首席拉比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8 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督信仰对文学的影响

当我们爱不释手地阅读一些著名的文学名著时,就不能不注意到上帝这个永恒的名字,在字里行间闪烁着。耶稣基督在众多主人公的心里说话,圣经的真理贯穿这些著作的始终。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上帝这个名字的出现,却很少想到作者很多都是有基督信仰的人。正是他们从圣经里吸取了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文学宝藏,接受了灵性的亮光,以惊人之笔给后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德国大文豪歌德说得好“圣经是我一生最可靠的雄厚资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如同一位伟大的评论家所说的,如果你不熟悉圣经和莎士比亚的话,你便不能欣赏我们文化里最伟大的作品。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

没有进过学堂的耶稣,催生出最伟大的文学,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但丁的《神曲》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从本仁约翰到鲁益师,作家莎士比亚,也大约八千次引用过《圣经》,圣经的影响触目皆是。狄更斯、雨果、歌德、安徒生、萧伯纳、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海塞、夏洛蒂·勃朗特等等,这些名字在属于全人类之前,早已属于拿撒勒木匠的儿子耶稣了。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里,有很多是有基督信仰的人,可以肯定地说大多世界文学名著都受到了圣经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你几乎无法在谈论伟大古典文学时不触及圣经。圣经之所以影响英国文学如此深远,其原因并不在于圣经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在于圣经是记录神的话语。如果没有圣经,西方文学的风华自然就无法同日而语。事实上,没有一本书比圣经更影响文学。圣经确是书中之书。

周作人在《圣书与中国文学》中指出:“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又是很可注意的事。”老舍把《新约》中的《启示录》视为十分重要的文学书,他崇尚基督的与人为善、拯救世人的精神。萧乾始终认为《圣经》是一部了不起的大书,并深深景仰耶稣。

  有一则奇特的传说,世界将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天空没有颜色;海水变得惨白,静止、不再波动;青草不再翠绿,花儿全然失色;钻石没有光彩,珍珠失去光泽。大自然穿上丧服,人们忧伤害怕。世界没有生命和亮光。如果今天晚上,你手臂一挥把文学中有关基督的部份:关于秠的生平、秠的事迹、秠的精神、秠所坚守的原则全部除去,那么你会发现世界——文字的世界,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因为耶稣正是那色彩所在。



但丁(13-14世纪意大利诗人、佛罗伦萨共和国大行政官)

13世纪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当意大利沉于道德败坏时,但丁出现了,他受到耶稣的启迪,吹响了自由的号角。凭藉着埋在他心灵中的真理和仁爱的力量,将意大利人的现实生活与人性中更为高尚更为尊贵的品质相对照。从时代的角度来看,疯狂的意大利在天堂与地狱之间颤抖。从人类的艰难奋斗中,但丁看到了并坚信永恒的公义,他的整个心灵得到了最高的升华。他辨明了神为人类所指引的道路,并用他无比美妙的诗歌向世界倾诉。他是意大利自由的先驱,为了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迫害、流放和死亡。他的代表作《神曲》的主题是“弃恶从善”,诗中说:“主啊,我宁愿为你的缘故成为贫穷,不愿离你而享富贵。我宁愿与你同在地上为客旅,不愿离你而上天堂,你在哪里,天堂便在哪里;你不在哪里,哪里便是死亡和地狱。”他还说过一句使人得安慰的话:“遵行神的旨意,我们才有平安。”

人生若迷了路,便会失落而看不见目标,但丁写诗来比拟我们:“我在丛林中睡醒,面前呈现漆黑一片,哪里看得见应走的路?这样的一生是迷惑的。我们处于十字街头,不知何去何从,而此时惟一可靠的,便是让耶稣带领。只要我们肯跟从他,便会走向正确的路了。”他说:“地狱的火为谁而设呢?还不是为你的罪吗?你现在放纵自己,实在是为你自己积聚更多的地狱火焰的燃料罢了。”他在《炼狱》中说,地狱的门口一定写着这么一行字:“这以后,放弃你所有一切的希望。”这就是说,到了地狱后只有绝望,再没有一点希望。每个人趁活着的时候,应赶紧信耶稣,免得进地狱。

大自然是上帝的艺术作品。——但丁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 5:12
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马书 5:1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以弗所书 2:89






莎士比亚(16-17世纪英国戏剧家、诗人)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被誉为“世上最伟大的文学巨人”。他同时代的剧作家约翰逊对他的评价是:“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永恒。”他是有史以来读者范围最广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100多种文字。1994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评出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他的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和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后者的悲剧告诉我们世仇带来的恶果。他说:“神生下我们,是要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巨大的光辉。”“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

大家都认为莎士比亚也是一位最伟大的道学先生,对圣经极为精通。他在星期日必参加崇拜聚会,从不缺席。他研究圣经,终生不辍。在他的作品里常常谈到信仰问题,他的戏剧以优美动人的形式表现了基督信仰的观念。他把圣经的教训,例如人类的原罪和悔改,神的公义和慈爱,用文雅的诗文传达出来。在他每一剧本中,平均引用圣经中的典故和诗句有14次之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通本都受圣经的影响,引用圣经经文数量之多而著称于世。在这剧中有一句台词:“生还是死,这是人们应考虑的问题。”他的所有著作都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英国塑造了莎士比亚,而圣经塑造了英国。”

莎士比亚说:“最可怕的原告和证人,是每个人的良心。”良心是神创造的,耶稣来世的目的之一,为了洁净人的良心,使之重生。他还说过如下名言:“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恶者虽然暂时得逞,但神是公正的,时间会给坏人以报应。”“战争是地狱之子。”“酒是一种毒药,被人饮入口中后,智力就没有了。”

从莎士比亚的遗嘱,可看出他对基督有坚定的信仰,开头这样说:“立遗嘱者,以神的名义,阿们,莎士比亚感谢神,我身体完全健康,记忆力良好,兹订立我最后的遗嘱。首先,我将我的灵魂交在造物主神的手里,希望并确信唯有靠着我的救主耶稣的恩典,使我可得到永生的福分。而我的身体将归于尘土,因我是出于尘土。”他在52岁安息主怀,墓碑上刻着据说他临终前为自己撰写的幽默诙谐的墓志铭:“看在耶稣的分上,好朋友,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让我安息者得神祝福。”


1999年11月23日《参考消息》报道,英国《遗产》杂志调查显示“莎士比亚是从古至今最伟大的英国人,其次是牛顿和丘吉尔。”1999年英国选出1000年来最重要的十位人物,第一名不是丘吉尔也不是维多利亚女王,而是莎士比亚,足见他在英国的影响和声誉。

一位散文学家曾自嘲说:“我如果能为莎士比亚提皮包,为弥尔顿擦皮鞋,为拉斐尔拣起梳子,就觉得十分荣幸了。”然而我们竟能如保罗所说“与神同工”(林前3:9),该是多么大的特权和幸福啊!

从莎士比亚的作品可看出耶稣对文学的影响,正如一位英国作家说:“文学与福音是知心的好朋友。”一方面基督教信仰影响文学,反过来文学又帮助福音的传播。另一位英国作家说:“如果把所有世俗文学中源自耶稣福音的部分拿掉,那么我们国家的文学就会破一个伤口,而生命的血便很快地流尽。”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神生下我们,是要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我的造物主——神的手里,希望并且确实相信靠着我的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功,使我可以得以永生的福份。”
——莎士比亚





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作家、国会议员)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雨果在上小学前已识字,这完全是看书时自学的。上学后,他又很快学会写字和拼写。第一学期尚未结束,老师就让他写出了全本《新约圣经》,其中只漏写了一个字母,当时他只有七岁。(摘自2002年2月18日《参考消息》)

雨果深信灵魂不灭,曾写文竭力维护他的信仰说:“一个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无价值。我深深觉得有将来的生命,更有生气。不信神的人,以为灵魂依附肉体的;但我觉得我的肉体越衰老,灵命越辉煌。50年来,我用散文、诗歌、历史、哲学、戏剧、小说和讽刺等各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思想,但我觉得我还没有发表我千分之一的思想。一旦我进入坟墓,我只能说,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说,我已结束了我的生命。坟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条引导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我的工作,正是方兴未艾。人类渴慕永生,即是永世的证明。”

雨果说:“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存在更觉真实。如神许可,给我充分的时间,我要写一本关于祷告的书。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至少每隔四小时必定祷告一次,我每天早晚必定祷告,那是我规定的功课。如我夜间步行,我必祷告。我为什么祷告?第一是求神给我力量,第二是因为我虽有是非之心,但深知我的缺陷,我没有力量抵挡罪恶。但是神在四周围绕我,他在支持我,我们在他里面,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万物都是藉他而造的!”“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一本最伟大的作品。”《约伯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已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推崇,有的作家认为它不但富于文学价值,并且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现象有极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与今日的科学暗相吻合。

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主人翁瓦让因偷面包几次被抓进牢狱,受尽侮辱,后来刑满释放,潦倒街头。一位穷牧师将他扶到家中喂汤服侍,瓦让醒来,竟趁人不备,偷走了主人家中惟一值钱的一件银器。不一会,警察带着瓦让回来了,他在卖银器时被发现,因为上面刻有牧师的名字。谁知,牧师竟说:“我的弟兄,你怎么不告诉先生们,那是我给你的礼物?”牧师的话是真诚的。警察忙陪不是,放了瓦让。瓦让在那天晚上到了树林深处,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那“礼物”埋了起来。从此他洗心革面,成为新人。

雨果80岁后精辟地表达他的信仰:“我发现自己已享受到永生。我像一片树林,经过多次砍伐,而新长出来的枝条,不但比旧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耸入云。艳阳给我热力,土地供应我丰富的浆汁,天堂给我亮光,让我预知未来的世界。你说灵魂毫无价值,它完全受到身体的辖制;那为何我的体力日益衰退,灵命反倒更加光明,这又当作何解释呢?我满头白发,显示我进入冬天;然而心灵却充满温暖,正值永恒的春天。就在此刻,我闻到紫金香、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这种感受和20 岁时没有两样。我越接近生命的尾声,却听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响乐,正向我提出邀请,它是那么美妙且是如此单纯。”

雨果临终前写诗说:“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别让我等了,请你快快召唤,快快把我召去吧!”他在日记中写道:“人间的萧条叫人凄凉,听力在减弱,视力在昏暗,主啊,请迎接我的灵魂吧。”他并无遗憾地说:“雨果看来是要去见神了。”他的遗嘱,开头这样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指基督教)的本质就在其中。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他在遗嘱中却只留给他母亲1。2万法郎。他在遗嘱的最后说:“我的肉眼很快要闭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若朝霞。我请求每一个有信仰的灵魂为我祈祷。”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在1901年,但雨果死于1885年,所以尽管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可还是无缘诺贝尔。

无神论是何等的可怜,卑微和可笑啊!因为神乃是明明存在的。我对神的存在,比我自己的存在,更觉真实。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雨果英国有两部书:一部是她制造出来的,另一部是制造她的。即莎士比亚和圣经。——雨果





克罗斯比(美国盲女诗人、圣诗作家)

芬妮·克罗斯比是一位最受人尊敬的圣乐家,她一生作了八千多首圣诗,其中如《有福的确据》、《安稳在耶稣手中》、《荣耀归与真神》、《主是我永远的福分》都是十分通俗且深为大家所喜爱的,神也借着这些圣诗帮助了许多在患难和痛苦中的人。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的《新编赞美诗》有13首诗歌是克罗斯比的作品。她虽是盲人,但心灵的眼晴却十分明亮,无穷的喜乐与赞美感谢经常出自她的口中。她生于1820年,生下来是个活泼正常的婴儿,六个月时因患感冒,眼睛发红,一个庸医用错药,导致双目完全失明。她11岁入纽约盲童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855年与盲人音乐家阿尔斯丁结婚。在盲校,人们发现了她有写诗的天赋。她一生以大部分时间服务盲童,44岁时,才开始写圣诗,那时她决定用许多时间终生写圣诗,直到去世为止。她在圣诗中倾心吐意,字里行间表达了引人归向基督的意愿。她的诗才是罕见的,而且信仰笃诚,又有坚忍卓越的精神,使她的诗歌闪烁出基督的光芒。

克罗斯比的肉眼虽无法欣赏青山绿水、春花秋月的美丽,但她纯洁、坚定,使她从明亮的灵眼中,享尽了无穷无尽的美景,不断写出优美可爱的圣诗。她虽是盲人,神却重用她,一生写了8500多首圣诗,以15分钟内作出一首圣诗而闻名,其中出版的有2000多首,几乎都是喜悦和赞美心情的流露。她是世界上最多产的圣诗作家,被列入1990年版《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

克罗斯比对自身的不幸从不怨天尤人,在《自述》中说:“双目失明后,邻居知道了这种不幸的遭遇,便告知那庸医,他便逃之夭夭。但我现在活到80岁,没有一刻恨过他。因我自中年至今,就相信仁慈的主,曾藉着他的慈爱和奇妙的旨意,将我分别为圣,使我直至今日还能有机会作他所派给我的事工。”克罗斯比从未因眼睛失明而怨天尤人,她曾愉快地写了一首诗,可看出她坚毅和坦诚的胸襟:
我的心灵何其快乐,虽我目已失明,
我仍坚决在这世上,作个知足的人;
许多幸福我能享受,他人无法得到,
我决不会因我目盲,痛苦悲叹哀号!


克罗斯比从不幸中反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中她看见了耶稣基督是她的帮助,是她的朋友和救主。她不但不觉得生活苦恼,反而是很快活地过日子,用她写的圣诗来服务人群。人们因着她的诗歌,生命发生变化。她的生活经历安慰和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去胜过一切困难。当人们唱她的圣诗或了解她的身世时,便从她身上看到了父神的慈爱、怜悯、信实、大能、奇妙和荣耀。

克罗斯比平生有一点使我们意想不到的事:她记忆力极强,喜欢背圣经,全部《新约圣经》、摩西五经、《诗篇》、《箴言》和《路得记》都能背诵。她曾对人们说:“我若不瞎眼,绝不会得到这样的教育,也不会养成如此好的记忆力,更不会使这么多人得益处。”

克罗斯比的美好信仰,是她写圣诗的积极动力和向上心怀。神又赐她乐观生活,延年益寿,到95岁时才安息主怀。她介绍自己长寿的秘诀是:①不要挂虑,将一切交给神;②不发脾气,管理自己的性情:③小心讲话,不乱讲话;④食鲜蛋、水果和青菜。她的祷告,常常只背一节经文:“耶和华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诗141:3)她能有这么多的创作,不仅由于她努力,更在于她对神有极大的感情投入。"

克罗斯比所作的圣诗主题明确,歌词简练,具有极大的救恩感召力,大多由美国圣诗作曲家多恩配曲,旋律活泼易学。约有60首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行,其中最有名的圣诗是《近主十架》,其它还有《主肯进来》、《一路引导》、《有福确据》、《荣归天父》、《必须儆醒》、《安静近主》、《求莫弃我》、《靠恩得救》、《我属耶稣》、《赞美耶稣》、《安居主怀》等,这些歌也在中国基督徒中流行。

《近主十架》歌最早由中国著名传道人王明道译成中文,此歌在各国布道会和奋兴会上历久不衰,许多基督徒在歌唱时感动得流泪不止,其副歌是:“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荣耀,我众罪都洗清洁,惟靠耶稣宝血。”中国大布道家宋尚节临终时,口中还在唱这首歌。虔诚的基督徒们永远把背十字架作为最大的荣耀,把“基督徒”作为世上最光荣的称号,甚至确信这比获诺贝尔奖更有意义。有些基督徒在非基督徒面前却羞于承认是基督徒,甚至否认自己是基督徒,这是何等大的损失,将来如何去见主面。

美国著名环球布道家葛培理的音乐同工白鲁斯回忆说:“1952年,我们正在英国伦敦布道,我第一次听到克罗斯比写的《荣归天父》歌。从第一晚开始,这首歌便为大众所喜爱。以后,一连整个月的聚会中,差不多每晚大家都要高唱这歌。后来我把它编入我们美国的《布道诗选》中,便很快发现这歌受到人们热爱的程度,正像在伦敦一样。这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事,一首美国的圣诗从英国转进,并在美国立刻极为流行,正是‘出口转内销’!”

多恩有一天写了一句自己很满意的诗,但接不下去了,于是便请克罗斯比为他完成这一首祷告的诗,由他配上曲,就是今天的《求莫弃我》歌,歌词有:“恳求救主格外垂怜,请听我祷告,既有别人被主选召,莫把我弃掉。”美国著名布道家慕迪各处布道时,最喜欢领听众唱这首歌。有许多人因唱这歌受感动而接受了耶稣。有一位青年人,整天饮酒,生活日趋败坏,一天晚上,他去参加慕迪领的奋兴会,听见会众在唱这首歌,那时他对自己说:“我盼望主也不丢弃我。”第二天晚上,他又去聚会,唱的又是这首歌,这一夜,他拿着这首歌做了祷告,于是跟从了耶稣。"

有一天,克罗斯比在纽约寓所与友人谈话,忽然多恩进来对她说:“我写好了一首歌谱,却没有合宜的诗词,可否请你给它配上。”她请多恩用家中的风琴把谱弹给她听,琴声一停,她便惊讶地说:“这曲不是明明地在说:‘安稳在耶稣手中。’”于是她便独自到隔壁的房间里,20分钟后,便出来背诵这首使千万人得到安慰和鼓舞的名歌《安居主怀》。

她去世时,她的墓碑上写着“有福的确据,基督属我。预尝神荣耀,何等快活!”。
以利莎用这首诗纪念克罗斯比:这里的乡村充满诗歌与阳光,我们的百灵展开她的翅膀,她在黑暗中歌唱已经太久,现今去往美丽的光中歌唱。"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鲁迅评价: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被公认为西方文学史上四大作家之一。他早期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奠定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前两部是他未转变成基督徒时写的,所以前后在写作指导思想和内容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他拜服在耶稣脚下后,接通了与神的心路,把从神那里来的对人类的深爱灌注在他的巨著中。他说:“朋友,你目前所有的,不足以令你满足,别再停留在那一点点的小成就上。现在——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你应努力在天路上直奔。你的目标应是‘向着天!追求亲近真神!’请你追求一个更丰盛、更有意义的人生吧!”“好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指基督教),因它能传达全人类的感情。”他还说:”只有两种感情能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即从人与神之间父子般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情谊这样的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托尔斯泰的一生分为两个时期,即悔改信主前和悔改信主后。1880年,他52岁悔改信主后,他所有的价值观都改变了。他年轻时,过着酗酒、召*和赌博的荒唐生活。他作基督徒的原因与许多人不同,有些人因病,有些人因遇到苦难,有些人因有人给他们传福音。他50多岁时,生活非常富有,有一万多亩地。他40多岁结婚,娶了一位18岁的漂亮姑娘。正当他的声誉如日中天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时,他却坠入极大的苦闷和痛苦之中,因找不到“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的答案,而对人生感到绝望,他说:“我不知道该作什么!我所站的地方好像要崩裂了。生活没有意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自杀!我写作,获得成就,把儿女教育大了,都是为什么?我应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才是最好的出路!”“如果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就没有活的必要。”他还说,他不得不把绳子都藏好,免得自己拿了去悬梁自杀。

托尔斯泰小时候曾读过圣经,但后来不读了。他在心中最痛苦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一连三个月整天不住地读圣经,认识了人生的真谛。而且他有时独自地在树林里走着,自己与自己辩论信仰神的问题,他不知神的观念如何进入了心里,但他注意到,每逢一想到神的概念,就有一种生命的热力涌上心来,就在那顷刻之间见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美。他觉悟了:“我何必再寻找呢?”他说:“生命的奥秘不在知识中,也不在哲学答案中。人智慧的尽头就是信仰的起头。”他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源头,当你找到了神这位生命的源头和主宰,情愿在他对人类整个计划中献上一己的力量,遵行耶稣在圣经中所要我作的,这就是我自己的人生意义。”

托尔斯泰是一位终生寻找神的人,他年轻时信神,后来不信了,把传统的基督信仰完全抛在后面。但他与一般不信的人有一个极大的不同,他心里总觉得“若有所失”,因为他失去了以往那种敬虔和追求圣洁的生活,心中十分空虚,这一空虚之感,正是他以后灵性复兴的转机。后来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归所,他的信心失而复得,他的人生也完全改变了。从那时起,直到死时,他成了一位文学布道家。他以往的生活,乃是彷徨不安,无论何种学问,都不能令他满意。从此以后,他便锲而不舍,得着了一种安心立命之道。从前他追求良善、圣洁、和平、仁爱,都归虚空和失败;现在从福音里得到启示的真光,看见了耶稣的圣容,才使他多年渴慕的,具体显现在他面前!他说:“仅是欢欢喜喜地与主一同出发,还是不够的:你得撕掉你自己编好的路程表,任由主为你安排。因为没有任何事,会顺着你的理想实现。”“如果你们跟我一起去,并且坚持到底,你们就能与我过同样的日子;因为我要去的那个地方,样样富足,而且绰绰有余。来吧,来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话。”“我把整个世界当作我的牧区,我的意思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向凡喜欢听福音的人传报救恩的好消息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我本分所当作的。”

托尔斯泰后期的作品不论内容或形式,均深受圣经的影响。他认为《旧约圣经》中约瑟的故事和《新约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乃境界最高、描写技巧最优美的短篇创作。他还说:“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如没有圣经,就不可能教育儿童。”“每个人都想改变人类,但没有人想到改变自己。”1895年,他写了《福音简介》和许多圣经注解。

托尔斯泰晚年时写过一段肺腑之言:“我一生中曾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不是个社会主义革命者,而是什么都不信。后来信仰临到我,我相信了耶稣的道理,整个生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我不再绝望,反而尝到喜乐,是连死亡也不能夺去的。”“在我接受耶稣的教训之后,心中的绝望变为希望。”“信仰不是信仰某种学说,不是信仰诫律,或者什么训示,什么思想,而是信仰可感觉到的活生生的神——耶稣基督。”

基督教文学是用基督教的观点来进行文学创作,它的根基是圣经真理,它的目的是传扬福音,托尔斯泰正是这样做的。他在晚年放弃写长篇著作,而转去写些根据圣经教训的短篇故事。他学习圣经中的保罗,把世人所重视的视为粪土。他把所有的版税都捐给贫民机构,所有的家产都不要了,穿贫民衣服,过简朴生活。他抱着“金钱只能带来罪恶”的观念,认为名誉、地位、金钱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将诺贝尔奖拒之门外。他说:“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动物的生活。”

托尔斯泰对职业是这样看法的:“一个真正职业的前提条件,不是对这个职业如何爱好,而是看这个职业能否对人类有益。因此,无论什么职业,必须要在爱人类这个信念的指导下。如果从事一个职业,又寻找不到真正的人类之爱,那职业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

1896年,托尔斯泰写了《艺术论》,这是一本极有权威的文艺理论书,书中他认为,文艺作品应以全人类为对象,其表达形式是人类最崇高的东西——爱。他的后期作品中,没有离开过爱。他提到自己的灵程经验,说:“我们对基督的爱,不是口头上的一般称呼,而是把自己的爱和基督的爱融合在一起。”“爱之所在即有神。”“真实的善,至高的美,爱是最合理、最光明的精神世界。”

《哪里有爱,哪里就有神》是托尔斯泰的短篇中最有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基督的爱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内容极其感人。这个故事至少有三层含义,一位献身给神的人,就战胜了死亡,就有无私的爱,神就与他同在。故事描写一位老年鞋匠马丁如何接待耶稣。他的妻子早年去世,剩下一个小儿子与他相依为命,当儿子刚十几岁能帮他料理一些活计时!突然又得病死了。从此,他陷入绝望,埋怨神,天天求死。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人劝勉他,要为神而活,并建议他读《新约圣经》中的福音书。他读了后,心灵得到安慰,并立志要照圣经上的话去行。有一天晚上,他读到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家里去吃饭的故事,那人没有用水给耶稣洗脚,没有用接吻礼欢迎他,没有用膏油抹他的头。(路7:36-46)马丁想到自己也可能是那个样子,光为自己着想,从不想到客人。并想,要是耶稣真的到我家里来,我要怎样接待他呢?这时,马丁在朦胧中听见有个声音对他说:“马丁,明天我要到你家里来。”他分不清是作梦,还是真的声音。第二天,他一早就起来,打扫屋子,生火,煮汤,熬粥,烧茶,准备接待耶稣,等了很久也没有人来。他不时地往外张望,看见一个给人守门的老兵,在街上扫雪,衰老不堪,又冷又累。马丁请他进来休息,烤火,喝茶。老兵走后,又有一个妇女,抱着个孩子,倚在他的窗前,又冷又饿,孩子啼哭不已。马丁请她进来,取暖,喂孩子,给妇人吃面包,喝汤。到了下午,马丁又看见一个老妇人背着一袋苹果与一个小男孩吵嚷,因为那个男孩偷了她一个苹果被她抓住了。他上前去劝勉他们,并引用圣经上的话说:“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可11:26)他叫孩子给老奶奶认了错,还帮老奶奶扛起苹果袋子一同往前走。天黑了,他虽没有接到耶稣,心里却很高兴。晚上他又坐在油灯下读圣经,这时他又听见有声音喊他的名字,他以为是耶稣来了,立刻抬起头来问是谁。这时在黑暗的角落里闪出老兵,闪出抱着孩子的妇女,闪出老妇人和顽皮的男孩,笑着对他打招呼。他又听见有声音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40)他听了高兴不已,就大叫:“主啊!果真是你!”

1999年5月28日《南方周末》在《人当自助》一文中说:“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喜欢使用暴力解决日常生活矛盾的人,其人性残缺不全,导致对他人施暴。社会中的暴力行为,主要出自那些力图建立自尊,维持自我形象和表现自己的人。其实暴力并不是力量过多,而是无力的表现。从心理起源上说,暴力尤其是社会政治层面的暴力,总是从虚弱的心灵中产生的。那些压迫弱者的君王实际上都是弱者。一个人独霸天下,以天下为敌,等于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他是弱者,当然要不断地蹂躏天下,不断地杀人,以获得安全感。一个人既开始杀人了,他必定对世界充满恐惧和戒心,只有通过不断地杀人来消除恐惧感。人类史上的大悲剧都是这样造出来的。所以耶稣和托尔斯泰反对一切暴力,主张以爱面对世界,他们是真正深刻的思想家,他们对人性的弱点,其实比谁都看得清楚,体验比谁都深刻。现实如此残酷,我们确实到了应反省自己的时刻了。”(编者按:耶稣不是思想家,而是神。

许多人认为面对黑暗,只有暴力最有力量,这几乎是历史规律。托尔斯泰就是用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来否定这种以暴易暴的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有一次他听说火车站的装卸工要连续工作37小时,感到无比惊讶,马上去访问他们,亲身感受他们遭受的奴役和摧残,他不能容忍对人的这种摧残。有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一个人看问题的眼光以及他的言论都会比较纯正,一定会真正体现对人权的尊重和对人的劣根性的遏制。

白俄罗斯乒乓球运动员萨姆索诺夫曾获1998年欧洲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他说他最喜欢读的书是圣经和像托尔斯泰这样俄国文豪的名著。(摘自1999年8月7日《参考消息》)


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在十多年前写的《再认识托尔斯泰》一文中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世界文化的高峰,是全世界的良心。我与他有天渊之隔,虽然我也在追求他后半生全力追求的目标:说真话,言行一致。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了路。托尔斯泰虽然走得很苦,而且付出高昂的代价,却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没有圣经就不可能教育孩童。
耶稣在哪里,哪里就有爱;如果这不是正路,还有什么正路呢?
当我思考生活的意义,我就不得不呼喊神,在我接受耶稣基督的教训之后,心中绝望变为希望。
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活.  
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他、他也必不認我們.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
   ואהבת את יהוה
אלהיך בכל־לבבך
         ובכל־נפשך
        ובכל־מאדך׃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见习中

Rank: 1

2#
发表于 2011-2-20 19:31 | 只看该作者
請問,可否轉載到QQ空間?謝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3#
发表于 2011-3-19 10:50 | 只看该作者
确有此感……耶稣祝福了文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6 14:1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