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久没来了,呵呵,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的学诗体会

[复制链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30 1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记不清多久没来了。
  还记得某位网友说过,在这论坛里,“云起时的变化最大”,也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只记得这一句。嘿嘿,现在回想起来,也确实如此,在于文学,各种观点、各种方向都作了尝试,从最初注意外国文学,小说、现代诗,到后来用功于粤语诗,再到现在回归到旧体诗,看起来是越来越保守了[b_264z] 。这一过程相当漫长,也相当有趣。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增强了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也更了解、认识了自己。自信旧体诗大有发展空间,并不是一般人印象里的那种古董角色。当然,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更由于预期各位对旧体诗不是了解得太多,难于沟通,也就将就着,先零碎谈些初学旧体诗的小体会吧。

  1,关于平仄。
    平仄对于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我的家乡话广州话的实际语音与平水韵的平仄划分一致。不仅如此,在九个声调里,四声全部保存了下来,因此,分辨四声,几近本能 。更要着重说一下的是,平仄使用得多了,感觉上原先那种声律框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平平仄仄平”那样的枯燥了。首先是平声有了形象、感觉上的变化。也许要多用几个词才能大致描绘得出来:冷色系的、蓝色的、柔和的、沉着的、能支撑的、稳定的。再就是仄声。暖色系的、斑斓的、热情的、活跃的、变化的。若用大树来作比喻的话,平声就像是树干,仄声就像是树冠上盛开着、点缀着的小花簇簇。继而声律架构近于色彩盘,而且有了温度,能够触摸感知了。后来学韩愈的七古,对那种三平调、平仄平的用法最有感觉,反过来,对近体诗的声律更觉鲜美。

  2,关于韵部。
    韵部的学习就不像平仄那么顺畅了。最初举旗不定——究竟是学传统韵,还是用现代韵[b_210z] ?鉴于平仄的经验,我最初干脆全用粤韵,这就是其中用功于粤语诗的那段时期。后来还进行了分韵,光是平韵就细分出了53个韵部,有些窄韵只有十数个甚至几个字,感觉零零碎碎的,不实用,也就放弃了仄韵韵部的划分。怎么办呢?似乎陷入了困境:传统韵无论用普通话还是广州话都有韵部不谐的情况,广州话的韵部又过于零碎,如果用普通话,则不能兼顾平仄。
    踌躇了很一段时间,但同时继续诵习古诗作品。后来灵机一动——何不干脆放手去写——决定如此处理:直接用实际语音去写,每首诗写完才定韵部,查阅平水韵,不相合的,标明粤韵,相合的,不标示。如此一段时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平水韵查得多了,初步熟悉,更由于古诗背得渐渐多了,竟自然而然地熟习了传统的韵部!这要将我的学诗历程从头说说。我是先学五律的,从老杜、王、孟三家入手,继而学七古,再五古,再学五排。学五律时,没有进行分韵摘抄,又由于五律本身用韵不多,故而没有在头脑里形成韵部体系。后来学七古,七古从韩愈入手,韩愈七古以一韵到底居多,我所认识的韵部有了扩展。学五古时,没有从汉魏六朝或是李太白入手,而是先学老杜——我是有针对性地选择的,在此时,韵部的问题也是这个选择的一个理据。相对于汉魏六朝或太白,老杜的长篇五古更多,纯用单个韵部的情况也显著,即是韵部通用的,也很是精严,像《自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入声四五六七八九滴水不漏(不像东坡的七古,常常四质五物突然加个十一陌十三职,虽然也有通融余地,但就显得不纯粹了,不利于学习)。老杜的五古背完,一个传统诗韵的雏形已在我头脑里面了。后来再学五排,又是老杜。就像元稹所说的,老杜此类作品“大或千言,次犹数百”,不仅格律精严,而且句法丰富,虽然篇幅较长,但由于严守格律,背起来反而很轻松。背了若干,对于平韵韵部,心里更有数、更清晰了。至此,平水韵也成了我知识架构里的一员了,并决定用平水韵。此时此刻的这个决定,实际上是水到而渠成。
    如此,平仄韵部这样的声律问题才算是初步完成了学习,能自如地运用了,学习重心转向句法、章法。

  3,关于句式。
    学句式、章法,我重新回到老杜的五律,这次加上老杜的五排,然后五古。先说句式。以我的经历来说(当然现在还继续学习当中),学句法不须多想什么,一个字——背——就行了。因律诗用对仗,其实句法很容易领悟。一联当中,出句与对句回还往复,一联诗,或许读出句时还不太清楚,读完对句就清楚了。句子的成分、动词的运用、为何倒装、如何十字连用、用力何在、重点何在、什么才能称为矫健、两联间如何变化等等等等,背完了,闲着的时候(例如坐公交车时、徒步走着时、洗澡时)反刍着细细嚼磨,一切皆有悟。还要说说,这种自己悟出来的能够运用的东西,是很难完全告诉别人的,如果有近似经历的,点一点就能共鸣,若没有经历过,则较难交流。关于句法,老杜的〈八哀诗〉味道十足,常嚼常新,印象当中,只有BACH的〈CHACONNE〉能有这种效果。

  4,关于章法。
    学章法,则主要用力于老杜的五律。老实说一句,其实字法、句法、章法是很难分开来说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必须相互悟入,才能因地制宜。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尤其在创作的时候,很难说首先从哪处入手,似乎哪里都可以入手,待得成篇,字句章法皆是浑然的,单个字眼还可以改一改,若超出这个界限去作修改的话,倒不如重新写过为好。

  5,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1)深入七古的学习。之前诵习退之七古,注意力只在句式、声韵,现在应该深入其它层次了,还有东坡的七古,交柯乱叶皆有源,可为后续之学习。
    (2)学七律。时至今日,读起老杜的七律还是无比的赞叹,何止高山,直是汪洋大海,难以逾越。但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汉诗体裁,七律是避无可避的,只是不想起点过低,毕竟这种体裁是我最为敬重的,不容许写得太差。
    (3)学汉魏六朝诗。窍以为汉魏六朝之诗不可早学,应从唐宋悟入,有唐宋作为底子,方可免岐途。

  6,散论。
    (1)诗歌作品,可写现在,可写过去,其实也能写遥远的将来,大胆想象,应有可为。如我一直钟情的火星(大家还记得我的〈火星手记〉吗?[b_232z] ),正打算写关于火星的诗歌。
    (2)前人总是咏月,当然是站在地球上望月了,不知站在月球之上可作何般啸咏?
    (3)再次提提老杜的〈八哀诗〉,常嚼常新之作,不可多得
    (4)明年是老杜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了,呵呵,不知有何活动?嘿嘿,近这一两年,不知不觉的,背下的杜诗也近千首了,获益良多
    (5)坡公有趣。大家可能接触此老的词多一点儿,其实他的诗也是相当好玩的。
    (6)去年某位同事生日,我除了送礼品,还赠上一首小诗作为心意 。哈哈,这是我第一次写诗赠人,有趣极了,虽然为了让对方能读懂而特意写得浅显了,感觉还是相当有成就感的,同事间的关系也更好了些。
    (7)其实,写旧体诗也可以考虑西洋典故。
    
  
游走边缘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08:5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在旧体诗里尝试运用西洋典故,恐会疑问。例如,外文名词与中文不类,多为音译,如此,句子很难精炼。又如,即使音译为二三字,能用妥,但在旧体诗里面突然冒出个西洋名词(虽说是汉译的),总不免别扭。
对于后一个问题,实际只是个习惯的问题。而前一个问题则是技术性的问题。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且可以一起解决。
旧体诗用典大多直接使用原典名词或其变体,这实际上是将典故看作为一个包含复杂意蕴的符号。当读者触及这个给出的符号的时候可联想到共同知识体系内的特指内容,并结合前后文,自行择取作者构想的意义取向,从而能在有限文字里面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这是常见的办法。其实,还可以使用一些较为隐晦的方式以达至这个效果。例如,你可以运用典故内容里的某一场景、某一动作,以描述性的文字代替特定名词,不使用特定符号而将原典故的某个意义取向消溶在常规用词里。这个方法即可解决前述的那两个问题。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3#
发表于 2011-5-31 16:47 | 只看该作者
不能光说不练!上几首来看看~
Bless Saint Micha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5-19 09:0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