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斯宾诺莎《伦理学》的笔记

[复制链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3 1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mlfw 于 2011-7-13 19:40 编辑

论神断片第一部分
                                                  wmlfw


一、自因causa sui,我理解为这样的东西,它的本质esse-ntia即包含存在existentia,或者它的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

谈起“某物存在”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该物不明晰的影像在朦胧的背景里显现出的状态。如果把浮现影像的这种状态称为“感觉”,那么在谈“某物存在的原因”之前,“某物存在”能引起的是模糊的感觉:有联系到某物物理性质的可能;有通过这种模糊的感觉与另一种(模糊的)感觉重合,得到文学隐喻般感觉的可能;或将某物的物理性质尽可能地抛开,仅仅去考察模糊感觉间的重合的可能。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着某物的来源、隐喻性与原因。
在我的感觉里,原因并非可以比作能长成大树的种子、蕴生万物的宇宙或离大地太远的悬浮的理念。它可以被称作是个人的认定,或个人与个人言谈间偶遇的重合的观念。它开始于感觉因而并不鲜明,但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能在感觉上接纳原因。即便如此,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在感觉上接受原因与存在的联结。在将“原因”添加于“某物存在”后之前,存在是眼前的岩石,原因是和煦的阳光。当手伸至岩石上去的一瞬,人有了灼热的感觉。于是这个人在感觉上接受了原因与存在的联结。而这里的感觉是感官到的,不仅仅是脑中浮现的。但这个差别并不影响感觉整体上的模糊。
什么东西的本性只能设想为存在着?或者问:什么东西的本质就必然包含了存在?我理解为个人的感觉。如果一物只能在自身中认识自身(或以自身为因),我想将它比作一种偶然却准确的重合。如果继续描述这种重合,我想它既是与语言相关的,且首先是个人的。


二、凡是可以为同性质的另一事物所限制的东西,就叫做自类有限in suo genere finita。例如一个物体被称为有限,就是因为除了这个物体之外,人们常常可以设想另一个更大的物体。同样,一个思想可以为另一个思想所限制。但是物体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体。

想象“有限的物体”与“有限物体的存在”在普通个人那里并无差别。即便去掉“有限的”,人们对该物体的感觉并不产生明显差异。一个更明显的背景:“有限”“物体”与“物体存在”是模糊的,另一些与之对应的不同的词如“无限”“无物存在”却是清晰的——虽然“无限”与“无物存在”只能被想象(或者说在想象中去感觉),感官能促使个人认定有限之物,但并不急需使用“思想”与“物体”去区分它们。
在上面我也许误解了“思想”。如果仅仅将“思想”认作“想象中的无限”是不恰当的。它与“无限”有关,还与“希望”“绝望”“人生”“救赎”等相连。如果人是从天空第一次意识到“无限”的可能,那么同时感觉到的,必有超越日常生活的东西。若将有限之物比作大地,“无限”便是群星,而星星在黑暗中的位置排布与微光对道路的指示作用远远超过路标。同理,人们无法目击“无限(之物)”,但去感受“无限(之物)”是感觉从肤浅到深刻的大桥——上面有秩序地交错行驶着思想的马车。
即便是个人,也很难真正地去将两个物体作出比较。新购置的物品让人新奇,陈旧的也令人回味或惋惜。强制去掉感觉比较两物,也许能记下尺寸、颜色、内部结构,却切断了个人与这两物的真正联系。什么是自类有限?我愿意把它认作一种隐喻,一种与情感相关的个人与物的真正联结——而无限之中流动着的是一种明晰却遥远的拯救之光。


三 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这些偶然的重合是以碎片的形态存在的,而不是整体的、必然的接触和反应。若将实体释为自我完满的,那么这种完满与依赖血缘或师承传递下来的传统里的崇拜必截然相反而保持极强的独立。藉着任何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独立,“实体”一词才得以让人眼前一亮,有如赫拉克利特的火在野营旅人面前燃烧,那种暖意并不清晰,但围坐之人感受到的是营外阴暗与营内气氛的不同——篝火、营地在外部一成不变的黑暗中称为另一个不同的背景。个人、毫无选择地围坐火旁,身后与黑暗相接:如果柏拉图的洞穴中不是影而是始终跳跃的刺眼火光,个人甚至感受不到确实的东西,那么黑暗(而非光明)本身才有希望。
所以,“实体”不仅独立,还是悖逆。与一般意义上而言互相抹杀的对立不同,悖逆的东西使得原先的东西愈加复杂,这一点我想是无需解释的。否则,失去悖逆的东西终究与原先的是同一个,原物也永远停滞。
隐喻是一条通往“实体”的路,是个人感觉与个人感觉间的交流。而“实体”可以被比作交流间信任的氛围,毋庸置疑,也是被感受的。感受是必然的、沉重的、隐入个人的,因而交流甚至感觉的重合是令人欣喜的。若碎片铺成的道路通向真理,那么我将认定碎片为真理。


四 属性attributus,我理解为由知性intellectus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什么是“本质”?
譬如河流,“本质”是水、抑或流动、还是对生命的孕育?对一位以水为生的渔夫而言,河的“本质”只能是感受来的。如果他足够简单纯朴,那么要了解河的“本质”,只需听他与另一位同他一般善良的渔夫的交谈,去了解对河流的感受。
个人自己去感受河流吧!只因河流是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本质的。知性也许较为彻底地发挥了人的认识能力,将河的种种计算得清楚,但粼粼水光、潺湲之流、气氛氤氲的河岸不只是感官、情绪与心灵。认识、感官、情绪、心灵(以及其他)各只是感觉的(感受到的)一部分而已(或各只是表达感受的一种言语)。现在,开始注意到河底的细沙碎石,在轻盈波光间,便有了不同的幽静、往事与尘封——更朦胧的是人影、树影、山影与天空。感受这些或那些,相互交谈与感受,将许多碎片拆开又拼接不断地感受,于是能肯定:某物的本质不在独断,而要去感受和言说。
碎片般忽隐忽现的重合即是真正的感觉,无论人如何(碰触、认知、玄想)去感受它,它的“本质”也是如此。


五 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affectiones,亦即在他物内inalio est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per alium concip-itur。

“样式”不是一切或一个。不论一切还是一个,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模糊不清的。可以这样表述:“样式”是碎片由知性的黏合剂拼合之物,边缘清晰、形象分明。它由小的碎片而成,又是大的碎片的一部分(或表达感受的一种言语):这是知性的绘画艺术。不是去深入、揭露或启示,而是灵感的拼接。无规则的边缘显现出的是碎片原初的偶然:甚至“原初”一词,也只能被表述为“偶然”。偶然之偶然,是知性的居所。这样才能感受到知性与碎片本性的相近。
阴影、光影交错、洞穴是拼接之艺术。人们曾以为边缘是平滑的,如今发现这是谎言。阴影不是全然的黑暗;光影交错的疏朗里却是光影模糊;洞穴影像不只是禁锢,也是最初的感受。碎片分布的重合的感觉可以被知性巧妙组合,得到许多不同的效果,迷惑着个人也激发了个人:既让人听到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表述中又有唯一的真理。不过遗憾的是,真理的存在既不是整体的又不是全然光明的,碎片而已。要使用知性或理解“样式”一词,必从感受碎片开始,或者说,从感觉开始。


六 神Deus,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说明〗我说神是绝对无限而不说它是自类无限in suo genereinfinita,因为仅仅是自类无限的东西,我们可以否认其无限多的属性;而绝对无限者的本性中就具备了一切足以表示本质的东西,却并不包含否定。

既是全部的又是单个的碎片能被称为“神”,或被称为世界(自然、宇宙)的模糊图景。唯有如此,“神”一词才可能不包含否定。若称清晰的、确实的世界为不包含否定之物,那么其源头必被设想为混沌、空洞的理念,于是孕生之世界只能是悖逆的产物。我并不愿意认定这种悖逆过程的结果为神,因为它有其源头相互否定(即便它本身不含否定)而产生二律背反的危险。同理,称单个的碎片为“神”,确实与我在第三条笔记中的想法相近,但仍解决不了不包含否定之物却从其相反源头产出之困境。顺着这个思路可以作出判断,虽然被称为“神”或“实体”的是同一之物,但两种称谓所侧重的不同也是显然的。
“绝对无限”可以释为无限的可能,如小的差异、变动产生巨大效果(混沌理论);也可以释为理解的可能,即不断隐喻的可能。在隐喻里,意象的运用称为口口相传的模式,使用意象达到的效果是感觉——既关联世界又关联个人,却也是模糊的。与个人感觉越重合的意象与世界的关联越紧密,因而理解个人即理解世界。
如果将数及其表达看作是知性的一般模式,那么递进、推导、时空结构将被释为知性向往无限的方式。而对“绝对无限”作数理化遐想(或描述)的可能就来源于此。最终,这种模式或方法要被人感受,即数理仍需要感受或仅仅是感觉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所以数理化的宇宙学真正带给个人的仍是情感的关怀。
而知性也确实要作为一种特殊被提及。因为如果没有知性,无限只能以否定状态被理解。当然,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知性”一词也只是感觉的某一种表述,即便这种表述是感觉(世界或个人)的捷径,能快速抓取碎片并黏合。
于是可以在笔记四后添补:属性(知性聚拢来的本质)仍是感觉,至多是边缘的较为清晰。而“神”要在各属性中体现无限,即又要冲破边缘又要极细微地考虑个人的感觉,那只能是世界的模糊图景。


七 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libera。反之,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他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necessaria或受制coata。

自由因其偶然而可贵乃被个人甚至每个人追求:这是必然性深渊里唯一的光。其他必然性链条都有被打破的可能,唯一不能被打破的必然就是个人的自由的追求。个人不必将自由还原成“必然”或“偶然”。“必然”或“偶然”是一种表述,而自由必需个人的亲身感受。


八 永恒aeternitas,我理解为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为只能从永恒事物的界说中必然推出而言。

〖说明〗因为这样的存在也可以设想为永恒的真理,有如事物的本质,因此不可以用绵延或时间去解释它,虽说绵延可以设想为无始无终。

永恒:我理解为发现、体验、言说。如果要加上主词与宾词,那么都是“个人”。从个人到言说,从感觉到永恒(存在)——在这个方向上而言,永恒是存在的自身,就存在被理解为只能从永恒事物的界说中必然推出而言。当然,永恒也是与人相比浩瀚无穷的星空、纯粹得不可触及的理神、不尽涌动的云涛海浪、刻骨一生的一片枯叶——一切否定不了的感觉。而我相信,只有语言,才能将感觉说出。脱离语言,感觉便亡:若将感觉比作一个一个的站台,语言就是路轨。失去语言,人们达不到感觉,更不能在世界的沙地上戏弄晶莹的碎片、不能抒发与人游戏时的惊异之情、不能在回忆与憧憬时泪水盈眶。这一切感觉都是个人的,即便与人分享后仍属个人,没有我们。
就是这样的永恒,在隐喻的溪流中飘舟而行,是光明、黑暗、魔幻、沉静、虚无、符号、重言式、神秘主义、逻各斯或奴斯、人类古老的和谐之境。映照个人的感觉——仿佛手掌与手掌相合,让个人理解了事物、情绪、道德、迷狂、意志、指称、真相、上帝、意义与世界。时间的绵延、空间的广延只是双掌相合时的相触与暖意,而合并的手掌并不只感受到了这些——其他的,有待于这双手的主人言说出来:隐喻终究要发出闪光。

这是我理解的永恒。

论神部分的的八个界说到此为止,我的感想也结束了。斯宾诺莎只是个安静的平凡人,一个坚守道德的人。最遗憾的是只能观视他的背影。从这个遗憾里,我感受到死亡的重度:没有浪漫,只要说出现实便是多么美好。因为思想或学术就是尽个人所能精确地说出现实,其他的都让它沉默吧。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9:55 | 只看该作者
费了我几周时间。。我决定花一个很长的时间把全部的笔记写出来。。最近被学院里的当权者气得生病,没心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6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