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慕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数民族乐器

[复制链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1 | 只看该作者
朗多依简介


朗多依是黎族的拉弦乐器,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外形和二胡相似。



  朗多依:黎族的拉弦乐器。流行于海南黎族地区。音量较小,发音较尖锐,音色不及二胡丰满、圆润,表现力也逊于黎族的吹奏乐器。
  朗多依的外形和汉族地区流行的二胡近似,由琴杆、琴筒,弦轴、千斤、琴弦和琴弓等组成,全长约80 厘米。

  琴杆、琴筒和弓杆均为竹制。弦轴木制。琴筒前口获蒙以蛇皮或用竹笋壳制成的面板。张弦两条。琴弦和弓弦均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称作“鸡螺丝”的棕色细藤制作。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1 | 只看该作者
彝族三胡简介

彝族三胡是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是民间乐舞“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彝族三胡:彝族特有的弓弦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琴杆用紫竹,杆端有三个森轸,三弦。琴弓略粗、竹制弓形、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演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柔和、圆润,可以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云南彝族的两大支系“撒尼”与“阿细”人的民间乐舞“阿细跳月”常用此乐器演奏。流行于云南路南、圭山、弥勒、沪西和宜良等彝族阿细人和撒尼人聚居地区。

  演奏时,奏者多用一条细绳拴住琴头与琴尾,系于胸前钮扣上,将琴筒置于腰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阿细人嘿胡定弦由里至外为(g1、C2、C1),中弦音高,外弦音低,里弦音居中;撒尼人嘞胡定弦为(g1、c1、c2),外弦音高,中弦音低。

  三胡因马尾分开两股,不论拉奏里弦或外弦,中弦都同时发音,形成自然和音。三胡因琴弓短小,弓法上多用灵巧的分弓,指法的特点是滑奏,多用装饰音。旋律多变,音响丰富、甘润。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2 | 只看该作者
根卡的历史

根卡是藏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最早只用于宫廷音乐及古典歌舞囊玛的伴奏,后多年不流行而濒于失传,20世纪50年代得到复兴。音色柔和、清亮,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根卡:藏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音色柔和、清亮,富有浓厚的高原风味,已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相传五世达赖时期(1642—1682),根卡从拉达克地区传至拉萨,被上层统治者据为己有,用以演奏宫廷音乐供少数人享乐,藏族的古典歌舞囊玛,就是在宫廷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只用一支札木聂伴奏,到了18 世纪初第六世达赖后期,才使用根卡伴奏,根在达赖的宫廷乐队中已用二百余年。  

  20 世纪初13 世达赖后期以来,因囊玛衰退而使根卡濒于失传境地。西藏和平解放后,根卡才得到复兴。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3 | 只看该作者
萨它尔的历史

萨它尔是维吾尔族民间拉弦乐器,历史悠久。外形和弹布尔相似,音色清脆、刚健,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萨它尔:又称“塞他尔”。维吾尔族民间拉弦乐器。历史较为悠久。外形和弹布尔相似,音色清脆、刚健,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萨它尔波斯语“萨”为“三”、“它尔”是“弦”,意为3根弦的乐器。

  据民间艺人回忆,最初的萨它尔,确为3 根琴弦,早在14 、15 世纪时,维吾尔族民间已经出现这种乐器。

  它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带,后来逐渐传至北疆和东疆各地。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

  本世纪初,萨它尔流传到哈萨克族人民聚居的边城伊宁。今已流行全疆各地。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5 | 只看该作者
牛腿琴的结构

牛腿琴:又称“牛巴腿”。侗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因形体细长如牛腿而得名。流行于黔、桂、湘三省洞乡山寨。


  牛腿琴:又称“牛巴腿”。侗族古老的民间拉弦乐器。因形体如牛腿而得名。明清史书记载称之“二弦琴”,黔东南的侗族人民,还由它两根空弦发出的谐音而称之为“给以”、“果给”,流行于黔、桂、湘三省洞乡山寨。
  古老的牛腿琴琴体长50厘米左右。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半部挖空。上面蒙以杉木或桐木面板而成共鸣箱。琴颈较宽,上端的琴头呈方形。两侧各置一个硬木强轴,两条琴弦采用细棕绳。琴的尾部钉有一小块牛皮,皮上钻有小孔用以系弦。弦马置于面板中部,弓子用细竹为杆,系以一缕棕丝而成。牛腿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使用棕丝弓摩擦棕绳弦。所以它的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语言十分密切的结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牛腿琴在民间,多为自制自用,尚无统一标准,不仅使用的材料有别,琴的大小也各异。在三江侗乡多为琴长55 厘米、宽9 厘米、厚5 厘米的小牛腿琴。改革后,扩大共鸣箱,在弦马一侧的面板上开了音孔,在面、背板之间支以圆形木质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先后采用丝弦和钢丝弦,改用马尾弓等。扩大了音量和音域,使琴声清脆铿锵,音色明亮动听。有的还在牛腿琴的尾部置以弯形金属架,演奏时可挟于奏者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既减轻了左手负担,又丰富和发展了演奏技巧。创年代初制成低音牛腿琴,成为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35 | 只看该作者
克雅可简介

克雅可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克雅可:柯尔克孜族古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
  克雅可全长约70 厘米,外形与短把羹匙相似,琴作用一整木制成。琴头古朴无饰,左右各置弦轴 1 个。琴颈较短,上窄下宽,正面作为指板,不设品位。共鸣箱里匙形,上部外露,下部蒙以骆驼羔皮或羊皮。皮面上设琴马。张两束马尾制成的琴弦。按四或五度关系定弦,定成g 、C1 或g 、d1 ,音域g~g2,有两个八度。

  演奏时将共鸣箱夹于两膝间,左手持琴运指按弦,右手执马尾弓拉奏。音过优美柔和,犹如带弱音器的小号。多用于独奏,适于演奏古老的传统乐曲,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16 15:41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我所属的民族没有特色的乐器。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30 21:4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