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m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惶然录》(佩索阿散文集)

[复制链接]

2

精华

242

帖子

751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07-7-22 19:52 | 只看该作者
不会吧?

上海文艺版的,很多的。湖南文艺(?)版的,也很多。都有无厘头的插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

帖子

18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2#
发表于 2008-10-31 08:19 | 只看该作者
买了本译作<不安之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0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0:38 | 只看该作者
补上一个《译序》。

译序

 
   韩少功
  
   决定翻译这本书,是因为两年前去法国和荷兰,发现很多作家和批评家同行在谈论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这个人,谈论这个欧洲文学界重要的新发现。我没读过此人的书,常常闲在一边插不上话,不免有些怏怏。这样的情况遇得多了,自然生出一份好奇心,于是去书店一举买下他的三本著作,其中就有这本《惶然录》。
   佩索阿是葡萄牙人,享年47岁,生前默默无闻,仅出版过一本书,1935年去世以后始有诗名。这本书收集了他晚期的随笔作品,都是一些“仿日记”的片断体,其中大部分直到1982年才得以用葡萄牙文发表,进入大语种则是90年代的事情了,如最早的英文版直到1991年才与读者见面。原作者曾为这本书杜撰了一个名叫“伯纳多·索阿雷斯”的作者,与自己本名“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读音相近。并在卷首写了一篇介绍这位虚拟作者的短文,似乎索阿雷斯实有其人。
   这当然不是有些先锋作家们爱玩的“间离化”小噱头,倒是切合了原作者一贯的思想和感觉。他在这本书里多次谈到自己的分裂,谈到自己不仅仅是自己,自己是一个群体的组合,自己是自己的同者又是自己的异者,如此等等,那么他在自己身上发现一个“索阿雷斯”,以他者的身份和视角来检视自己的写作,在这本书里寻求一种自我怀疑和自我对抗,就不难被人们理解了。
   两个“索阿(soa)”之间的一次长谈就是这样展开的。他(们)广泛关注着那个时代的生命存在问题,也是关注着人类至今无法回避也无法终结的诸多困惑。读者也许不难看出,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候是一个精神化的人,把世界仅仅提纯为一种美丽的梦幻;有时候则成了一个物质化的人,连眼中的任何情人也只剩下无内涵的视觉性外表。有时候是一位个人化的人,对任何人际交往和群体行动都满腹狐疑;有时候则成了一个社会化的人,连一只一晃而过的衣领都向他展示出全社会的复杂经济过程。有时候是一个贵族化的人,时常流露出对高雅上流社会乃至显赫王宫的神往;有时候则成为了一个平民化的人,任何一个小人物的离别或死去都能让他深深地惊恐和悲伤。有时候是一个科学化的人,甚至梦想着要发现有关心灵的化学反应公式;有时候则成了一个信仰化的人,一次次冒犯科学而对上帝在当代的废弃感到忧心忡忡……在这里,两个“索阿”没有向我们提供任何终极结论,只是一次次把自己逼向终极性绝境,以亲证人类心灵自我粉碎和自我重建的一个个可能性。
   如果说这本书不过是自相矛盾,不知所云,当然是一种无谓的大惊小怪。优秀的作家常常像一些高级的笨伯,一些非凡的痴人。较之于执着定规,他们的自相矛盾常常是智者的犹疑;较之于滔滔确论,他们的不知所云常常是诚者的审慎。其惊心动魄的自我紧张和对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得到的内心奇观,更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面对的精神挑战。身为公司小职员的佩索阿,就人生经历而言乏善可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不过是一个“不动的旅行者”,除了深夜的独自幻想之外,连里斯本以外的地方都很少去过。但他以卑微之躯处蜗居之室,竟一个人担当了全人类的精神责任,在悖逆的不同人文视角里,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他独立的勇敢,究诘的智慧以及对人世万物深深关切的博大情怀。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知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一种精神气质,正是这种一个人面向全世界的顽强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们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以及“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等等。即便他也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即便他也有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但他不无苦行意味的思想风格与对世界任何一丝动静的心血倾注,与时下商业消费主义潮流里诸多显赫而热闹的“先锋”和“前卫”,还是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参照。
   《惶然录》是佩索阿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时间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收集整理而成。在这本中译本里,除圆括号中的楷体文字为译者注解以外,圆括号里的宋体文字,以及方括号里空缺及其造成的文理中断,均为原作的原貌。而各个章节的小标题,除一部分来源于原作,其余则为译者代拟。以便体例的统一以及读者的目录查检。考虑到原著的某些片断之间内容上稍有交叉和重复之处,这个中文译本对原作稍稍作了一些选择,所选章节约为全书的五分之四——这是考虑到大多数读者也许同我一样,是对佩索阿感兴趣而不是对有关他的版本研究更有兴趣。在此一并说明。
   最后,我要说的是,翻译非我所长,有时候译一点东西,纯粹是读书的副业,是拾译家的遗漏,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分享我阅读的快感,也让身边的朋友能与我交换读后的心得,如此而已。故这个初版译本因译者功力所限,肯定也有错漏——但愿今后有更好的译者来做这件事,来做好这件事。数年前,我与韩刚女士合作翻译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候,也表达过同样的期望,可惜终无合适的译家响应。同样可惜的是,那本书初版后不久,中国就加入了国际版权条约,于是意在修补某些错译和错印(包括恢复当初某些政治性删节部分)的修订本因版权障碍一拖七八年,至今无法在大陆面世,仅有台湾版进入部分海外市场,真是让人干着急。这使我觉得对很多读者还有一大笔欠债。我希望,这一次的《惶然录》在读者和专家们的指教帮助下,译本的逐步完善不会再遇到什么问题。
   1998年4月于海口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0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0:42 | 只看该作者
再补上一个原序,这次是韩波兄翻译的。


不安之书

伯纳多•索阿雷斯(里斯本城的一名助理会计)著

序言
费尔南多·佩索阿


里斯本有不少就餐的去处,下面是体面雅观的酒馆,上面设有普通的餐室;餐室里一派惬意不可摧的气氛,与没有火车通行的小镇餐馆仿佛。这些位于二楼的餐室,若非礼拜天,门庭是相当地冷落,时常会遭遇古怪的人,不出众的面孔,一系列人生舞台上的旁白。
有段时间,我因经济拮据,渴求清静,便成了类似的二楼餐厅的常客。凑巧的是,每每我七点左右在那里用餐,差不多总见到一名男子,起先我没大在意,后来就对他感起兴趣来。

他谅必三十左右的年纪,长得颇高,瘦削。坐下时佝偻得厉害,站起来倒也不那么显眼,穿得漫不经心,却也说不上大大咧咧。苍白无奇的脸上,有一股子受苦的神色,不过这也不足以引起好奇。然而,要说清那副神色究竟暗示了什么样的苦,却不简单。似乎是各种苦的拼盘:坎坷辛苦,忧患苦,受了太多苦后才有的那种心灰意懒所致的苦。
他吃得总是不多,餐后总会点上自己卷的烟。他放肆地观察其他顾客,不是疑神疑鬼,但是怀有的好奇却也不平常了。他观察他们,并非潜心打量,似乎对他们好奇重重,却对表面行为不管不顾,也没留心去记忆外貌。正是这个奇特之处,使我大感其趣。
我开始更为细致地观察他。我注意到,有那么股睿智之气,以那么一种不那么明确的方式,使他的五官看去生气勃勃。但是抑郁——痛苦变冷后的凝重——如此频繁地笼罩了他的脸,使人分辨不出他的其他特点。

也是凑巧,我从餐馆的侍者那里得知,这名男子在附近的办公楼工作。
一天,楼下街上出了件小事——两个男子动起粗来。二楼餐室里,大伙齐刷刷跑到窗边,自然有我和我正说着的这一位。我随口评说了几句,他竟也随口回应了我。他的嗓音犹豫不决,不带色彩,就像因期待无用而无所期待的人。不过,这么看待我晚餐时间的这位仁兄,怕是过于荒唐了。
不知何故,反正打那天起,我们总会打打招呼。就有那么一天,我们俩都在九点半钟到餐馆吃饭,也许是被这个令人失笑的巧合扯到了一块儿,我们攀谈起来。有那么一刻,他问我写不写作。我说我写。我告诉他新近出版的文学评论杂志《奥菲欧》的事。他赞美了一番,言词中充满溢美,我没少吃惊。我告诉他我很惊讶,因为《奥菲欧》的撰稿人,其艺术旨趣只有小众能够交流。他说他兴许就是那小众之一吧。另外,他补充说,对他来说,这种艺术说不上是何等的新鲜,他又难为情地说道,他没地方好去,没事情可做,没朋友可访,也没兴趣读书,便常常呆在家里,他租来的房间里,和我一样写作;夜复一夜。

他的两间房间,家具陈设颇给人奢侈之感,无疑牺牲了不少基本的设施。座椅必定费了他大心思,都很柔软,有上佳的垫子,帘子和地毯也没少费心吧。他解释说,这样的室内装修,才能“保持疲惫之尊严”。在现代风格装饰的房间里,疲惫会成为一种不适,一种身体的难过。
他一向了无牵挂。童年独自度过。从未加入什么团体。也不专治某门学问。向来是离群索居。这种人生景况,处处可见那种稀奇却不罕见的现象的烙印——也许人生在世,莫不如此:渐渐契合他怠惰而孤僻的本能所渴望的自我形象。

他一向不必面对社会或国家的号令。他连自己本能的号令都要退避。没什么使他产生过交友谈情的冲动。从某方面讲,我是他唯一的至交。然而,虽则我一直觉得我是在跟一个虚伪之徒打交道,而且并不觉得他真把我当朋友,我还是从一开始就明白,他需要一个人托付他留下的那本书。起先我心有戚戚,而今我却颇感欣慰,自己当初竟能从心理学家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仍旧做他的朋友,全心促成——他结交我的宗旨所在吧——本书的出版。

即便仅此来看,机缘运数也是奇怪地垂爱于他,把我这种品格对他有用的人带给了他。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见习中

Rank: 1

25#
发表于 2010-11-2 19: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我们美学课的老师 提到佩索阿的《不安之书》  才刚接触他 搜了很久他的文字 在这儿有了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2

帖子

9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6#
发表于 2011-1-30 18:35 | 只看该作者
从论坛中认识的佩索阿,读了他的一些诗,很是喜欢,最近也开始看《惶然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5 15:1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