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简论雪莱的德福配称观

[复制链接]

15

精华

463

帖子

1539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4 1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苑勤耕细作,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政论和哲学著作,其中就蕴涵着德福配称的思想。本文将就雪莱德福配称的内涵、践行的工具性原则和影响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精神追求极为广泛,曾涉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哲学等大量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出版的一些哲学词典中已有了雪莱的条目。《不列颠大百科全书》在“雪莱,拍西·毕希”条下称他为:“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剧作家和改革家。..[1](P632)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政论和哲学著作,其中蕴涵的德福配称的运思在当时的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本文将尝试对其作一初步探讨。西方思想史上,对幸福与道德祈向的探求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他将两者作为不同价值区别开来。之后的哲学家们对此更是见仁见智。如柏拉图提出的创建德福一致的至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德福合度中庸之道,伊壁鸡鲁的幸福至上观。近代以降,两者的关系又被思想家们赋予了不同的旨趣:卢梭“双重关系说”既肯定人对幸福的追求,更看重道德的价值;康德将两者统摄于“至善”之下,葛德文从功利的角度定义幸福和道德等等。以上思想家的主要作品雪莱均阅读过,“古代哲学家中,引起雪莱最大兴趣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鸿鲁_[2](P399),他“崇拜卢梭”[31(P154)“对德国哲学不感兴趣,除了康德外”[3](P152)“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是他最爱读的书'[4](P6)。性格叛逆的雪莱从中得到了启迪,但并非一味的因袭,雪莱认为道德是产生最大多数有情之物最大幸福的行动,即德以致福、德能致福,德福在因果上是对应的、配称的。其德福配称观主要涵括以下三方面:

一、德福配称的内涵

雪莱从道德学角度出发,阐释了道德和幸福相配称的内涵,确立了一个较清晰的理论构架。首先,雪莱指出道德学“是确定和排列能够产生最大限度和最实在幸福的那些思想”[5](P122),即道德学是产生幸福的科学。“所谓有德的或者符合道德
的行动,即是就其一切后果和附带因素而论,适合于产生对最大多数有情之物的最大幸福的行动。11[5](P122)与卢梭、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类似,雪莱肯定了幸福对人的价值。雪莱强调,人类社会的治理目标就是促进构成社会群体的那些个人的幸福,社会群体中每个个体促进这一社会目标的倾向就叫万方数据做道德。而且这一目标并不仅仅在于人们所享受的幸福的数量,还在于这种幸福在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们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由共同努力产生,又由共同的爱惜得以保存的幸福,便应当按照每个个体公平的权利加以分配。雪莱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道德祈向的提出与他对功利主义者葛德文的继承不无关系。这种功利主义的充量化的普遍幸福的道德在当时只能诉诸于一种道德理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而且究竟是更强调幸福的最大量,还是更强调得到幸福人数的最大量,雪莱并未给出答案,这也略显不足。其次,针对以幸福为目标的行动,其道德价值的评价应动机与效果并重,但偏重于动机。这与功利主义者边沁的“目的论”和葛德文偏重效果的观点迥异。雪莱认为就效果层面而言,一个行为是善是恶,并不仅在于其结果对行为施体有益或有害,而在于它是否对绝大多数人产生了快乐还是痛苦。实际上,有德者明知命运厄测却甘愿引火烧身,依然大胆实施德行。这样就愈能昭彰一个行为是善是恶。在此情况下一种有德行的举动往往与个人的不幸成正比。但雪莱转而指出:如果只注重效果可能会损害道德的纯洁性,“因为道德与其说看行动的后果,还不如说要看行动的动机。一个人如果由于怕落人地狱永远受刑罚,才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那幺他既有这样的动机,就没有什幺权利来得到道德的美誉”[5](P131)就人类的道德实践而言,动机构成了道德行为的起点,而效果则是行为的终点。而且由于动机是行为的真正开端,也是激励行为成功的内在动因,因此道德评价中确认行为动机的善良与否是首要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雪莱的观点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再次,雪莱指出道德科学的内容是研究人们所采取的对人对己的幸福有密切关系的行动的差异。“因为越是进人到那一类对人对己的幸福有密切关系的行动时,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就越来越大”[5](P133)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构成了善与恶的源泉,以往的研究又忽视了这一内容。道德科学的重要主旨即在于对这些与幸福目标相关差异行为的特殊性的普遍作用及它们在特殊情况下所产生的倾向进行研究。雪莱从相关幸福的日常道德经验出发,注重个体道德差异研究,而道德个体的差异正是导致个体道德和社会群体道德对立和冲突的必然性根源,雪莱对此层面研究的强调无疑是德福配称运思中的积极因素。

二、德福配称践行的工具性原则

雪莱认为“当一个人成为产生或传播幸福的工具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工具性的原则,就叫做道德。慈善,也就是愿意为善的愿望;公正,则是对于行善的方式的理解。这两者构成的就是道德。_[5](P124)在雪莱看来,促进人类幸福祈向的道德践行过程,即是慈善与公正的践行过程。雪莱将慈善与公正称为“心灵基本法则的产物”[51(P123),这难免使其落人抽象人性论的范畴,但雪莱有关德福配称践行的工具性原则自有其独到之处:慈善动机的产生是由于“想象性同情”的参与。“想象性同情”(Imaginative sympa断)是18至19世纪在英国延续了100多年的哲学观,其中休漠就是持论者之一。他认为,同情的过程是他人的情感折射进我们心中或在我们心中唤起他人内心所发生情感的过程,即由观念向印象的转换过程,在此转换过程中,想象和联想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浪漫主义运动之父,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观点也类似,但他更强调同情中对负面情感的感受。他认为,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卢梭也肯定了想象对同情的重要作用:“当感官一发育,燃起了他的想象的火焰的时候,他就会设身处地为他的同类想一想了,他就会为他们的烦恼感到不安,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伤”[6](P127)。雪莱阅读过休漠和卢梭的著作,受之影响,他认为“要做一个至善的人,必须有深刻而周密的想象力,他必须设身于旁人和众人的地位上,必须把同胞的苦乐当作自己的苦乐。想象是实现道德上的善的伟大工具”[7](P461)“当你同情别人的苦难时,就会暂时忘却自己的痛苦”。[5](P127) 0 雪莱的观点与卢梭比较接近,在他看来自私者和有德者的惟一区别在于前者的想象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以自我为中心,后者的想象则拥有着广阔天地,能够设身处地,不顾个人利害为他人着想。雪莱认为利他的慈善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幸福。同时雪莱指出“这种不计个人利害的感情,我们觉得正是它构成了我们人类本性的崇高伟大”[5](P128),但“倘若没有想像的因素,即想象自己给人幸福和从他人那里接受幸福,那幺相对来说人的天性是软弱无力,无法发挥出它的作用的”[7](P2a1),即雪莱认为对幸福的想象有助于不计个人利害的慈善天性的巩固。其次,公正所具有的平民性倾向。雪莱认为人类是有盲目性的,他们有时牺牲许多人的利益而只顾一个人的幸福。为了控制这种盲目性,就必须运用公正这一心灵的基本法则。雪莱指出:公正要求“人们不得不在同样的场合以同样的数量来分配某种幸福”5)(P129)。雪莱的公正观与被他奉为“德行的先知”[4](P74)的葛德文的公正观是有不同之处的。葛德文认为一个人道德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公众普遍幸福增进的多少,一个人对公众普遍幸福的贡献越大,其道德价值就越大,且“一个人的道德价值是决定他应得待遇的惟一标准”[8](PS7),他举例说,拯救有名的坎布雷大主教就比他的仆人更有价值,因为前者更能增进一般福利,而那个仆人为大主教舍弃自己的生命是公正的,不这样做就违反了正义。雪莱则在1811年7月25日致伊丽莎白·希契纳的书信中指出“贵族手里的财富太多了,“农民一无所有,只有用平等才能铲除”[9](P130)。较之葛德文,雪莱的公正观具有鲜明的平民性。

三、德福配称的影响因素

雪莱提出:“道德和智能是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所必不可少的,11[5)(P27)“智能和道德二者可说是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制约的标准。自私自利之心就是无知无识和错误认识的产物。11[5](P127)德福配称中知识和智能的影响由此凸显。在雪莱看来,智能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即雪莱认为知识和智能促进道德,进而实现幸福,这一过程可分为两步:首先,知识和智能促进道德。无知和邪恶总是并行的,谁要行善谁就必须有智能。雪莱指出:“节制、清醒、慈善和灵魂的独立,将会给你们道德,正如思考、探索、阅读和讨论会给你们智能一样。没有前者,后者就没有多大用处;而没有后者呢,前者也将成为对于你们自己和别人的一种可怕的鞭答[5](P32)他认为幼小的婴儿是自私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能力接受他们的同类所受痛苦的准确模拟。婴儿这种无动于衷的自私应归咎于无知而不是无情。雪莱花费大段文字描述了人从婴儿到成人过程中知识与道德同步发展的历程,这大致呈现了马丁·L"霍夫曼的道德移情说轮廓:从普遍移情发展到对超越直接情境的另一个人的经历的移情。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移情产生了消除自己不愉快的希望和消除他人苦恼影响的希望,这便形成了道德中慈善的动机。因此在雪莱看来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较之于一个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能更敏锐地同情他人的痛苦和欢欣。其次,被知识和智能提升的道德进一步促进幸福。

由于自私是无知和谬误的产儿,那么在雪莱看来,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取知识,从道德上完善自我,从而实现幸福。人类平等的幸福状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更多的正义,而之所以出现更多的正义,是因为有了更多的普遍知识。_[7](P323)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柏拉图认为智能是最美的事物,而它的反面即无知则永远是一种邪恶。雪莱将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且他进一步将之与幸福的达成联系起来。

王佐良认为与拜伦、济慈相比,雪莱的探索更深。“他想用最少的牺牲为代价获得最高道德原则的胜利,把世界建造得使所有的人都能显示出自己个性中的优点,并从中获得幸福。;[3](P144)雪莱的德福配称价值运思为我们探知其思想深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他对慈善、公正、智能和知识的强调以及对道德个体差异研究重心的确立,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雪莱.雪莱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幻苏联科学院
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英国文学史(1789一1932) [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季亚科诺娃.英国浪漫主义文学【Ml.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4〕安·莫洛亚.雪莱传【Ml‘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雪莱.雪莱政治论文选【Ml.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6〕何怀宏.伦理学是什幺〔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犯.
[7」雪莱.雪莱全集:第五卷【Ml.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0.
[8l葛德文.政治正义论【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l雪莱.雪莱全集:第六卷〔Ml.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04-10-03
作者简介:王利平(1973一),女,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


转自无忧知网

[ Last edited by 末世雪莱 on 2005-9-4 at 07:19 PM ]
[color=red]Whence are we, and why are we? of what scene The actors or spectators? [/color]

21

精华

9520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5-9-4 11:4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知识和智能促进道德”,希望会这样!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精华

463

帖子

1539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11:55 | 只看该作者
雪莱的道德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后世的不理解或以小人之心揣度他人品之不纯正,或拿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造谣生事,试图歪曲他的精神境界。似乎都在说明雪莱的理想社会蓝图实现的难度。
[color=red]Whence are we, and why are we? of what scene The actors or spectators? [/colo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5 15: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