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4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所喜欢的俄罗斯作家(二十世纪)

[复制链接]

3

精华

89

帖子

297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10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从高二开始看俄罗斯文学,当时看的是查良铮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接着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对我而言,其魅力应该在于“诗歌与帝国的对峙”)。对我影响最大的也许要数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其后则是白银时代的诸诗人(我尤其喜欢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布罗茨基)。布尔加科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叶赛宁。扎米亚金《我们》。爱伦堡。
别后相思空一水
重来回首已三生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6-7-12 20:5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叶赛宁,梅列日科夫斯基还可以吧,喜欢他的诗
白银时代的嘛,尤其喜欢索罗维约夫,别雷——尤其是别雷,非常动人。
俄罗斯文学最爱的还是两个人:托尔斯泰、普希金。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3#
发表于 2006-7-12 23:0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都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539

帖子

1617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06-7-13 21: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7-12 20:57 发表

俄罗斯文学最爱的还是两个人:托尔斯泰、普希金








同感
我的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89

帖子

297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5#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12:05 | 只看该作者
索尔仁尼琴:
        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作品。“癌症楼”这一名称本身就具有象征意味,何况作者还在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中就明确交代过:“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癌症之对于人体和邪恶之对于社会,同样都是致命的。“癌症楼”在作者心目中是隐喻和象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作者本人。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结果,他发现了社会机体上的“毒瘤”,从而加以无情地剖析,把致命的“癌细胞”公诸于世了。
  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是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爱克斯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是太残酷了”,他愤而反抗。表面上看来,科斯托格洛托夫过于粗鲁,喜欢嚷嚷,实际上他比较随和_点也不傲慢,只是他生活中充满了不幸,以致性格扭曲、性情暴躁。作者正是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扭曲,揭露和抨击了肃反扩大化以及此前此后一次次清洗的罪恶及其对千千万万人心灵的损害。主人公对生活冷眼旁观、对历史深沉反思的态度正是作者本人坎坷经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科斯托格洛托夫知识渊博,但他无时不把爷爷的一句口头禅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傻瓜好为人师,而聪明人甘当学生。”即使在劳改营里他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吸取知识,甚至跟同营里原来是列宁格勒大学古代语文和古希腊、罗马文学讲师偷偷地学过拉丁文。科斯托格洛托夫又有着诗人的气质,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主人公精神境界的感染,从而寄予无限的同惰。请看科斯托格洛托夫是怎样谈到流放地的一条河的:“这条河在沙漠中结束生命!一条河,不汇入任何水域,把自己最好的水和最好的动力就那么一路分送给萍水相逢的朋友们——这岂不是我们囚犯生活的写照!我们注定什么也干不成,注定只能背着恶名从这个世界悄然消失,但我们所有最好的东西,犹如我们还没有干涸的一片水面,我们所留下的全部纪念就是通过见面、交谈、帮助这类方式互相捧给对方的一掬水。”(第二十二章)渊博的知识和诗人的气质又使科斯托格洛托夫具有了哲人的思维特点。他希望有一个道德健全的社会,他从人体的肿瘤想到国家机体上的“肿瘤”,自己宁愿待在“癌症楼”里,也不愿被“关进围着铁丝网的地方去”。
  小说《癌症楼》的全部素材几乎都取自现实生活,有其原型,就连书中写到的两条狗——茹克与托比克,从狗的名字直到通人性的习性,都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并非杜撰,这一细节,读者只要参看一下译本前面的“作者生活照”便可一目了然。 “癌症楼”又仿佛是透视灵魂的一面巨大的照妖镜。那些自以为是健康的人,那些在官僚主义机制下“正常”运转的各个“部件”,实际上许多都是灵魂上的病人。像鲁萨诺夫之类的官僚主义者,致命的倒不是他下巴颏那儿的肿瘤,而是灵魂上的“癌细胞”。作者通过描写鲁萨诺夫怎样从一个工人步步高升、飞黄腾达,最后成为一个相当有权势的“领导干部”,揭示出特权阶层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道德沦丧、人性混灭的具体过程。鲁萨诺夫当年是靠告密,靠捏造事实、诬陷好人并使其遭到流放、家破人亡,靠踩着别人而升上去的,甚至还趁机霸占别人的住房。而后来,当受害者得到平反和恢复名誉,先后都回到原来的城市时,鲁萨诺夫却咬牙切齿,对反个人崇拜的人怀恨在心:“他们有什么权利现在把那些人一个个放出来?”还恬不知耻地说:“怎么能这样不近人情地作践人呢?”(第十三章)
  科斯托格洛托夫对鲁萨诺夫这类靠诬陷手段爬上领导岗位的人恨之入骨,所以他才总是那么冷嘲热讽、满口粗话甚至无礼地对待鲁萨诺夫,不仅不正眼瞧他.简直巴不得让肿瘤置他于死地。这是科斯托格洛托夫排解内心痛苦、反抗社会不公的一种手段。看到鲁萨诺夫在癌症楼里仍然权迷心窍、居高临下、放不下架子,科斯托格洛托夫不由得怒火中烧,决心报复。可惜的是,在癌症楼里,病员们几乎都“跟呆头呆脑的鸡似的。每一只都面临着喉管上挨一刀,可还都在咕咕哒哒,到处觅食。一只被抓去宰了,而其余的还在刨土觅食。”小说《癌症楼》里几乎通篇都是这种象征和语义双关的写法。作者在第九章结尾处,写到癌症楼里的三个同病房的病号,送一位出院等死的病友时插叙道:“这真有点像过去偶尔送出狱的人那种情景。”在作者笔下,癌症楼几乎等同于监狱,而这监狱又是终生监禁的“死牢”,因为即使有人可以从这座‘滥狱”里出去,“可一出大门他就又会被逮捕”。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的细腻笔触简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哪怕只读了一遍,读者也不会忘记同名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粥碗舐得光光的,而《癌症楼》里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是怎样从签子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咬烤羊肉串的肉块的。“司机们每人吃完四五串烤肉,发动引擎开车走了,而奥列格却还在吮自己的那一串。他用舌头和嘴唇感受着每一小块鲜嫩的肉如何渗出汁来,如何散发香味,又怎样火候到家而丝毫不焦,感受着每一小块这样的肉里还蕴藏着多少未被破坏的天然魁力……”(第三十五章)
  看来,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面对死亡与癌症的态度,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生命激情,正是作者着意传达的重点之一。至于怎样传达,通过什么传达,那大概就涉及到作者独运匠心的构思和特殊的艺术技巧了。小说《癌症楼》中,梦境、幻觉以及本能的冲动等下意识活动占有一定的比重,作者还采用了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手法,这就使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带有“意识流”特色。作者通过对性欲的描写,揭示存在于人身上的感惰是无法灭绝的真理。即使感情由于客观原因暂时混灭,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会复苏的。在流放地,“从村子的各个角落整夜都有毛驴和骆驼在各自的围栏和院子里像吹号似地发出急切、得意的嘶鸣,表达它们求偶的情欲和传宗接代的信心。这种求偶的呼声在奥列格本人的胸中引起了共鸣。”(第二十章)即使在他多年经受劳改、流放、沉冤难白而来到“癌症楼”治病的时候,人性乃至性意识也在他身上猛醒:他开始注意女人的腿,开始想到女人,因为“他多年压根儿没看到过女人。当然也没接近过。他听不到她们的说话声,他不记得什么是女人的声音了。”(第十八章)强烈的情欲,本能的欲望,在作者笔下,成为生命力的一种标志。通过对性欲的描写,作者展示出主人公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世界,并以此表现主人公对自己“被永远流放”的现实世界所进行的反抗。在科斯托格洛托夫头脑里,“生活的花朵”全在女人身上。作者虽然写了惰欲,但并没有写淫乱。作者旨在突出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比肉体上的痛苦更难忍受。这就是为什么生者比死者更痛苦:“对男人战争是慈悲的,把他们带走了,而把女人留下来受痛苦折磨。”(第二十五章)科斯托格洛托夫是“铁丝网内”不幸朋辈中的幸存者,他感情上变得麻木了,政治热情已消失殆尽,似乎惟有与动物本能相通的性欲尚存。作者常常采用“意识流”手法,使主人公追求女性时不受理性控制的下意识内心活动得以自然流露。然而,即使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也毕竟是有区别的。科斯托格洛托夫岂不也曾试图以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行,应当设法从这种情感的浪潮中摆脱出来。下能每遇到一个可爱的女人就失魂落魄。”(第十七章)
  在“性”的描写方面,小说作者所着力写的是心理活动。作者笔下的一切,似乎无不是象征和隐喻,暗示着人的心理意识情绪。从焦姆卡和阿霞这对青少年病号身上读者看到了性的自然萌动和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看到了他们情感的冲动和困惑。这里,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合乎自然的青春活力乃至性的欲望所给予的合乎情理的赞美。
  《癌症楼》是一部呼唤人性的人道主义作品,同时又是剖析社会“毒瘤”、反思时代和历史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疑会使读者增强涤荡社会顽症的信心。
  索尔仁尼琴及其作品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突出现象,他的社会观。道德观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目前,仅就他的文学作品来说,无疑,他是一位杰出的咋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传统。前苏联文艺界已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他的创作活动了,有些作家已开始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在1980年,一位日本学者访问我国时,曾把索尔仁尼琴与列夫·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现在看来,这不是没有依据的。不过,就索尔仁尼琴的深沉、阴郁、悲怆的创作基调和力度来说,我们倒是宁愿说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为接近。
别后相思空一水
重来回首已三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89

帖子

297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6#
 楼主| 发表于 2006-7-14 12:24 | 只看该作者
布罗茨基:
                                                                                           反叛的诗人
                     ——追求真理的布罗茨基
                                                                                              余杰
    1996年1月28日,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公寓。一间到处放满书籍的房间里,布罗茨基
因心脏病发作,在睡眼里逝世。诗人没有经历任何的痛苦,死亡是在瞬间之内降临的。
诗人唇边的一抹微笑,依旧如许温柔,好像在说,我写完最后一行诗,我累了,我走了。
55岁的俄罗斯诗人结束了与帝国的对立。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目睹了放逐他的帝
国像纸房子般地倒塌。红色政权回归历史河湾,而他的诗句在他深爱的土地上口耳相传。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童年时代,战争
刚刚结束,灰色和浅绿色的建筑物立面上弹痕累累,无尽头的、空旷的街道上很少行人
和车辆。父母是高雅的知识分子,从小给他以良好的艺术熏陶,但也赋予他抹不去的犹
太血统——在苏联,“犹太人”一词的处境有些像一个脏字或某种性病的名称。7岁的
时候,小男孩在学校撒谎说,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是什么。然而很快全班都知道他是犹太
人,他为此吃尽苦头。
    卑微者最先醒来。“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生活在世界上一个最不公正的国家里。
其统治者,从人类的各种观念来看都可以被称为堕落者。但是没有人这样称呼过。”领
袖的肖像就挂在小男孩床铺上方的墙上,每天两双眸子都是经历若干次艰难的对峙。小
男孩想:是乌鸦重要还是太阳重要?是乌鸦的翅膀遮住了太阳,还是太阳把乌鸦变成一
个小黑点?他把自己所在的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看作一个幸存者,而幸存者是不能用列
宁来命名的。他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停止了的文明里,生活在卡夫卡的世界里。
小男孩15岁时退了学,这与其说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不如说是一次勇敢的反抗。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并无明显的原因,他在一节课的中间站起身来,走出学校的大门。
在老师与同学惊诧的目光里,向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头的大街奔跑而去。那时,布罗
茨基一家一贫如洗,父亲因为是犹太人,被赶出军队,失去收入。小男孩决心独立生活,
开始在庞大的帝国的角落里漂泊,好似艾芜《南行记》中的主人公。不过,布罗茨基没
有那么浓的书生气,他什么粗活都干得了,先后做过火车司炉、地质勘探队员、水手、
车工等十多种工作。在他看来,这些工作与写诗没有什么差别。抡起斧头来的时候,那
么重,又那么轻,提起笔杆时的感觉也一样。
    “今日我们就要永远分手,朋友。/在纸上画一个普通的圆圈好了。/这就是我:
内心空空如也。/将来只须看上一眼,随后你就擦掉。”哀歌里并不出现“悲哀”这个
词,这是布罗茨基的风格;在最轻松的叙述方式中藏着最深广的忧愤。他的诗句像是一
条道路,当你走上去的时候,才发现是一根绊脚索。读者不得不与作者一起感受跌倒时
的剧痛。“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工厂、一首诗、一家监狱、一门学问、一种无聊,并伴有
恐惧的闪回。”应当更多地关注谎言,因为谎言比真理更能指认这个时代,诗人是渔夫,
不网鱼,却捞起河口的水。
    一切创造自身的诗人都否定主人与奴隶的世界。生活在一个自称“革命”的政权下,
诗人的反叛却受到了可耻的镇压。1964年,布罗茨基受到苏联官方的审讯,罪名是“社
会寄生虫”。这名从事的强度体力劳动远远超过他的前辈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诗人,居然成了“寄生虫”,这一审判暴露了帝国全部的非正义性。按照加级的说法,
革命就是把思想灌输到历史经验中去,而反叛只不过是从个人经验走向思想的运动,反
叛者发现了革命的蜕变,革命立即把反叛者关进监狱。布罗茨基和他的同伴们“衣衫破
旧,不知为何却仍有几分优雅;被他们顶头上司无声的手招来挥去,兔子般地逃避国家
豢养的为数甚多的猎狗和数目更多的狐狸。穷困潦倒,日益衰老,但他们依然对那些不
存在的、被称之为‘文明”的东西痴情不改。”
    诗人被判入狱5年,后来减至一年半。1972年布罗茨基被驱逐出境。这固然是一种
灼人的痛苦,但比起斯大林时代的古米廖夫、曼德尔施塔姆等人来,则要幸运得多。
“还不知道要走多少个千里/尤其是每一次都得从零算起。”1977年,布罗茨基加入了
美国国籍,但他声称:“我的心灵永远为俄罗斯歌唱。”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文学和历史,
没有人比他更能自如地运用俄语,没有人比他更彻底地蔑视覆盖世界六分之一土地的大
帝国。他用诗歌为自己重建一个世界。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41本著作,绝大部
分是诗歌。因为他相信,对于灵魂来说,没有比诗歌更好的居所了。1987年,布罗茨基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称他“具有伟大的历史眼光”,他的诗歌“超越了时
空的限制”。当时,布罗茨基年仅47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诺贝尔奖的作家。
卡夫卡说过:“生活叫作:置身于生活之中,用我们在其中创造了生活的眼光看生
活。”市罗茨基尝试着这样做了——他虽然没有颠覆大帝国,却成功地证明了一首诗可
以比一个帝国重。“在茫茫的宇宙间。/地球就这样运转,/我们时而热,时而冷,/
时而在光明的白天,时而在晦暗的夜间。”暴君和杀人者并不可怕,在这晦明未定的时
刻,谁是法官谁是罪人,且听下回分解。
    帝国先于诗人隐匿在黑皮的史书里。疲惫的诗人也该休息了、记得里戈有句名言:
“你们都是诗人,而站在死亡一边。”布罗茨基则说,“死”即便是作为一个词,也和
诗人自己的作品,即一首诗那样是确定的。一首诗主要的特征在于其最后一行。“当我
们阅读一位诗人时,我们是在参与他或他的作品的死亡。”他对死亡早有预料,像朋友
一样,等待死亡的到来。
    那天夜晚,他拧灭台灯,拉上窗帘,纽约的万家灯火被他隔在外面。他想起了忧郁
的母亲,以及母亲教他朗诵的普希金的诗篇。他躺在床上,眸子盯着天花板,盯着俄罗
斯,市满森林和监狱的俄罗斯。他笑了。
别后相思空一水
重来回首已三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1

帖子

63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7#
发表于 2007-3-20 22:38 | 只看该作者
梅列日科夫斯基
美能拯救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41

帖子

423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07-3-23 22: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白夜 于 2007-3-20 10:38 PM 发表
梅列日科夫斯基

同样喜欢.他写的<叛教者尤利安>十分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1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