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12|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读鲁迅

[复制链接]

3

精华

729

帖子

2205

积分

Honorary Poets

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30 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偶尔有空的时候我也翻翻书,这段时间在看《中国现代文学史 》。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的感受到:一个作家和他的时代是那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一部文学史也是一个个作家一生的浓缩。透过字里行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追求幻灭动摇迷惘和悲凉。

     鲁迅是一座大山,《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呐喊》、《彷徨》是小说集。《呐喊》主要描写的是农民、个体劳动者、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彷徨》主要描写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的悲剧。散文集《野草》以深邃的哲理和成熟的优美的语言,树立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我最喜欢《野草》中的《过客》,那不知哪里是方向,不知哪里是终点的过客。也许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他想到的地方,却永远不停止自己的脚步。这也正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孤独。 鲁迅说:“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他说:“只得由我来肉博这黑暗中的空虚了。”只有虚妄是实有的,鲁迅的一生也是反抗虚无的一生。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林贤治说鲁迅是中国最孤独的灵魂,鲁迅是深刻的。我最喜欢他的不是那些杂文,而是他的小说。鲁迅的小说我并没有全部看完。但所看过的几篇都很喜欢。人们说他的《阿Q正传》是国民灵魂的写照。而我觉得《孔乙已》象一落魄的读书人的画像,那些功名未就却始终无法放下笔墨的读书人:自尊自欺。象一粒灭尘一样在这个世上活者死去。人们是多么地冷漠和麻木啊。

    民众的冷漠和麻木,鲁迅先生多次提到。《药》中的周瑜的血被当成了药,那些一心想救百姓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理解他们?他们值得吗?直到今年我才真正体会到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处死的悲哀。鲁迅先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在当今的社会依旧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们的冷漠和麻木在《祝福》中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当我第一次读到祥林嫂要拿祭祀用具时,旁边和她一样是佣人的柳妈说“你放着吧,祥林嫂”。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猛地紧缩了一下。那样缩手缩脚的环境里,一个人悲哀被人当做茶前饭后的笑料。人们的话"又冷又尖"。人们啊,懦弱而自私的人们,人们不知道同样的悲剧或许也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0

精华

182

帖子

546

积分

knight

Eyes on me

Rank: 5Rank: 5Rank: 5

林荫读书会“竖琴”荣誉勋章

2#
发表于 2006-7-2 00:1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先生的文字能够穿越时空,到今天仍然如此鲜活,最主要的也不只是他和时代的联系.他睿智的目光始终向穿越历史努力.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

读他的书,有时候感觉莫名其妙的心疼.

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8

帖子

504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6-7-20 21: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国人向来重政治思想胜于文学
尤其是后两者

作家作品风格 往往与其个性有关
鲁迅也不例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4#
发表于 2006-7-27 1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iceberg 于 2006-7-20 09:27 PM 发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国人向来重政治思想胜于文学


国人向来重政治思想胜于历史,重历史胜于科学,重科学胜于艺术。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8

帖子

504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06-7-28 13: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7-27 11:00 AM 发表


国人向来重政治思想胜于历史,重历史胜于科学,重科学胜于艺术。

文道统一 古来有训 历经千年 成了渗入骨髓的习惯
至于历史 是统治者的主观历史么 抑或是客观历史的记实呢
那么 艺术也只能有着一张苍白的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6#
发表于 2006-8-8 22:0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不用这么悲观,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的士大夫显示出很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高扬着文以载道,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中国文人是一群最讲究生活艺术的群体。填词、唱曲、赋诗、作画、赏玩金银瓷器。。。。中国的艺术并不苍白,但他被掩盖在文人士大夫道貌岸然的面孔之下,在正统的史书中我们找不到他们的痕迹。但我们只要把眼光稍稍偏出二十四史,就会发现中国艺术的灿烂天地。具体例子我不举了,唐人的诗,宋人的词/山水画,明人的本子、清人的印章都可以彰示中国的艺术。相反,中国的历史倒是苍白无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7#
发表于 2006-8-12 10:2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老师做一个专题讲座
针对中国历史的纠正和重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8#
发表于 2006-8-14 00:19 | 只看该作者
抬举了,说说大话可以,来真的就不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9#
发表于 2006-8-14 00:22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我倒是推荐大家去读读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四卷本,皇皇巨著,读了他我才发现我看历史的眼光原来是如此的浅狭。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10#
发表于 2006-8-15 21:07 | 只看该作者
这两天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很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1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