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之四象 [原创]

[复制链接]

5

精华

2498

帖子

8147

积分

牧场主

狂生醉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0 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按风格或思想分能有多种分法。这里我分四类:屈,儒,到,释。其实这种分法并不科学,一些作品不无特别特征,而一些作品则往往具备数种特点。这样分只是想将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学作品对应。因为,中国虽有百家争鸣的场面,但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这四种。这四种思想有具有很强联系或极相似的地方,故这里先分说再比较。

屈:中国南方文化最大代表屈原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南楚故地是巫风未衰的地域。这里巫术传说`自然环境为屈原提供极其丰富的素材。“黄河流域,颇法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反之,长江流域则不乏天惠,其生也勤,故不黜玄想。南方人命思想是活跃的。所以,丰富多彩`浪漫不羁的想象,强烈鲜明`缤纷五彩的官能感触,炽烈顽强`高昂执着的情感就构成屈原文学特点。中国文学总体来说是讲究含蓄,虽也有豪放雄壮之音,毕竟为少数。中国文化一个特点是理性主义,而屈原则感性主义非常强烈。屈子投江,历代争论颇多,这里不多谈。这是种对理想`价值执着追求,具有悲剧色彩。而儒尚中庸,道倡无为,释言顿悟,都不同于屈原。这是我国文学乃至思想中的另类。传承屈的主要是两汉魏晋文学。汉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文学上主要传承屈。

太史公文章气势浩荡,感情充沛,并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从《屈原列传》亦可看出思想上深受其影响。汉赋的瑰丽多姿自然与楚辞一脉相承。魏晋人士尚黄老,好谈玄,其实作品从风格到情感都属于屈,而非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些感情是真挚深沉的。“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往后,李白诗文类似屈,一样天马行空,感情充沛,但仍有区别。柳宗原也颇似屈,其文章境界阴沉,《天对》也是屈原执着的另一体现。文天祥经历甚似屈原,《过零丁洋》亦可算屈诗从现。

儒:这绝对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原因毋庸赘言。儒的文学是奋发的`理性的`带有传统伦理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这就是种从容,大气。可以说中国自汉以来任何一作品无不多少受其影响。即使上文提到的魏晋诗歌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所以,关于儒的文学作品不能以庞大来形容,风格`流派更是纷繁复杂,但主体风格仍一致。这些作品或书写爱国之清,或阐述人生哲理,或关心黎民疾苦,或针砭时事。文笔上我认为大致有两类;一是“论语”笔法,直描直书;一是“春秋”笔法,引经据典。这里主要谈几位,杜甫,韩愈和辛弃疾。这几位都是爱国文人,自然诗词文主要属儒,但从作品特点分析还是很能说明问题。杜`韩二人把一种雄壮宏伟的气势容于严谨规范的结构中。而内容则大多关心时政,凭吊历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言。”这是儒家博爱的体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儒家好学的体现。稼轩是典型的“春秋”词人,用典灵活恰当,加重词的内涵和感情分量。另外辛词的慷慨悲壮也是儒思想的表现。宋理学兴起后,儒逐渐失去原有的博大宽厚,诗词在明以后逐渐衰落。

道:这是除儒以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对文学影响自然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道家的“无为”思想,“逍遥游”“大宗师”这类知天命晓生死的人生观影响着文人;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鬼怪给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这类作品往往充满对田园生活热爱,感叹世事无常,追求自由恬淡;经常描述一个美丽幽静的仙人福地。这里不谈老庄,先谈陶渊明。陶树立一个经典形象——隐士。隐士古则有之,但都没陶来得潇洒率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评论此句有禅意,其实这句属道,而非禅。这句仍是述田园之乐,而禅应是“倏然忘南山”。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不同于一般的“君子固穷”,这是对自由净土的追求,而看淡苦乐之分,这是超脱。谢灵运的山水之诗也是一种对“天人和一”的追求。谪仙太白应该是道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的诗天上地下,无所不及。《梦游天姥吟留别》营造了光彩夺目`亦真亦幻的仙人之境。李白绝对是一自由之人。他的辞官表面上不容于腐败官府,其实深沉上是他自由欲望导致,这种欲望不允许自己被漠视被束缚。总的说,道家追求出世,这对于被封建社会迫害的知识分子是一良剂。

释:佛祖西来,中国文化又注入股新鲜充满活力的血液。作为种舶来文化,它始终未占主导地位,即使南北朝如此尚佛时也未曾压倒儒道。相反,他反而被汉化。佛教分为许多流派,影响最大的是达摩所传的禅宗。禅宗传下的佛经偈颂本身便是种文学作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不就是首哲理诗吗?佛讲究物我皆忘,无言而悟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述三者诗文都是“有我之境”而禅诗则是“无我之境”,以禅入诗,文字浅白,内意却颇难懂。写这些诗的大多是僧人。王维田园诗不少具禅意:“人闲桂花落,鸟静月山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等。苏轼也是学禅颇深。

但他学兼三教,佛在他诗文中不太明显,著名的是他的一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宋人以后,便以禅说诗,可见其影响。“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严羽《沧浪诗话》)

总的说来,我国文学主要有大致这四类。以易经中四象比喻,儒是太阳,释是少阳;道是少阴,屈是太阴。
四者联系紧密,一般文人很少只具一种。这里再进行简单比较:
屈与道:两者都营造了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单又明显不同。屈原笔下的湘妃山鬼仍是具有人的感情,也就是人的幻化;而道教中的神仙已是不食烟火的“真人”。两者一炽热,一清虚。屈要追求,道要超脱。
屈与儒:两者都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国的情感。但两者气质不同。一激动,一从容。儒家对死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从容的,平静的,与“虽九死而尤未悔。”明显不同。两者并不排斥,千百年来,无数志士都共同追求这两个境界。司马迁有屈原性情,但面对人格的侮辱,并未自杀,而经过理性思考坚强的或下去,这便是两者的结合。
儒与道:两者一入世,一出世,不同支出不用解释。但两者却有万种联系。“儒道互补”是我国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儒家讲究中庸之道,而儒与道之间也有个中庸。历史上天生的隐士并不多,大多因政治失意而遁入田园。入则治国齐家平天下,出则抱膝庐下,笑谈风月。
道与释:道家讲究清静无为,神游太虚,佛则讲究无色无相。名虽略同,实质大异。道家是看破事物,超脱于物外,佛家则认为世间本为一物,无“物”可超。道家之诗寄情,佛家之诗无情。二者不同,但都用来平衡屈与儒。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稳定的,这四者本身就够够成一种对称美。

[ 本帖最后由 wmlfw 于 2006-10-22 01:40 PM 编辑 ]

0

精华

406

帖子

1218

积分

荣誉居民

亨伯特●亨伯特伯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6-8-10 17:19 | 只看该作者
很深奥............中国古代文学
不知不觉就成了上班族,梦想?还有这种东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68

帖子

504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6-8-10 17: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Vans.bluge 于 2006-8-10 05:19 PM 发表
很深奥............中国古代文学

是的 都忘光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9

帖子

87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4#
发表于 2006-8-10 19:53 | 只看该作者
痴儿啊痴儿

皆是殊途同归的
何处遣怀?何时花开?路过尘埃,泪已成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5#
发表于 2006-8-10 19:58 | 只看该作者
同源不假,异流也为真。我们如果完全站在佛老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天下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6-8-13 19:29 | 只看该作者
文学?文化?晕眩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6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