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借到乔治·摩尔的《埃伯利街谈话录》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7-29 1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常喜欢这本书。
等我读完了再发表评论吧,下面引一篇书评:


埃伯利街的陌生人

                                                                      ——仿十九世纪随笔
  
   一本有趣的小说或许会给批评带来阐释的快感,一本有趣的批评集则对批评构成了双重的挑战。当这位来自爱尔兰的陌生人,打开埃伯利街寓所(伦敦一街名)的客厅大门,迎接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时,让我们也不妨溜进去,坐在火光熊熊的壁炉旁领略一下他滔滔不绝的口才。

   乔治•摩尔,大多数人的耳朵对这个名字显示出不应有的沉默。但此刻他正在和他那些虚构或者真实的、形形色色的伙伴们探讨着文学、绘画和戏剧的问题,时不时伴随着一阵会心的大笑。在这些对话中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珠玑之语,遗憾的是天才这个称呼在当下无异于某个蹩脚明星的同义词,它对摩尔也同样不适合。我们宁可将其称之为有智之士,一个有智之士比一位天才更懂得怎样依靠格言,而重摘其中的一些格言只会让其变得平庸。让摩尔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就这样继续并行不悖而又相互暗示的阐释学旅行吧。我想提醒诸位注意的是摩尔先生站居中心的客厅,谈话过程中从未间断的燃烧的火焰,以及木柴散发出来的温暖气息。它使我们感到亲切,而且非常协调地配合着摩尔充满漫游者般风格的谈话,这与冰冷的学院说教截然不同。巴尔扎克、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波德莱尔,还有兰波,我们听到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他们口唇上轻松地滚来滚去,谈话就从火焰随意性的分叉和延伸中重组出一个个意象空间。

   然而,在此同时,请不要忘记我们身处在1924年一间典型的英式客厅里,无论畅谈进行到何种激烈的程度,他们都显示出绅士风度中最值得提倡的自我克制,并且在各自的批评风格上完美地做到了这点,使其可以当之无愧被誉为客厅评论。围绕着火堆口述故事的传统从中世纪就开始流传下来,而站在壁炉旁温文尔雅的对话却得益于兰多--一位十九世纪极具才华的英国散文家的启发。不同的是,摩尔先生选中了埃伯利街作为畅所欲言的场所,不像他的前辈,喜欢毫无限制地在幻想中展开对话。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氛围,使他的克制对一个观察家来说更具吸引力:它嵌在比喻和词义之间,如同嵌在镶木版里的那些装饰品一样恰到好处。还有那些诙谐而敏锐的见解--归属于十九世纪随笔的光荣传统--都一一吹进了我们的耳朵。两者的结合使他隐晦的表达方式充满了修辞学意义,甚至脱离批评领域进入了想象。想象的批评只属于具有小说家气质的人,而我们在此似乎忘记了:摩尔先生作为小说家的存在总是先于评论家,就像他对细部的关注远甚过道德上的臧否。

   我还想说些什么,但是壁炉里的火已接近尾声,古老的钟敲响了午夜十二点。他的客人们好象禁不住浓浓的睡意,起身告辞了。那就让我们悄悄和他们一起溜出去,把摩尔先生独自留在余音袅绕的客厅里,追踪他的思绪吧。
  
  刊《东方早报》2004-2-19 14C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1

精华

574

帖子

1732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06-8-1 00: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才开始看呀,他的对话录和死了的生活的回忆我都买了不过都没看完,很多时候他的观点像是在重复王尔德的
风格也很像王尔德,他说那个写了采矿方面的书的人是"一个到地下50英尺处去寻找一本书的人受到的文学伤害一定很深"的话太像王尔德了
人生不如小说,小说不如戏剧,戏剧不如诗,诗不如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不如午夜恍惚的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5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