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波兰母亲
波兰母亲啊,如果你孩子的脸上,
有天才的光辉的眼睛闪耀,
如果他的孩子气的模样
画出了他先人的光荣和骄傲;
如果他离开了快乐的游伴,
跑去听那歌唱着的年老的诗人,
如果他垂下了头,倾听着
他歌颂过去的日子、古代的功勋:
波兰母亲啊,她的命运多么不幸!
对着我们的悲哀的圣母,你跪下了,
注视着那刺穿了她的心的宝剑,
那残酷的一击,你的心也同样感到!
虽然一切民族、国家、教派都要相爱,
虽然全世界都高唱着和平,
但你的孩子只有殉难的死亡,
只有不能获得光荣的战争。
还不如早些让他留在寂寞的洞里,
忧伤的思索着,躺在灯心草之间,
呼吸着阴淫的沼泽的臭气,
也同着毒蛇在一起睡眠。
让他知道怎么掩藏他的愤怒,
隐蔽他的思想,在深深的洞穴,
胆怯的用恶毒的语言伤害人们,
又卑屈的爬行着,像是一条毒蛇。
我们的救主,当他是拿撒勒的孩子,
他就爱好后来拯救人类的十字架:
波兰母亲啊,如果我是你,我就让他
知道,怎样的玩具,他可以玩耍。
他的柔弱的身子要拖着手车,
他的细小的手臂要带上铁链,
看着杀人的斧头,他并不害怕,
看着绞人的绳子,他也不红脸。
他不像古代的勇敢的武士,
把神圣的十字架带往异教的异国,
他也不像为新信仰而斗争的士兵——
为了自由而流血是他的工作。
总有一天,无名的奸细会告发他,
他的敌手就是伪证的法庭;
他的比武场会是阴暗的地牢,
威严的暴君判决他的罪名。
那高高竖着的阴惨的绞架,
正是这失败者的唯一的纪念,
他的荣誉——一个女人的有限的眼泪,
和爱国的伙伴们的低声的夜谈。
————————
波兰诗人、革命家密茨凯维支(Adam Mickiewicz,1798.12.4——1855.11.26)生于没落的小贵族家庭。当时,波兰已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瓜分。正像密茨凯维支所说,他“一出世就遇到了奴役,在襁褓中便钉上了镣铐”。在大学时代,他参加了秘密小组,反对俄、奥、普三国瓜分波兰,积极从事波兰复国运动。1823年被沙皇政府逮捕,次年被放逐到俄国。其早期作品有抒情诗《青春颂》、诗集《歌谣和传奇》和长诗《格拉席娜》。他在俄期间写有《克里米亚十四行诗》和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3—1832年间写成诗剧《先人祭》(共分四部,第一部只存片段),揭露波兰被瓜分时期,沙俄对波兰人民的野蛮统治和对波兰爱国青年的残酷迫害。代表作《塔杜施先生》,反映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统治的斗争,描写波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 1848年,密茨凯维支在罗马组织波兰军团,力图推翻奥地利统治,未获成功。1855年到君士坦丁堡,打算再度组织军队抗击沙俄,但不久病逝。在中国,人们对密茨凯维支的名字也并不陌生。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就曾把他的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并高度评价他的诗“虽至今日,影响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 。
你正如健康一样,我的故乡立陶宛!
只有失掉你的人才知道他应该
怎样看重你,今天,我看见而且描写
你的极其辉煌的美丽,因为我正在渴望你。
圣母啊,你守护着光明的琛思妥诃华,
你照临在奥斯脱罗孛拉摩,又保佑着
诺武格罗代克城及其忠诚的人民,
正如我在孩提的时候,我垂泪的母亲
把我交托给你,你曾使我恢复了健康,
当时我抬起了奄无生气的眼睛
一直走到你的圣坛,
谢天主予我以重生——
现在又何不显神迹使我们回到家乡。
现在请把我渴望的心灵带到那些
山林中,带到那些绿野上去罢。
这是在《灯塔看守人》里面选的一段,是显克微支选自密茨凯维支的《塔杜施先生》。
密茨凯维支一生所经历的是监禁、放逐、流亡,然而他决不屈服,贯穿着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只有一个理由:为祖国、为人民而奋斗到底。他不但在生前遭受异国的迫害,连死后也遭受本国反动派的敌视,他们对于他的生活和作品都要加以歪曲和抹杀。一直到了民主的、自由的新波兰成立以后,他的理想这才实现。
时再看《灯塔看守人》时看到上面那段诗的,我想,虽然在两个人的生活境遇上有着天壤之别,但在爱国主义这方面两位伟人是一致的,显克微支曾主持密茨凯维支的葬礼,但由于政府的禁止,没有发表演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