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纪大伟:认识忧郁症 / 阅读普拉丝与《瓶中美人》

[复制链接]

13

精华

270

帖子

875

积分

荣誉居民

累斯博斯岛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8 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纪大伟 (android@ucla.edu)


西尔维亚.普拉丝(Sylvia Plath)。我在大四的时候,首次听闻这个名字。那时候,「美国文学史」是大学英文系毕业前的最后一种必修课,时数苦短。教授拚命赶课,几乎无暇顾及较晚近的文本──但我们竟然还是读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位古怪女诗人,作为大学四年的句点。

她是文学课程不容疏漏的人物,自然具有经典地位。她就是普拉丝,诗作充溢女儿对父亲的爱恨交织情意结;如她的<爹地>(Daddy)居然写道,「爹地,我早该杀死你的。你在我来得及杀你之前就死去──」,追思与诅咒合而为一。不过,当时我们只将她视为反抗父权的一位叛逆女诗人;为了更有效率消化文学作品,只好匆匆贴上一张张方便归档的卷标。

大四那一年,同时也是人心惶惶的时刻。女生们忙着申请学校或打听工作市场,而男生们只能坐以待毙等着毕业入伍,要不然就拚命考各种研究所藉此延长学生时光。在集体焦虑的精神状态下,我也将报考英文研究所当作唯一的救赎,又不经意看了几回普拉丝。在准备考试前后,我听过一些耳语。听说某些朋友勤于寻求心理辅导,有人甚至出入进医院精神科。也在那时首次听闻忧郁症药物「百忧解」(Prozac),据传是一种可以改善心情、调整性格的心理药物。此外,也有几位朋友像无头苍蝇乱窜,老是嚷着要自杀。对于这些传言,我大抵一笑置之,以为大家只要宽心就可以熬过毕业情结。但我们终究不是自己的主宰──我的一位挚友在自杀未遂数次之后,终于成功跳楼身亡,化为晚报一角的铅字。初闻她的死讯,我只觉得荒唐好笑;但是在她的告别式现场,看见她埋在花朵里的粉白脸孔时,我几乎崩溃。根本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强韧。

她为什么非走不可?我不确知,只能攀附一些流言叙述。又,其它遭受折磨的诸多朋友们遇上何等困境,我也不甚了然。后来才逐渐了悟,原来我们一直欠缺合宜的语言文字来呈现这些苦难者,所以才无法认识苦难。

当苦难者在自我陈述的时候,可能会运用「心情不好,没有斗志,不想社交,想要自杀」之类的语词,但是这些词语未能换取体谅和协助,却可能引起误会和嘲笑。一般人误以为,只要乐观、进取、自立自强、立下生活目标,就可以充份解除上述魔咒──如果无法自救,一定是因为软弱。苦难者的心理困境也会浮现在身上,比如化为反复出现的感冒、失眠和头痛,但这些症状大抵被人简化为现代人的流行病,也不会得到正视。有些苦难者具备不错的学历甚或中上的社经地位,因而被人指责为温室之花,他们的呼喊被解读为无病呻吟。他们被视为撒娇的林黛玉。

后来「忧郁症」这个词语开始在我们身边吭声。

忧郁症并不只是心理困扰,更是生理苦痛。终于可以用这个词语来描述一些朋友,然而──这个词汇仍旧带来误解。就字面上来说,这个词语不像「癌症」「肝炎」「骨折」之类一样骇人,也因此得不到尊重,反而仍旧让人讪笑。在英文中,「depression」则让人联想起「经济萧条」,旁人还是未必理解忧郁症人士的苦难。大多数人对忧郁症所知甚少,却又经常自以为是,以「有偏见的」常识来训斥忧郁症受难者(比如,劝阻他们看心理医生,不准他们吃安眠药,强迫他们参加社交生活),反而恶化忧郁的处境。现今仍然很难透过语言文字充份认识「忧郁症」所指称的人口,虽然我们经常从新闻媒体看见、听见,又有忧郁症人士自杀身亡的消息 ──那些外岛军人、家庭主妇、独居老人、年轻作家、高薪工程师,甚至医师本身,争先凋零,彷佛赶赴另一个世界的盛宴。也因为语言文字未能妥当呈现忧郁症,人们在漠视忧郁症人士之余,极多数的忧郁症人士也不知道自己身受忧郁症之苦,因而未曾寻求协助,或者求助之后遭人嘲笑软弱,只得继续躲在家里吃偷偷搜集的失眠药。

语言文字究竟是必要之恶──唯有练习述说忧郁症,我们才有机会认识忧郁。

《神奇百忧解》(Listening to Prozac; by PeterD. Kramer)、《躁郁之心》(An UnquietMind; by Kay R. Jamison; 但此书谈论「躁郁症」,和「忧郁症」略有不同)、《超越百忧解》(Beyond Prozac; by Michael J.Norden)等书展示了忧郁的词典,李安的电影《冰风暴》(Ice Storm)显现出忧郁的身影,但我们还需要更绵长的文字生命史。于此,忧郁症守护女神普拉丝的作品绝对不可以缺席。

普拉丝是美国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没错,不过她唯一的长篇小说《瓶中美人》(The Bell Jar)对忧郁症着墨甚多,比她的繁多诗篇更具影响力。书名中「钟型瓶」形象,已经成为忧郁症的代名词:《瓶中美人》第十五章写道:

「我都坐在同一个玻璃钟形瓶下面,在我自己的酸苦之气中慢炖慢熬,自作自受。」
                
重新认识普拉丝,是在大四生涯多年之后。 《瓶中美人》是以大学生活遭遇为题裁,而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另眼重见大四当年。普拉丝的大学生活可曾如此忧郁?当然,小说文本和作者生平之间的关系必定迷离,不宜对号入座,但一般认为普拉丝的小说(甚至她所有的文字创作)充盈了自传色彩。阅读普拉丝,或许也可以同时辨识出与你我擦肩而过的幢幢人影。

普拉丝身为天之骄女,至少看起来如此。普拉丝于一九三二年生于美国麻省,父亲是波士顿大学著名的蜜蜂专家;她八岁就会写诗;获奖学金进入麻省史密斯学院,这是当时最大的女校;她在暑假前往纽约《Mademoiselle》杂志担任实习编辑,只有才女才能享有这份荣誉;她获得富尔伯莱特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她在英国结识后来的丈夫泰德.修斯(Ted Hughes) ──修斯就是后来享誉甚隆的英国桂冠诗人;婚后她并参加著名诗人劳勃.罗威尔(Robert Lowell)的写作课,另一位诗人谢歌丝登(Anne Sexton)是她的同学。

普拉丝美丽聪明又幸运,是惹人嫉羡模范生,而她也拚命让自己符合主流价值。但事实恐怕不尽如此。父亲在她年幼时过逝,成为她终其一生的伤痛。她在大学期间就饱受失眠之苦,在纽约担任见习生的经验又让她心力交瘁。之后,她陷入严重忧郁,曾经割腕、服食过量安眠药,后来辗转于几家精神疗养院之间,并接受多次电击治疗。好强的她却又可以回校完成学业,并以卓越成绩争取到赴英奖学金。旅英期间她很感苦闷,但她寄给母亲的家书却佯装乐观进取;后来她随丈夫迁居乡村,心灵煎熬更甚,可是她依旧在家书上说谎,自称无忧。普拉丝的疯狂太过彰显,她一开口便无法住嘴,一有钱便浮夸消费,旁人再也不相信她没病;她的丈夫开始外遇,她的母亲雇人照顾普拉丝的小孩。而这正切合普拉丝心意,她有余暇研究魔法,向不忠的丈夫下诅咒。在生命最后一年,她独自带了两个小孩蜗居伦敦,身无分文,感冒缠身。生活困顿,她只好熬夜写诗赚钱,并且将十年前的大学记忆写成《瓶中美人》。

《瓶中美人》书内人物都采化名,作者也以笔名示人,不过此还是详尽记述了普拉丝客居纽约一直到接受电击治疗的过程─ ─那是从天堂重重跌落的一条路。普拉丝在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以瓦斯自尽,时年三十岁。她的老同学谢歌丝登也在十年后自尽。
                 
书外的普拉丝为何毁灭──以及,书里的女大学生为何崩溃─ ─至少可以引出三种解释空间。一,文本内外的女诗人身为女性:她们(我不想轻易地将普拉丝和女大学生视为同一人)的作为可解读为针对性别歧视社会的抗议,而她们则被视为女性主义英雄;二,她们身为诗人:她们符合疯狂诗人的既有形象,任凭文学创作的死欲驱策;三,她们身为忧郁症受难者:她们言行光怪陆离,只不过是想要摸索出一条得以幸存的曲折路线。诚然,三种身分都是她们身上的元素,化约任何一种身分都将造成缺憾──不过,在此时空,我却宁愿强调她们的第三种身分:忧郁症受难者。

现实情境中,早已有太多人的生命被政治的口号召唤(如,被拱为女性主义先驱),或为了艺术的理由牺牲(如,被尊为艺术斗士)──忧郁症受难者躲在家里图个清静,难道我们还要以外在世界的喧声来捉弄人?如何正视忧郁症受难者的苦楚,比送上光环更有诚意。
        
忧郁症人士往往极其寂寞。普拉丝在《瓶中美人》里准确说道,「一起呕吐过的人最容易结为知交。」陪自己的朋友受难,才会知道她吐得多辛苦。《瓶中美人》的中译本虽然姗姗迟来,但我们终于得以陪忧郁症人士呕吐一回,一种由内往外翻的呼喊。夜半时分,整座城市响遍呕吐的声音,不知你是否愿意倾听。

(本文原刊于联合报副刊)
(《瓶中美人》由先觉出版社出版,郑至慧翻译)

     -----转自“智邦生活馆”
I no longer have to do without now,
all colors are translated
into sounds and smells.
And they ring infinitely sweet
like tones.
why should I need a book?
The wind leafs through the tree;
and I know what passes there for words,
and sometimes repeat them softly.
And death, who plucks eye like flowers,
doesn't find my eyes...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5-10-12 17:47 | 只看该作者
西尔维亚.普拉丝,这个名字我不清楚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6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