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没有认真读《沙与沫》。
“我的希望是,如果沙与沫被认为是很著名的文章,则我认之为悲哀,如果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著名,也可以经典,真的会出现文坛盛世陡然凸现的场面。如果这是一篇默默无声、不争艳的随思记录,则我却充满敬意。我称之为意识流,就是认为其是顺势而流,顺意而为,宜进行再度加工和压缩。”
格言类的作品很容易被赏识,比如卡夫卡《蓝色笔记本》,尼采《格言集》,施勒格尔的《断片》等等,《沙与沫》的独特性又在哪里?我想是一种“埃及似的沉默”。《沙与沫》的主旨句在这里:
"一粒沙子就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就是一粒沙子;现在再让我们沉默下去吧。"
很多地方都是充满静谧、神秘、远古气息的:
我在埃及的沙土上躺了很久,沉默着而且忘却了季节。
然后太阳把生命给了我,我起来在尼罗河岸上行走。
《沙与沫》特点如此鲜明,为什么不能经典呢?
可能是审美取向不同吧。
至于作者援引的“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那一段……我觉得没什么道理哦:
这一小段开场白是存在主义的口吻,“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表达的神秘主义色彩很深厚,对于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先造就一个环境:沙岸,无限的代表,人类只是一个脚印,时间并不因人的存在或者消亡而改变,它一直存在着并且会永远存在下去。人只能望洋兴叹。
至于作者改编的那个..基本是无理取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