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1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7 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与写作

    文/刘苇     来源:文景
  

    奈保尔的自我放逐意识是明确的,这源自他对生于斯的岛屿的根深蒂固的不满,他从小就对海岸线外的浩瀚世界无限向往。

    通常而言,我们总是通过作家的书信了解他们内心真切的想法。书信,是向家人和朋友吐露心声的场所。而作家的作品,往往是作家们运用想象和虚构的地方,他们在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一点点“事”发扬到极致的状态。书信,则真实不加虚饰。作家们的书信是提供作家个人生活轨迹的“影册”,也是窥探作家精神内部风景的窗口。他们不同时期的书信正好是他们精神的写照。

    从这意义上来看《奈保尔家书》,它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并非表面上的单纯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它还真实反映了一名作家在成长过程中精神演变的图像。通过一封封家书,保尔不自觉地流露了自的那种初到陌生之地的谨慎与渴望成功的急切心情;自卑与自傲在内心中摇摆不停——完全取决于当时外界的偶发因素;面对性或社团不知采取怎样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以及由最初的无法正确自我评价到信心的逐步确立。

    这个初离家乡的年轻人,在给父亲和姐姐的信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在异乡的羞涩之情和努力向上的形象那时,他是虔诚的,无论是对待世界还是对待文学前辈。他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决定,来年我要掌握19世纪小说……我接下来读的是简·奥斯丁。了颂扬她,我读她很多作品。”又如:“下个学期,我将给《卫报》写一些文章,并努力在这儿发表我写的些故事。我说的是‘一些’。事实上,我只写了两篇;不过,我一直忙着在写一个长篇。我已经写了八章左右——跟任何一本企鹅版的书一样……”。

    像“企鹅版的书一样”,这里表露了奈保尔的梦想和企望获得别承认的热望。但不多久,他内在的骄躁不安情绪开始显露出来:“我发现长期不写之后,下笔变得困难重重……其中的评论性文字非常糟糕。”这是他在信中回忆写论文时的情景但当这篇他自己不甚满意的论文意外获得好评时,他在同一封信中又沾沾自喜道:“我的论文犹如一瓶上好的香槟那样备受欢迎。”

    他一方面想要融入当地社团,另一方面却又看不起他们:“我最终找到了已经明确下来的属于我自己的朋友圈子。找到这样的友谊真让人开心。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是绝聪明的……”“我已经和这世界和平相处。这种和平让我感到耻辱,但我正在努力学着承受”。可以看出,奈保尔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他怀有巨大的抱负,可是当抱负一时无法实现时,种种焦虑和矛盾就会郁结在胸,在潜意识中产生对那些已成名作家的痛恨之情。而那时,他明白自己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他清楚必须狂傲之心压在意识深处。无疑这会在他内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也许,一旦当他功成名就,就会释放那些压抑已久的意识,对那些他以前并不以为然的前辈进行抨击,一吐郁结多年的愤恨之情。

    远大的志向还使奈保尔从小就对特立尼达岛屿落后、贫穷、闭塞的环境不满,他领悟到在狭小岛上不可能有所发展,心想要走出小岛去广大世界施展才华。他通过努力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为梦想实现的可能打开了一条通道。当他到达伦敦后,在一个全的环境里跃跃欲试,仿佛积蓄多年的意愿就可实现。他一边忙于学业,一边大量阅读,一边从事写作练习,希望尽快证明和确立自己的价值。他交替感受着小小的成功或挫败带来的欣喜与苦痛,而当这些情绪困扰着他时,慰藉则是来自远方家乡的书信。有一点他是幸运的,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写作。为此,他可以专心致志地投入进去,使他能较长时间地忍受住孤独,这一点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尤为重要。

    奈保尔自我放逐意识是明确的。这源自他对生于斯的岛屿的根深蒂固的痛恨。他从小就海岸线外的浩瀚世界无限向往。而当他来到英国——白人世界里,他的肤色,包括他的印度裔血统令他非常自卑。他在英国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而后对印度的寻访则让他更增添了无根之感。印度是的种属地,已非他的家乡。他在之后出版的《印度三部曲》中流露出的全是失望和忧伤之情,甚他将印度三部曲的第一本书命名为《幽暗国度》(An Area of Darkness)。这种尴尬处境有点类似昆德拉《无知》中的约瑟夫:他在新的居住地找不到归宿感,却又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回访故里。

    内心漂泊是作家写作的出发点。不管身处何处,作为作家,他的意识必须与当下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能促使他对时代做出清醒的判断,才能产生创作的动力。错位感,正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作家只有处在这样的悖论中方能所作为。这一点,恰是奈保尔的一种幸运。因为他正是以自觉的自我放逐方式不自觉地达到了这种游离状态,从而使他的作品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另一方面,漂泊的生存处境,也已成为作家的生活方式之一。从但丁时代起即已如此。作家与时代总是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之中,作家必须忠实于自己,书写自己内心中最真切的声音,这样总要与时代发生冲突,从而迫使他们迁徙。到了19、20世纪,自愿放逐或流亡几乎已成了作家的一种身份标签。这样的命运笼罩在许许多多作家身上,令普鲁斯特成了一个鲜有的特例。流亡与放逐——不管是被迫还是自愿,不仅成为现代作家写作的动力,也已构成了现代性作品的一个母题。

    然而,问题在于,世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纯粹的安顿之所。灵魂,总要处于漂泊之中——不管情愿如此还是被迫如此 ;尤其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真正的安顿其实就在漂泊里 ;也只有处在这样一种内在的紧张之中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也许,奈保尔并非十分明白这一点,但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他已身处其中。这是命运的使然,也是命运的必然。


小传

英国作家奈保尔(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1932年生于靠近特立尼达西班牙港的chaguanas。他家是来自北印度的移民,祖父供职于一家甘蔗种植园,父亲是一名记者。

1950年,18岁的奈保尔获政府奖学金,来到英国牛津大学专攻文学。大学期间,他的小说屡屡遭到退稿。父亲的帮助和鼓励使得他矢志不移的坚持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 出版了。这年,他的父亲去世。奈波尔出版的《父子之间》收入了两人的往来书信。1953年成为自由赚稿人。1954年-1956年,担任BBC“加勒比之声的栏目主持人”。

1990年,他得到英国皇室的封爵,1993年,成为英国戴维-柯翰文学奖的首位获奖者,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奈保尔的作品主要由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构成,也包括一些记实性作品。他是一位世界主义作家,他认为这源于自己无根的状态。他对于特立尼达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感到悲哀,他感到与印度的疏离,也不能认同与支持英格兰这个前殖民势力的传统价值。另外,他还批评印度尼西亚、伊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非阿拉伯国家中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总之,阴郁、苦涩、辛酸、对社会黑暗毫不妥协,这就是奈保尔的风格。

主要作品

[小说]

《神秘的按摩师》(1957)
《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
《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
《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
《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获霍桑登奖)
《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
《黄金国的失落》(1969)
《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获布克奖)
《游击队员》(1975)
《河湾》(1979)
《到达之谜》(1987)
《世途》(1994)
《半生》(2001)

[非小说]

《中间通道》(1962)
《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
《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
《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
《刚果日志》(1980)
《伊娃·庇隆归来》(1980)
《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
《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198)
《印度:百万反叛》(1990)
《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
《难以置信》(1998)
《父子之间》(1999)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3

精华

36

帖子

138

积分

habitant

Rank: 3

2#
发表于 2006-12-12 11:52 | 只看该作者
V S Naipaul,我的最爱~~~~indian triology,the classic of the classics,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米格尔大街,一位密友认为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世是issac singer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和塞林格的catcher in the rye
rimbaud in lov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3#
发表于 2006-12-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我最近看了一篇关于他的论文,说他的“印度三部曲”惹恼了印度人。我理解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36

帖子

138

积分

habitant

Rank: 3

4#
发表于 2006-12-17 23:51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如此。

从狄更斯到乔伊斯到拉什迪,奈保尔极尽挖苦之能地嘲讽了个遍。作为殖民文化嫁接出来的肥硕果实,奈保尔爵士的印度之旅如同在向读者拼接组装一场场精致而丑陋的噩梦。 “这个国家现在对世界贡献很少,只有其甘地式的神圣贫穷概念,以及循环上演的圣人们的狡猾喜剧,这个国家自负着文明的源远流长,现在却以实用的姿态依靠着别的文明,而且对那些文明也是一知半解。”奈保尔对印度的感情是暧昧的。一个英国文化的养子猛然面对不曾料到的肮脏无知与贫穷,于是一股突然的,粗暴的感情在他的胃里蠕动,溅到纸上便化为深深的失望,过多的失望掩饰了对同样辉煌灿烂的印度文明的追寻及景仰,于是年轻的奈保尔有些愤怒,有些歇斯底里。但他并未将他残存的印度情节挥霍得一丝不剩,在《幽暗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里他提到过一个住在伦敦,没有正式职业的他的印度朋友,他的态度是友好的,甚至是几分赞许的。然而辗转来到他企图寻根的印度,奈保尔惊惶微怒,他无边界的人文关怀在殖民地混乱的现实中不太适用,其实在成长的蜕变中他很久以来已经抛弃信仰了,但文明的冲突在印度却显得那么滑稽:“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印度那样适合接纳征服者;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征服者,像英国那样受到欢迎。” 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无比虔诚地追溯英国的足印,且以此为傲,同时为了保持和表现这种尊贵,她学会蔑视同类。磨灭了宗教幻想的奈保尔没有林语堂的那份宽容,虽然读者有理由原谅他迷失的愤怒,但他自己却也许永远不能释怀。印度的无知和沉沦是需要拯救的,但是由谁呢?甘地表面成功实则不彻底的改革并没有给印度带来包治百病的良药,奈保尔的尖锐则在于他毁灭了期待经历了拷问之后仍然不懂相信,不懂盼望,不懂忍耐。

04年荷赛人物肖像类的一等奖获得者Jan Banning拍摄的是一名印度公务员的组图,那正是奈保尔笔下的精神故土:格调灰暗陈旧的布景,长相乏味的公务员身着印度白袍一脸迷茫却又严肃地坐在桌前,柜子上胡乱堆叠着无数的档案和卷宗。印度人的精神状态从四十年前起就被定格了,这对于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来说不啻是一种悲哀。中国人也是如此。刘小枫说:“危机意识总是发生于信念的反叛时刻——反叛自己曾经信奉的信念。”奈保尔印度之旅的慌乱还源于他自身的危机,故国于他,就像是出于伪造。于是在印度,他不懂悲悯,不懂包容,每一个人物,从车夫到家庭妇女到职员到旅店老板,在他笔下都先是如出一辙的猥琐,这样再触及贫穷和现实后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丧失了本应有的悲悯。甚至当一群苦行僧般的家族印度教徒出场时,奈保尔爵士也会先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肮脏破旧的交通工具上,其次是如猪食一样的午饭。奈保尔是驾驭文字的大师,就这样,印度,这个暗无天日的国家在文字中被人唾弃,憎恨着。对于奈保尔来说印度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人性的污点让人猛醒。他说“写关于邪恶的事情,就是要在写的过程中追求正义。给人们一个确认,正义是可以追求到的,邪恶是不会被忘记的。” 他描述印度的语气是带着嘲讽的,目光是冷峻和居高临下的。面对文明的冲突,奈保尔只是一个身份认同的边缘者,并从这个逼仄的视角,穿透重重叠叠的思维地域的标签,重新将陌生的目光投射在似乎已熟稔的古老国度上。

抛弃了信仰的奈保尔曾经抱怨不喜欢自己的脸,因为那“看起来像一个享乐主义者的脸”。但这不能责怪新闻记者拍摄的角度不好或自己的长相真的很魔幻现实,虽然其艰辛的写作得到认可,但他歪着嘴在烟雾缭绕中略带激动地回答记者的问题,这样画面整体感觉至少是一个颓废派。再加上奈保尔公开感谢妓女在他写作生涯的作用,这不能不让公众去猜测他的私生活。同为印度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泰戈尔至少长相就崇高很多,更何况其对于捍卫孟加拉语写作的不懈努力。抛弃了信仰的奈保尔是个天才的盲目的斗士,在《米格尔大街》(《曼曼》)里他镇定地开着“耶稣钉上十字架”的玩笑。在《印度三部曲》里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像一群极度无知伪善的男女。奈保尔解构了荒诞的一幕幕真实的场景,生活于他是真实却粗糙的,他对生产他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厌恶,而厌恶累积便成了偏见。

以上摘自大二时写的essay
rimbaud in lov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0

帖子

3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5#
发表于 2007-7-24 22:31 | 只看该作者
奈保尔十分类似尼采,他们都有一种超人的味道。。。。。。。。。他的米格尔街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书中尽情显露了那些活在生活边缘的人的生存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6#
发表于 2007-7-31 00:4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他对一些经典作家的恶评,我就在想他是怎么忍耐到今天的啊.
Bless Saint Micha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1 12:5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