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1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有老子传或孔子传啊,急需了解这两位圣人.......

[复制链接]

2

精华

320

帖子

980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3 1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

精华

320

帖子

980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9:02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有过,但被我愚蠢的仍进垃圾堆了,我哥因为这事狠批了我一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3#
发表于 2005-10-23 19:06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 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 “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 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 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 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 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4#
发表于 2005-10-23 19:08 | 只看该作者
老聃发微——关于老子生平及《老子》一书的一点再思考

本愿寺禅如 撰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对老子和那部名为《老子》的书的研究,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1)而造成这种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研究老子的史料的问题。那么,研究老子其人起书,到底应该根据些什么史料呢?笔者认为,就老子研究而言,首先应该根据的当是先秦的典籍和司马迁的《史记》。因为先秦诸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比较近,其所记材料比较真实可靠。而在战国诸子之中,最早述到老子的,是在庄子的书里,但庄子的书又不实,他自道其书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都不过是些心想笔随、变幻写意的东西,因此他的话也不一定完全可靠,而且诸子关于老子的记述,多是些零星的记载,没有系统。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也就不容忽视了,然而,《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述,却同样也不是完全正确,尽管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但由于他在写老子列传时,所据的是庄子的书,所以错误的地方也不少,这是必须注意的。胡适之先生在《致冯友兰先生书》中说:“《史记》的神话本可不论,我们本不根据《史记》。”(2)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老子的一些主要事迹:
  《庄子·天运》载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这是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而同样的说法又见于《礼记·曾子问》,《庄子》之《天地》、《天道》、《田方子》和《知北游》各篇,以及《吕览·当染》,可见其流传之广。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了,孔子生平的言行,均详见于《论语》,那为什么孔子见老子这件事,《论语》却没有记载呢?而在《庄子》的《外物》篇却还有这样的记载: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云云。
  这里说孔子见到了老莱子,而这一说法在《论语》中就有了印证。
  《论语·微子》载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莱和芸都是耕作、除草的意思。可见老莱子和荷蓧丈人,都是指一个在田里耕作除草的老人,只是表述不同而已。那么这个老莱子是否就是孔子所见的老子呢?
  司马迁的《史记》倒有点端倪: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黙,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由此可知,孔子很可能不曾见过老子,他所见的可能是老莱子,而在《论语》中则是荷蓧丈人,都是南方的一位隐士。但《论语》中只说子路见到了荷蓧丈人,并且后者留他在家过夜,并没有说孔子见到了这个隐士,到底哪个是真的呢?在这里我们更倾向于《论语》的证据,因为《庄子》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至于老莱子和荷蓧丈人是否同一个人,我们很难确切地肯定是,因为这两个老人的名字,当时都不曾记下,但从表述上看来,他们应该是指同一个人,从这点我们可以肯定,“孔子问学于老子”则是由此衍生而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在《庄子》中可以找到一些佐证。
 《庄子》的《寓言》篇载云: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另外《天道》篇又云: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
  这里提到一个曾在周朝为官的太史儋从周入秦去见秦献公,而这与《庄子》中记载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并且“西游于秦”十分吻合。那么这个老子与那个太史儋,又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必须注意的是,太史儋见秦献公,已是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的事了,假使孔子的年龄小于老子,试问老子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吗?于是司马迁又补充说:
  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修道而养寿也。
  这就等于告诉了我们,司马迁也怀疑,这个太史儋就是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二百余岁的老子。试问太史儋真有其人吗?这一点确实无可考了,司马迁上述的引文,肯定是指秦史而言的,因为其余列国的史书在秦始皇焚书之时都给烧毁了。而那个太史儋的预言,不排除是秦国的史官们为标榜自己的正统和合法地位而写进去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呢?其实原因就是《庄子》中有关于老子曾为周朝的史官并有“西游”的记述。并且我们都知道,《史记·老子列传》所依据的是庄子的书,那就无怪乎司马迁也会有这样的疑惑了。因此这个太史儋的传说的可信性也是不高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也是值得关注的,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出关著书之事。
  《史记·老子列传》载云: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后人把这段文字当成是史实,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可靠性。
  所谓“老子过关”,那过的到底是什么关呢?大多数的意见说是函谷关,但孔子之时,并无函谷关这个关塞。据《水经注》记载:“崤有盘崤、古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东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崤函之地在孔子之时只称“二崤”,后来经过秦晋崤山之战,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了这块地方,秦人才开始在这里设关的。然则函谷关之出现,最早也不能在秦惠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之前,而这时早已是庄子孟子的时代了,且孔子也已死了一百多年了。人们只知道由周去秦要经过函谷关,却忘了,函谷关是秦惠王时才有的啊!
  于是,有人说这不是函谷关,而是散关。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
  但散关在秦国的西面,并非周入秦之所经。后人不知真伪,据此又捏造出老子化胡的故事来,这就成了《老子化胡经》。唐释慧琳《辩正论》:“《晋世杂锦》云:道士王浮每与沙门帛远扰论,王屡屈焉,遂改换《西域传》为《化胡经》,言喜与聃化胡作佛。佛起於此。”后来的道家多用此来贬低释家的地位。这个问题直到北魏时仍争论不休,当时的名僧昙无最与道士姜斌还曾在殿庭上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最后姜斌辩输了,孝明帝放逐了他,争论才算告一段落。王维诚先生著有《老子化胡说考证》一文(《国学季刊》4卷2号,1934年),在比较彻底地清理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敦煌《化胡经》的真伪与其历史地位。
  再说到的就是这个关令尹。上面讲过,这个关是不实的,那就不可能有什么关令了。其实关令尹应该是关尹,司马迁在这个故事中把它说成一个官名了。据《汉书·艺文志》载云: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关尹是战国末期一道学家,先秦诸子也有许多处称述到他的,都称他为关尹,《天下》篇也说:
  关尹老聃闻其风而说之。
又说: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从上述记载来看,关尹有自己的书,《天下》篇也已引述了,又怎么会有“子强为我著书”的说法?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个故事的荒诞无稽了。
  那末,为什么《史记》确凿地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呢?胡适之先生认为:今本《史记》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索隐》云:“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阳,非正也,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能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四引《索隐》此节,又《经典释文序录》、《文选注》、《后汉书·桓帝纪》注,并引《史记》云老子字聃。可证今本《史记》所说是后人伪造的。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父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做幽王的官,当孔子生时,他已活了250岁了。(3)
  《史记正义》云:
  聃,耳漫无轮也。神仙传云:“外字曰聃。” 按:字,号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聃。
  《说文》云:
  聃,耳曼也。
  曼是长的意思,而寿者一般是长耳朵相,老聃的意思不过是一位长耳寿者而已。于是后人穿凿,说他名耳字聃。至于李姓,解释颇多,杨向奎先生根据《国语·楚语》的记载指出:《楚语》多见史老……盖史官之老资格者为老,老子曾为楚之史老,古以官为氏者多,故谓之“老子”。至于名耳,字聃,姓李氏之说,名“聃”,可能因其老,《楚辞·离骚》有“老冉冉其将至兮”,“冉冉”,据《玉篇》以为“毛冉冉”为老之形容。对子么“老冉”正是“史老”之别称而已。李姓之说,不知所自,或后人之附会。”(4)杨先生的这个看法是很值得重视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耳是老子的绰号。其根据是《方言·八》云:“虎……江淮楚间谓之李耳”。老子故国是陈,灭于楚(前534年),故称之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称虎为“李耳”正是淮水一带的方言。那么,老聃怎么会得到“虎”(即李耳)的绰号呢?大约是由于老聃的思想犀利的缘故。该文还引《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耽本作眈,从“目”,所以形容虎视也,后讹成从“耳”的耽。老子既然获虎的浑名,故或呼之为“老耽”。(5)这一看法,似乎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更有传说他生于李树之下,所以干脆让他姓李,确乎有名有姓了。
  那么“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又该如何解释呢?柳诒徵先生根据《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的记载,认为:老子生于陈而仕于周,并非楚人。(6)但据钱穆先生的考证,这个出生地也是不实的。这是后人因为老聃曾住在南方的沛,而沛又与苦县略近而穿凿出来的。(7)我们认为,钱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
  《史记》又说: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卯太傅,因家于齐。
  这里连老子的家谱都有了,但我们认为这是不实的,魏国为诸侯,已是战国的事了,若老子年龄高于孔子,试问他的儿子如何能为魏将呢?难道又是修道而养寿的结果?所以笔者怀疑起这个“段干”来。据《战国策·魏策三》载云:
  华军之战,魏不胜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
  “宗”与“崇”音近,会不会这个“段干崇”就是老子的儿子宗呢?如果是,便确凿有其人了。但段干崇已是魏安釐王时人,连当孔子的孙子都不配,又怎么可能是比孔子还大的老子的儿子呢?至于那位胶西王太傅,他是否也像后来那些唐朝的皇帝们自称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他了。
  根据上面的推论,我们可以把关于老子的传说,归结出如下的结论:
1、孔子所见老子,这个老子或是老莱子,即《论语》中的荷蓧丈人,而孔子问学于老子之事,即由此而衍生。
2、周太史儋从周入秦,鉴于《庄子》中的佐证,后人也把他当作是老子。
3、老子出关著书,此故事流传很广,出处已无可考,但从上述所说可知,这个故事也是不实的。
4、老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姓名、出生地以及宗谱,都是后人穿凿的结果。
  由之,我们只能说《老子》一书的作者,的确是老聃,而他的事迹生平,我们一点都不清楚,但这并不损害《老子》一书的价值,就如《易·系辞》、《大学》、《中庸》,我们从来不知道他的作者是谁,但却丝毫无损其价值一样,因此我们应该把老子其人和其书分开来对待,对老子的哲学系统思想体系进行研究,而不必陷入过去那种将老子其人其书完全合一的固定模式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文物文本基础,极大地推动了老子研究的深入,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仍然比较习惯使用老子通行本,这大概是由于帛书《老子》发行数量少,注释还不多,使用起来不那么方便所至。今本《老子》共八十一章,而帛书《老子》甲乙本均未分章,这说明古本《老子》并不分章,从而也就避免了因分章而造成的字句的分割和段落错乱。如《老子》第二十章之首“绝学无忧”一句,应为十九章之后;第十章“载营魄抱”之“载”应为第九章“天道之载”断句之误;第八章“与(予)善仁”应作“予善天”为上;第一章应为“常无欲也”、“常有欲也”;第六十八章应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笔者认为今后在老子研究方面,可以逐步把帛书《老子》和今本《老子》结合起来,以弥补两个本子各自的缺陷。


老子像

注释:

(1)关于老子其人的生卒年代,共有三派意见:第一派确认其为孔子之前,代表人物有马叙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高亨等;第二派认为其为战国时代人,代表人物有汪中,梁任公,冯芝生,范文澜,罗根泽等;第三派认为其为战国中叶人,代表人物有故颉刚,刘节。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亦有三派意见:第一派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人物有马叙伦,唐兰,郭沫若,吕振羽等;第二派认为其成书于战国后期,代表人物有清代汪中,近代梁任公,冯芝生,范文澜,罗根泽等。第三派认为其成书于西汉初年,代表人物有顾颉刚,刘节。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2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2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4)杨向奎:《论“道”》,《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 期。
(5)龚维英∶《老聃新考》,《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一期。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第22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7)钱穆:《老子辨》第21页,中国书店1988年版。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320

帖子

980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9: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谢谢牧先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6#
发表于 2005-10-23 19:34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资料很容易找到啊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320

帖子

980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7#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3 19:40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找了找才知道,太极图不是老子所创,<<中庸>>不是孔子所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8#
发表于 2005-10-23 22:47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太极是伏羲所制,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3 23:0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