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咏秋》之美——济慈的诗歌创作源初探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5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咏秋》之美
——济慈的诗歌创作源初探

陈金平

摘要:约翰·济慈是19世纪与雪菜和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成就显著,诗歌创作理论也颇有见地。从济慈对诗及诗与自然、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把握其诗论内核,并体味诗人的审美追求及人生取向。

关键词:济慈的诗;诗与自然;诗与生活;诗歌创作;充满感受的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87(2005)04-069-02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是十九世纪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但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创作了《安狄米恩》《伊莎贝拉》《希腊古瓮颂》《咏秋》等优秀诗篇,而且对诗歌创作的理论也很有见地。本文拟对此做出探讨。

一、诗的定义

什么是诗?这是济慈在诗歌创作理论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1818年2月,济慈在寄给他的朋友和出版商约翰·泰勒的信中回答了什么是诗的问题。济慈说,。首先,诗应当以美妙的夸张夺人,而不是以古怪离奇自炫;应当使读者觉得这是他最崇高思想的表达,一种亲切的回忆。其次,诗的妙处要到十分,要使读者心满意足而不止于是屏息瞠目:形象的产生、发展、结束应当自然得和太阳一样。先是照耀着读者,然后庄严肃穆地降落下去,使他沐浴于灿烂的黄昏景色之中。第三,如果诗来得不像树上长叶子那么自然,那不如没有的好。。济慈认为:。诗是表达引起人们思想感情共鸣的崇高思想的,而且应该使人们在美感上得到满足,诗的形象、情感的产生与流露,应该合理而自然。诗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出于自然的,要以自然为美。因此,诗的创作必须在思想与表达上酝酿成熟,蓄储积久,诗情激荡,不能阻碍而自然涌出时,才可动笔写作。济慈的这几条关于诗的原则,主要是强调诗成之自然,不假雕饰。在济慈看来,诗的美和感人的力量就在于质朴自然,不失纯真。诗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诗人应该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诗人的天职不在于用实践去改变眼前的社会,而是要超出现实,用直觉、想象和梦幻去构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美的。永恒世界。。济慈在《希腊古瓮颂》里,曾写下。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诗句(beauty is truth, truth is beauty)。对于诗人来说,有美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美.才是诗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二、诗与自然

诗人济慈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的《咏秋》最能体现他的审美追求和诗的创作原则。
诗人以流畅秀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日丰收情景图:坠满葡萄的紫藤、苹果压弯了枝干,葫芦浑圆,鼓起肚子,榛子肥硕,饱满滚圆,蜂巢蜜汁满溢,好一幅秋日丰收的美景图!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同时秋天依然孕育着生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依然招引群飞的蜜蜂……诗中首先所描绘的秋色,通过一系列可闻可触的形象,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幅暖意十足的景象。诗人借这幅晚秋的图景,对秋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全诗达到了情与理的完美结合。《咏秋》实在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它把一命化作诗,把诗化作美来歌唱。济慈的诗歌中还常常饱含富有创见的哲理思想,人的生命有尽,自然的生命无终,用诗把有限的生命化作无始无终的自然。济慈已经意识到生命的冬天就要来到,正是这种死亡的威胁唤起了诗人对秋日温暖的无比眷恋,迎来了济慈人生诗化的爆发。诗人所强调的negative capacity(消极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让形象自然而然地流出,正如济慈所说 形象的产生、发展和下落,应当象太阳一样,来得自然,满照头上,然后堂皇而又清醒地下降,使人们逗留在黄昏的富丽景色中。这就使我想到一条原则:如果诗不能像树叶发芽那样自然,倒不如不写为妙。《咏秋》正是这种自然流露的杰作。

三、诗与生活

济慈认为,文学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即同时反映生活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欢乐与辛酸,
才能真正具有艺术的魅力。没有生活的真实,就没有艺术的生命力。济慈在他的诗歌中同样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矛盾,将这个苦与乐同在,悲与欢交织,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沉的现实感。济慈认为 作为艺术家的诗人,只有了解社会的痛苦,从而反映人的崇高生活,其诗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济慈的作品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如《致乔治·济慈》《咏和平》《伊莎贝拉》等, 尤其是《夜莺颂》一诗,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实生活
中的矛盾和痛苦。

在《夜莺颂》一诗中,济慈首先描绘了夜莺所生活的那个充满欢乐的世界。那。长着轻翅膀的林中仙子——夜莺在山谷林间无忧无虑地啾哏啼鸣,歌唱夏日之美好。为此,诗人先是欣喜若狂,复又乐极生悲;诗人身患肺痨,饱受病痛之苦,面对欢快的夜莺,内心不甚痛苦。他渴望喝一口美酒,借助酒力,浮想联翩,想起鲜花和碧绿的田野,想起舞蹈、恋歌、明媚的阳光。想随夜莺离开尘世,去那幽暗的林中陷没。然而,诗人并不止于倾诉自身之悲,而是进一步直抒胸臆,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充满疲惫、病热和焦躁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间的悲哀与夜莺的欢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烘托出诗人歌颂永恒的美这一主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诗中的夜莺之歌被诗人想象成一个永恒的美的象征;最后,诗人写出了现实感对幻觉不可抵御的震撼: 乐声已然消失:——我是睡?还是醒?济慈的诗,质朴自然,纯真含蓄,表现出幽雅、沉静的本质美。这种含蓄委婉的诗的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有待诗人去寻求,去发掘。济慈曾经说过: 无论如何,我宁可要充满感受的生活,而不要充满思索的生活、这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而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常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在他的最后一首诗〈灿亮的星〉中,他写道:他不愿做那 孤独地在夜空闪烁高悬的、 睁着一双永不合拢的眼睛,彻夜无眠,注视飞雪的灿亮的星,只愿 枕卧在我美丽的爱人的酥胸,永远能感到它的轻轻的起伏,永远清醒,在甜蜜不安中,永远、永远听着她轻柔的呼吸,永远这种生活——或昏劂而死去。这表达和抒发了他热爱生活的愿望和情怀,颂扬了人世生活的美好幸福。因
为生活,诗人想要献上自己。生活最终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取向。因为诗歌,诗人没有了自己。正如诗人在〈致乌德浩斯〉中所说: 谈到诗人的性格,它不是它自己,它没有性格——它欣赏光线,也欣赏阴影;它淋漓尽致地生活着,无论清浊、高低、贫富、贵贱。,,然而这是事实:我所说过的东西,都不可以假定为从真正本性中产生出来的见解——因为我根本没有本性。诗的美是现实生活的美的反映,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和享受美;诗贵含蓄,重想象;诗人应无“自我无本性”等看法和主张,对于我们当今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诗人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我们也不乏启示。诗人临终嘱咐友人把 这里长眠着一个名字用水写成的人0作为他的碑铭时,他不会预料到,自己会登上抒情诗艺的高峰。济兹创造了独特的诗歌境界,他所创作诗歌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启真.济慈诗论概说[J].外国文学研究,1983(1).
[2]赵亚鳞.诗化人生和美的结晶:济慈与他的-秋颂.[J].贵州大学学报,1997(1).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刘新民.济慈诗歌艺术风格散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7(2).
[5]钱超英.关于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0[J].外国文学研究,1991(1).
[6]伍蠡甫.西方文化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顾子欣.英诗300首[J].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刘治良.济慈美不思想浅谈[J].贵阳:贵州大学学报,1997(3).
[9]栾昌大.中外文艺家论文主体[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3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