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神话是反映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童年期的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初民对自然、对社会的共同认识。本文试图从上个世纪学者们从中国和希腊神话中对性的态度、女性地位、形象塑造和神话系统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研究、比较两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异同。
【关键词】 神话 民族精神
对性的态度
在中国和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两国初民对性的态度绝对是大相径庭。中国的神衹大多有一个庄严的法相,不苟言笑,未见婚外恋,就连作为恶势力的代表蚩尤等也未发现其荒唐行径。神话中虽也有一些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如“鲧腹生禹”“黄帝婴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简狄吞卵生商”……俱以史笔的风格描写,简约,朦胧,有时连生身父母也只记载其中一人。
而希腊神衹的私生活是狂放不羁的,正如英国学者汤因比所说的,“在古代希腊神话的无忧无虑的世界中,神看见了人类的女孩子生得美丽就任意蹂躏,这种事多得可以用诗句开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宙斯有了七个正式的妻子还不满足,时常到人间拈花惹草,寻欢作乐,如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勾引丽达王后,化做公牛诱拐欧罗巴公主,强迫伊娥成为自己的情人……在他之下的众位神衹也各有一部罗曼史,战神阿瑞斯和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背着女神的丈夫火神赫淮斯托斯私通,巧手的赫淮斯托斯用牢固的大网罩住了他们,使他们动弹不得,然后请了不少神衹来家里评理,但诸神看到这两个奥林匹斯山上公认的俊男美女赤身露体抱在一起的样子非常羡慕。这一对偷情的神衹非但未受谴责,诸神还对他们大加赞赏。火神反而成为笑料。就连要永保童贞的月神阿尔忒弥斯也有好几位情人。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希腊神话中不胜枚举。
对于希腊神话中“性”的泛滥,一些学者归纳了以下原因:美国的摩尔根断定这反映了远古时代血婚制的遗俗;希腊古代历史家希罗多德觉得这与希腊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关;而我国现代神话学研究家谢选骏认为这在于编制全希腊神话的一统神系,展示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其实,这三种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神话是民族精神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中华民族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内倾的、封闭的民族精神,这必然包括性意识的封闭。同时,中国注重实际的精神促进思想的早熟,并形成一种伦理化倾向,这种伦理化很大程度上对性关系持否定态度。因而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染上“不洁”;另外,因为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极少受外来影响,走着一元化发展的道路,而当他们具备创造神话的能力时,血婚、伙婚已经衰败,并受到禁止,决不会把已经禁止的内容从正面反映出来。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重视的是“德”。
古希腊民族则不然。古希腊人生来得天独厚,他们最早生活在地中海流域的希腊半岛上,三面环海,产生方式多样,物产丰富。这种傍水偎海的地理状态和物产丰富的生活环境,在其最早的文化形式希腊神话中有明显的表现:“天和地被创造了。大海涨落在两岸之间。鱼在水里面嬉戏,飞鸟在空中唱歌。大地上拥挤着动物。”①“神衹创造的第一代人类乃是黄金的一代。那时候统治天国的是克洛诺斯(即萨图恩)。这代人生活得如同神衹一样,他们无忧无虑,没有繁重的劳动,也没有苦恼和贫困。大地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硕果,丰盛的草地上牛羊成群,他们平和地从事劳动,几乎不会衰老。”②这种优裕的生存环境使希腊人一开始就轻松快活,自由自在。他们无须像处在天塌地陷、洪水滔天、烈日炎炎、凶禽猛兽袭人环境中的中国初民那样靠集团伙去抗御自然、维持生存,他们仅凭每个人自己的奋斗、拚搏就可悠然生存。而他们在海上作业则得全靠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便在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生倾向和生活观念:希腊民族重视的是“力与美”。他们不像我们祖先那样以集体为一切,把个人无条件的融入某个社群(国家、组织等)中,而是极力张扬个性,舒展自我,尽情追求现世享受、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正是基于这种以个人为本位、享受型的人生倾向和生活观念,希腊人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思想开放,所以在对性的态度上一开始就表现得异常自由放纵。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希腊神话是融合多个民族的文明而形成的,在那些民族中,婚姻制和“两性”社会的变革不是同步进行的,恰是其参差的社会变革体现在神话里,导致了神话性的滥化——现实中的婚姻关系是混乱的,也许有的民族正经历着血婚阶段,也许有的民族正经历着伙婚阶段,这一切多反映在神话里。跟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希腊民族曾创造了极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神化传说作为他们最早的无意识的集体创作成果是他们的人生倾向及民族精神的结晶,当然也深刻凝集着他们对性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女性地位
纵观两国神话,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神话中女性神的数量不多,算起来只有女娲和西王母的地位比较高。而在希腊神话中,女性神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地位上看都很可观。在奥林匹斯神系的十二主神中五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和农业女神得墨忒尔。这五位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地位极高。在她们之下还有美惠三女神、九位文艺女神、时光女神、复仇女神、贪婪女神和一大批山林湖泊女神。
为什么希腊神话中女神数量如此之多且地位也高,而中国神话中女神数量寥寥无几而且地位低下呢?张淑英认为这主要因为古希腊神话保存的比较完整。同中国神话相比,后世加工的痕迹要少的多,而神话产生之初,正是母系氏族社会,所以以母系为中心的女神数量自然就多了起来。那么,同样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中国神话中,女性神的数量为什么寥寥无几呢?大家知道,神话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待文字产生后,神话产生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神话最初的传播,全凭口诵,待文字出现后才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中国的神话,多时候是历史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出于某种动机和目的而记载于各种古籍中的。那么在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以后,为了彰明父权的永恒性,在记载时,就不免有所润饰和修改,甚至于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女性神也被逐渐贬到从属地位或干脆被抹去了。所以,流传下来的中国神话中,女性神很少,但这并不是它本来的历史面貌。我们其实还是可以在今天的神话中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在重要的造人神话中,是一位女神——女娲独立创造了人类。
李建东认为,由于两国历史演进的时序有所不同,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希腊神话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论据是女娲的神话是中国神话中最早产生的。女娲不仅独立创造了人类,而且把男人和女人同时创造出来,不分先后,不分优劣,这在世界神话中是绝无仅有的。之后,在炼石补天这则神话中,女娲又一次拯救了人类。此外,还有“精卫填海”的神话,炎帝之女女娃淹死在东海里,它的灵魂化作一只鸟,名叫精卫,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想把大海填平,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多半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的人仅仅是男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而叫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灾难、疾病和死亡。希腊神话的这种处理明显地反映了扬男抑女的思想。中国神话是氏族社会母权制的产物,而希腊神话则是原始社会父权制的产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神话把女娲当作哺育人类的母亲来崇拜;而希腊则以男性为中心,作为神话的主要内容。
我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希腊都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这个过程。而且两国的神话均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在希腊神话中,地母该亚是第一个从混沌中走出来的神,她与自己生下了第一代神王乌喇诺斯,为后来新老两大神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神话中,最早担负起开天辟地任务的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盘古,而是造人的女娲。盘古的神话是在那之后很久才产生的,盘古神话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当时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了。现存的中国神话中女神数量寥寥无几而且地位大多比较低是由于中国神话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材料保存也是零星的、分散的。鲁迅先生对中国神话有一段深刻的议论:“中国神话之所以仅有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古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家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③由于中华民族的崇实精神,使得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不如史书、散文般受人重视。而希腊神话经由古代希腊的预言者、乐工、诗人、悲剧家和历史学家的口或笔完整保存了下来,对后世的史诗、悲剧等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象塑造
在对神和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位于东方的中国和位于西方的希腊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认为,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而中国神话的神则多半是半人半兽形的。
中国上古神话具有人兽同体的特征,其主神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有人统计《山海经》所出现的四百五十多个神中,人性神和非人形神约为一比四。如河神“冰夷”、水神“天吴”、海神“禹京”和“禹虢”、沼泽神“相柳”、园林神“英招”、沙漠神“长乘”等等,都是牛头人身;和黄帝打仗的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作为天上主神之一的颛顼,长着人的脸、猪的嘴、麒麟的身子。而伏羲、女娲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尽管不同于宙斯和赫拉的主神身份,至少也很接近人类的始祖。这两位与人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尊神,到了文明遗稿的发展的东汉末年,依然保持着半动物化的形象:他们腰身以上通为人形,穿袍子、带冠帽;腰身以下则为蛇身或鳄龙躯干;尾部亲昵而紧密的扭作一团,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男的手中握曲尺,女的手中持圆规。连西王母也是“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④“其状如人,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⑤然而在后来的神话历史化改造过程中,诸神开始变形,并且逐渐融入人的历史,中国诸神的变形记是在一种双向的历史化改造运动中进行的;一方面是神的去怪异化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神的合伦理化过程。其结果,使那些进入人的历史的正神在蜕去了怪异形象的同时,也得到了崇高的道德品行。但他们在性格塑造上往往比较单一,这就是文艺学上所说的“扁形人物”。而且地位高的神总是正义的,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神往往是恶神。
希腊神话中的神则具有人的形状、人的性格、人的感情。古希腊人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神的。他们把神和英雄看作是最美丽、最健壮、最聪明和最有力量的人。无论是根据赫希俄德的古老的《神谱》和荷马古老的《伊利亚特》,还是以后来悲剧作家们的作品看,希腊诸神,尤其是主要神(宙斯神谱),已经历了相当彻底的“人化”。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吃喝穿睡、恋爱、生育等生活需要,品行有的正直、勇敢,有的奸诈、怯懦。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社会力量的神话表现。爱神阿佛洛狄特爱上了美少年阿多尼斯。这本非少年的罪过,但爱神的情人阿瑞斯却大为嫉妒,用法力使野猪咬死了那个少年。后来诸神怜悯少年的不幸,才让他每年复活六个月,与爱神团聚。在如在著名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的传说中,希腊将领俄狄墨得斯的长枪刺得爱神阿佛洛狄特失声喊叫,鲜血淋漓,逃到奥林匹斯山上倒在父亲怀里痛哭流涕。赫拉出于嫉妒把丈夫宙斯的情人变成小母牛。由于希腊神话是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的欲望、爱憎出发去想象,并借这些想象去解释自然,因而具有特别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更加亲切动人。希腊神衹植根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他们在道德上的不完美性恰恰构成了他们个性丰满性的基础。这就是文艺学上所说的“圆形人物”。
恩格斯认为,造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神话人兽同形与希腊神话人神同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神话产生的时代比希腊神话要早的多,受图腾崇拜的影响也大得多,野兽被视为神圣的宝物受到尊敬。于是崇拜神与崇拜兽统一了起来,出现了神话中人兽合一的形象。相对地说,希腊的历史比较短,神话的产生比较迟。据他分析:“希腊人,在他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母权制已经让位给父权制。”这个时期也叫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前12-8世纪),希腊离开远古的图腾崇拜时代已经很遥远,人们的机智才能越来越发挥出来,对手的崇拜便逐渐趋于消失。所以在后来的奥林匹斯神系中的神均有人的外貌和形象。因此希腊神话中除个别神身上还有图腾制的影响以外——雅典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其原始形态有着猫头鹰的遗形;鹰被看作宙斯的象征(圣鸟);天后被叫作“牛眼的赫拉”⑥(宙斯也曾化作白牛劫走欧罗巴,这个传说可能受到埃及"圣牛崇拜"的影响);阿波罗则与月桂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多数神都以人的形象出现。
在这里我想对前人的观点作一点补充:其实在最早时候的希腊神话中,神在外形上也是人兽同形同体的。在奥林匹斯神系之前的提坦神都是如此“大地女神该亚为天神乌喇诺斯生下一群巨人,这些怪物面目狰狞,杂乱的长须,长发,身后拖着一条带鳞的龙尾巴,这就成了他们的脚。”⑦但长久以来,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奥林匹斯神系中的神身上,而忽略了旧神系中神的形象。
神话系统的发展
从宏观机构来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属于两个大的系统。中国神话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大型史诗之外,一般是以个别的单篇的形式出现的,缺乏神与神之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希腊神话则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篇幅较长,特别是以有一个完整、细腻而浩大的“神谱”系统见长。中希两国历史发展、宗教思想、文化思想,和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造成的文学形式的不同,都对神话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这必然造成中国神话逐渐历史化,向“帝系”靠拢,体现出中央集权思想;而希腊神话则逐渐文学化,向“神系”聚集,体现出民主思想,从而深刻反映了中希民族各异的生活与心理历程。
在中国神话史传统中,我们看到的是圣君贤臣们都过于相似了,“三皇五帝”的性格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关于他们的事业、行迹的个性描写都是模糊不清的;舜、禹的品行和个性也几乎相同,尽管他们有着不同内容的传说和故事,但他们仍然挣脱不了共性多于个性的樊篱;夏桀与商纣、商汤与周武的面目也分别组成了两种不变的类型——或是狰狞可怕、残暴专横;或是道貌岸然、慈眉善目,后来就有了“圣化皇权”的现象,主神往往是善良的、完美的并且万能的。而其对立面也必定是邪恶的。这种状况与希腊式个性鲜明的神话及传说有很大差别,希腊神话重视个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而中国神话注重伦理性、教化性和社会性。这就使得中国有着世界各国最丰富、连贯、完整的史籍,使中国神话现象本身已经化为历史传说,因此,人们把已经改造的中国古代神话当作“历史”予以接受。而希腊神话现象本身还保留着神话的基本特性,尽管神人同形观念对于希腊的影响颇深,其中也不乏改造,但始终没有达到中国古代神话全盘历史化的程度。深受哲理思想启迪和渗透的希腊神话,历史化程度远没有中国神话这么深刻。因而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传说的神界故事系列。其人形、人性的“神的故事”,与神化了的中国式的古代帝王和超人传奇,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正因为中希两国神话发源与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使中国式的、注重和谐的、伦理至上的精神,在古代神话史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十分自然的表现;而希腊式的、注重个性的探究哲理的精神,在其完整、清晰的神界故事幻想图景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表现。
中国和希腊神话在文学艺术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神话的题材还是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为后人提供了继承和借鉴的内容和形式。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⑧中国神话当然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而且中国和希腊神话充分展现了各自的民族风格和气质。我们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希腊初民豪爽、洒脱、富于激情的性格,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神与人一样参与世间悲欢离合之事,有七情六欲,恋爱婚姻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神话则较多反映出了初民淳朴、勤劳和内向的性格,“在我国神话中,响彻了劳动的回音,……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话中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象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射日除害的后羿,发现草药的神农,教民稼樯后稷,治理洪水的禹和鲧亲自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器的舜,等等都是。”⑨都是典型。可见,远在神话的时代,各民族的气质性格就已经呈现出了差异。还有就是中国神话气氛沉重、形象威严、气象壮阔、雍容大度:希腊神话姿态质朴、乐天自然,充满喜剧气氛,富于艺术感染力。
神话作为远始时期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神话作为人类由蛮荒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遗产,是极可贵的研究各民族的文化、民族精神的文献。
注释
①②⑦[德] 斯威布 《希腊神话故事》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③转引自傅治平 《神话与民族意识》 社会科学战线 1994年版
④《山海经·大荒西经》
⑤《山海经·西山经》
⑥荷马 《伊利亚特》 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 114页 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⑨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导论篇》 3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0年版
参考文献
《淮南子》
《山海经》
茅盾 《神话学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茅盾 《神话学ABC》 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0年版
潜明兹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谢选骏 《神话与民族精神》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英]劳斯 《希腊的神与英雄》 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德]斯威布 《希腊神话故事》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美] 塞·诺·克雷默 《世界古代神话》 魏庆征译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