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属于基督教会的大陆
在这里上演了无数次的为上帝而战的东征
这是属于强大帝国的大陆
在这里记录了无数次强大帝国兴衰备忘录
这是源于希腊文明的大陆
在这里传记了几多帝王为古英雄荣耀而战
当历史滑向二十世纪初时
所有的曾经荣耀与辉煌都显得苍白与无力
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在这片上帝格外眷恋的土地
留下的只有鲜血与眼泪
1939-1945
欧洲再次成为世人们关注的中心
这场战争留给人们的
不仅仅再是一片废墟满目苍夷
而更多的
是对战争本身的意义与反思
一战:留给欧洲的是什么
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在世界上的殖民利益而重新瓜分世界引燃的世界性的大战,主战场,在欧洲。而且战场,似乎只限在欧洲。
帝国梦总在欧洲君主的脑际环绕,一旦他的国家强大,那么一场帝国扩张的战争就将不可避免。既使资本主义为主流的欧洲,昔日帝国在集权政治的笼罩下仍然在为辉煌的帝国梦而拼命的扩张。
当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面对的是城市的一片废墟和满目苍夷。协约国一方开始对同盟国一方进行战后索赔。而英法对德国,则是更加严厉的压榨。1919年的巴黎和会,成为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大会,包括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战胜国德国一方。法国总理克利孟梭对德国的态度只有仇恨,强烈的仇恨。美国总统威尔逊想通过一战的胜利来涉足欧洲事务。但英、法两国的强硬态度使美国的如意算盘一场空。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为了各自的殖民利益而闹的不可开交,但是它们还是将矛头指向了共同的敌人-布尔什维克。从1917年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诞生。在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列强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东方的苏维埃政权。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的阴谋被粉碎了。
被欧洲资本主义各国称为幽灵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使欧洲资本主义各国一片恐慌。当时的欧洲,各种思潮泛滥。与反共思潮同样的,还有一股反犹思潮。1920-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经济危机。为了共同对付经济危机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取得政权,英法对德国的政策开始松动,这时的德国,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开始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而在意大利,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党也已经夺取了意大利政权,并实行独裁专制。法西斯一词,来源于古罗马时期的束棒,是权力的象征。墨索里尼用它来象征独裁与专制。他一直梦想着古罗马时代的辉煌,梦想建立一个地中海大帝国。墨索里尼是希特勒的法西斯老大哥,但是在能力上,希特勒远胜于这位老大哥。当1934年8月份兴登堡总统的去世,希特勒登上了他一生的权力颠峰。同时,他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恢复了德国的经济,并且,开始了积极的扩军备战。
当时间进入了30年代,经过了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欧洲,《凡尔赛条约》已经失去了它的强制力。战败国开始摆脱它的束缚。而一直作为欧洲保护国的英、法两国似乎也在纵容这一点。因为它们希望用德国来抑制苏联。苏联领导人在列宁逝世后,由斯大林接替。这个X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纳粹主义在德国开始蓬勃兴起时,整个欧洲都被陶醉了,他们没有意味到危险。可能只有一个人意识到了,他就是丘吉尔。一个失意的政治家,直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后,他才重新召回海军大臣。他的奔走演讲只能赢得普通英国老百姓,作为国家权力者,英国首相张伯伦并不认可他的想法。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样,沉睡在欧洲的和平幻想之下。法国的一位年轻军官也开始注意到了欧洲的变化,他是后来的“自由法国”“战斗法国”领导者,戴高乐将军。他看到了欧洲陆上强国的法国陆军实力,已经滞后了,他的先进的作战理念,被老顽固军官们抛之脑后。
英、法的纵容,助长了德国的野心,膨胀的欲望使德国加快民走上战争的步伐。1934年1月26日,希特勒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破坏凡尔赛和约所造成的欧洲体系,离间了波兰同英法等国的关系。1936年3月7日,“冬季训练行动”,德国军队越过莱茵河,占领莱因兰地区。同年10月25日,德、意两国在柏林签定了秘密协定,“柏林-罗马轴心”形成。
1937年6月24日,希特勒下达了绝密指示“红色方案”、“绿色方案”、“奥托方案”。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军政头目对上述计划作了进一步部署。
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迫使奥地利内政部长许士格尼下台,让赛斯英夸特接任内政部长。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12日,希特勒在他的出生地勃劳瑙附边的边境进入奥地利,4小时后抵达林茨。14日,他到达维也纳,说:“我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元首和总理的身从向历史宣告我的家乡归并到德国。”
1938年3月28日,他决定“在不太少的时间内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他接见苏台德区的德意志党领袖汉莱因,面授机密,要他制造一次“苏台德危机”。5月30日,希特勒向国防军下达“绿色方案”指示。要求10月1日前就绪。 9月30日,希特勒同张伯伦、墨索里尼和达拉第签署了出卖苏台德的慕尼黑协定。同一天,希特勒同英国首相签定了《英德宣言》(《互不攻击和协商声明》,表示两国永不交战)。12月6日,德、法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10月1日,德军侵占了捷克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14日,“独立”的斯洛伐克诞生了。15日,捷克总统投降书上签字,德军入波希米亚和摩托维亚,黄昏进入布拉格。
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仍然在做着和平的幻想。他们认为牺牲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就可以满足了德国的欲望,并通过德国来阻挡红色苏维埃。
但显然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希特勒又在策划新的行动。
闪击:德意志复仇剑出鞘
德国,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饱受煎熬。在经历了一战后的三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经济危机后,德国与德国人民选择了纳粹党,选择了希特勒,选择了战争。
希特勒早在《我的奋斗》里就详细的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他所领导的德意志未来的方向。他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庞大的德意志帝国,第三帝国。
日耳曼人历史上,有过三个帝国。第一帝国是神圣罗马帝国,最为辉煌时期是腓德烈大帝。第二帝国是霍亨佐伦王朝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国王是威廉一世与威廉二世。铁血首相俾斯麦帮助威廉一世结束了分裂的德意联邦,统一了德意志。威廉二世则积极进行对外扩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霍亨佐伦王朝覆灭,第二帝国消失在在历史舞台上。而第三帝国,则正是希特勒的梦想,梦想着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荣耀。
德国人民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经济危机的苦难,又被凡尔赛条约紧紧的束缚。希特勒的纳粹党迎合了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条约及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当希特勒发出“全球日耳曼人联合起来”(此语仿效《X宣言》最后一句)“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的极富煽动性的演讲时,德国人民渴望民族复兴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完全的调动起来了。在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明确目标是对英法复仇及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问题。
1939年9月1日,德意志开始了全面的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从欧洲引燃。
9月1日凌晨,目标波兰。德国出动57个师(150万人),在23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掩护下,对波兰发动全面进攻。战争伊始,德军飞机狂轰滥炸波兰主要军事设施、机场、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德军攻势凶猛,南北两个集团军成钳形攻势夹击波军,波兰空军500余架作战飞机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大量火炮、汽车、辎重来不及撤退便落入德军之手,仓促应战的波军以20个师投入战斗。装备陈旧且无准备的波军,未及实施坚决抵抗即被德军包围。德军以每日50-60公里的速度推进,波军所有防线均被德军突破,整个国家处于危急之中,对波兰防务承担义务的英、法,对德“宣战”后却按兵不动。英、法的“静观”使德军得以集中全力对付波兰。9月8日,德军坦克进至波兰首都华沙外围。16日,德军南北集团军群在弗洛达瓦地区会师,完成对波军主力包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至罗马尼亚(后留亡英国)。9月30日,华沙守军和居民的自发抵抗在德军轰炸炮击下瓦解,波兰沦亡。德军战领华沙后,进行了大规模报复性破坏和屠杀。
在9月3日,英、法为了履行条约的义务,对德宣战。同时,张伯伦召回丘吉尔,任命为海军大臣。但自始至终法国陆军都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静观其变,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消灭掉。英、法两国内阁实在太软弱无力了,战争到结束后仍然未动一兵一卒。英国也只是象征性的派了4个师。他们的软弱助长了德国的扩张欲望。德国占领波兰后,利用英、法的“绥靖”主义,加紧进行侵略西欧的准备。但1939年11月苏联的一件事情打破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11月30日,苏军用了近5万士兵的生命直到第二年的3月,才结束了占领芬兰全境的侵略。
斯大林担心德国入侵芬兰而将其作为跳板进攻苏联。但当苏军占领芬兰后,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战略地位愈加明显,无论对英法还是德国都必须得到它,德国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因此德海军官员认为要同英法作战,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出海口基地,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并对不列颠群岛进行有效封锁。鉴于此,希特勒推迟“黄色方案”的实施而先夺取挪威。而且,德国的生存依赖瑞典铁矿砂的进口。尤其是战争特别需要铁的。在伦敦,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也意识到这一点,而且,英国海军要远强于陆军。于是丘吉尔向内阁提议,请求批准他在挪威海内布雷,但没能得到内阁批准。
1940年3月1日,准备就绪的德国,希特勒下达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1940年4月9日,德国向丹麦、挪威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两国立即接受“德国保护”。丹麦国王惧于德国武力,宣布投降,德军随即占领丹麦。挪威国王哈桑七世拒绝德国要求,力主抵抗。但国防部长、法西斯分子吉斯林却策动亲德势力破坏抗战。6月10日,德军占领挪威全境,吉斯林组织傀儡政府。哈桑七世出走英国,建立流亡政府。
因为欧洲局势的瞬息万变,法国达拉第政府于3月21日倒台,雷诺接替达拉第组阁。不久,张伯伦政府也寿终正寝,5月10日,丘吉尔成为联合政府首相。
德军在进攻挪威同时,希特勒下达了“黄色方案”,开始对法国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攻。1940年5月10日,德空军大批飞机猛烈轰炸法国北部和荷、比、卢境内72处机场。接着,德伞兵部队抢占机场、桥梁和战略要点,战争全面爆发。德军共投入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坦克师、7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2580辆坦克、3824架飞机,分3个集团军群,同时向法国和荷、比、卢推进。在德军猛烈突击下,荷军只坚持5天即宣布投降,荷兰女王政府逃亡伦敦。5月26日,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20万比军为德军俘虏。
面对德军猛烈攻势,法军和驻法英国远征军节节败退。德军绕过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以大批坦克直插阿登山脉,迂回攻入法境。德军在地空火力掩护下,强渡马斯河,全歼法第9集团军。德军直扑英吉利海峡。在德军占领加来后,距海岸仅数十公里,形成对英法联军夹击态势,40万败退的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陷入绝境。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德军坦克部队停止追击,只使用空军轰炸。绝处逢生的英法联军紧急征用943艘舰船,在皇家空军掩护下,将33.18万名溃不成军的英法士兵撤至英国,未及撤退的4万法国士兵被德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撤退后,法国形势日见危机。6月5日5时,希特勒下达“红色方案”的指令。德军在松姆河上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随即认压倒的力量从阿布维尔到莱茵河上游整个400英里宽的横贯法国战场上采取了攻势。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逼首都巴黎。6月10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投入32个师,从背后对法国发动进攻。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兵不血刃占领巴黎。6月16日,雷诺政府辞职,贝当出任总理,决定停战投降。6月22日,法国与德国签订停战协定。该协定把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地区,占领费由法国负担,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法军全部解除武装,重武器交给德国。
法国沦陷后,主战派、国防部次长戴高乐飞往伦敦,组织法国军民继续抵抗。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先后占领了奥、捷、波、比、挪、荷、丹、罗等10余国领土,军事、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德国和法国的停战谈判,是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上举行的。这个地方就是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法国福煦元帅就是在这里的博物馆 保存的一节卧车上同德国签订的停战条约。地点,就在那个空地上。6月21日下午,希特勒在戈林、勃劳希契、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陪同下,来到了这里。德军旗遮盖下的雕像,是1918年获得胜利的盟国的一把大剑,插在一只有气无力的鹰身上,这鹰代表霍亨佐伦王朝的德意志帝国。当他们走到了那片空地时,被一块花岗岩吸引住了。希特勒及其众人读着花岗岩上的内容:“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就在这辆车厢里,德国人开始了报复性的对法国提出严苛的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