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9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联文学读后感

[复制链接]

4

精华

834

帖子

2542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9-2-4 14:25 编辑

苏联和旧俄是同一民族不可分割的延续,所以发在这里。

网上有一篇 法正居士 写的《在七十年代看俄苏小说》,称“也许有人会对自己曾经喜欢苏联小说而后悔而恶心,但我不会。我不会背叛自己。没有人强迫我、表扬我读苏联小说。当时也并非只有苏联小说可看,俄国古典小说和其他国家的小说也能看到,虽然相对少一些”

对于苏联文学,我没有他这么深厚的感情,但因为较早接触(那时喜欢历史小说和战争小说,《斯巴达克思》之后就选了《青年近卫军》),感情还是有一些的。而且,因为现在对于非“人性化”的苏联文学的冷淡和攻击,逆反心理反而加强了这种感情。

法正居士  对苏联文学从文艺上作了一段辩解,我的辩解很简略:作为一个曾经的,至今仍被俄罗斯人民怀念的强盛大国,苏联也并非在拒绝人类的自由和进步,只是方式与西方不同罢了。而把非“人性化”文学家的创作简单地说成在宣传暴力、泯灭人性,这实际就是在作另一种政治宣传。


                                                                                                                                   ——题记



铁流

大约用一个月时间读完了《铁流》电子书,将小时候曾拥有的连环画又重温了一遍。

苏联绥拉菲摩维奇的这部小说叙述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乌克兰地区一支军民夹杂,组织混乱的红军队伍在行进途中锻炼成为一支具有铁的纪律,能征善战的劲旅。而其中又特别突出了旧军官出身的指挥员郭如鹤(很像中国人的名字)的形象,写他如何以超群的胆识才干让部下的红军战士、水兵由怀疑、鄙视以至于敌视,转为衷心拥护,称为“我们的父亲”。而“有一副铁腭”的描写使我印象最为深刻。在向南方的征程中,这支“铁流”横扫格鲁吉亚的孟什维克军队,席卷白军哥萨克骑兵,冲破敌人重兵围困……连环画一幕幕烽火硝烟的场面又浮现在眼前。


小说对这支队伍中的农民、水兵的粗鄙、野蛮作了真实的表现,像枪杀被俘的格鲁吉亚少年军官、残杀镇长的妻儿等不人道的事件也未作回避(这只是以血还血罢了,不能深责),充分地展现了那个血与火的岁月。而本无需与红军为敌的、贫民出身的格鲁吉亚哨兵无可避免地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则又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2008年11月24日读后感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9-2-2 12:42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读后感写的有些正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8

帖子

629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9-2-2 16:03 | 只看该作者
最早接触《铁流》是在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面》上,呵呵。
L'ama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34

帖子

2542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1:53 | 只看该作者
1# zjabh


回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读完《邦斯舅舅》的同一天还读完了闻名很久的,前苏联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子书。已上传至资源区)。那部曾经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电影的确是经典,但小说中对人物(主要是华斯珂夫准尉)心理的变化,对丽达等五名女战士身世的描写,都是电影不能表现的。


如果华斯珂夫率领的是五个男兵(哪怕也是新兵),丽达和冉妮娅的牺牲固然是壮烈的,可人们是不会原谅李莎因为忘了拿木棍而被沼泽地夺去了生命这种过失,会觉得索妮娅死得很窝囊,更不会原谅嘉丽娅精神崩溃白白让敌人打死的举动。但她们是女性,战争本来不该让她们去面对的,即使是军人,危险也不会首先考虑让她们担当。然而这一切毕竟发生了。于是,对战争和侵略的憎恨,对美好生命毁灭的感叹,便成为读者自然而生的感受了。


                                                                                                                  ——2007年3月18日读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34

帖子

2542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9 11:51 | 只看该作者
4# zjabh

回顾:第四十一

在网上发现了前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拉甫列涅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电子书已上传至资源区)。这篇小说我先后读过根据它改编的两篇故事,在白湖的阅览室也曾见过,但直到今天才有机会读一遍原作。

初次读到了马特柳卡(马丽娅)对白军中尉戈沃鲁哈—奥特罗克产生感情的经过。中尉病愈之后由消极逃避转为勇敢面对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虽然立场反动却不失为真正有勇气的人。人物肖像描写也给我较深印象,尤其是马特柳卡像猫眼一样的黄眼珠和中尉像海水一样的蓝眼珠。
   

                                                                                                                   ——2006年10月18日日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34

帖子

2542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abh 于 2009-3-10 11:57 编辑

5# zjabh

回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花了两个月时间,读完了新买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就是我当时的读书速度)。这部有着非凡来历的名著我闻名已久,由于自惭形秽,一直不肯去读。

读了这部小说,感到它虽然没有像同名电视剧那样曲折的情节,浪漫的场景,但是充盈了浓烈的时代色彩,折射了苏联草创时的火热斗争;后半部也没有完整的故事,但是有作者充沛的感情和人物令人敬仰的道德情操。

电视剧将丘然宁和法伊洛合二为一,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可憎;揭露了肃反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房管人员的傲慢、杂志社编辑的冷淡,从而折射出社会阴暗的一面,这些都有独到之处(但现在看来似乎有点刻意而为了),但对保尔情感历程的发挥、扩展,则未免脱离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另外,对布尔什维克和托洛茨基派的斗争采取回避的态度,也对历史不够尊重。

本来要写一篇读后感,却写成了小说和电视剧的比较论,离题太远,就此打住。


                                                                                                                    ——2000年10月28日日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34

帖子

2542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10:47 | 只看该作者
6# zjabh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日记写于1997年3月5日,已有《法捷耶夫的<毁灭>与<青年近卫军>——我与作者的一些商榷》代替(站内链接: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 ... A%BD%FC%CE%C0%BE%FC),所以从略。


法捷耶夫另一作品《毁灭》,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3 01:1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