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2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判决

[复制链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30 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事情急转直下,完全出人竟料,令人目瞪口呆。儿子订婚了,他写了一封长信要告诉他在俄罗斯的好朋友这件喜事,但在发送之前他去了他父亲的房间,并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就是这个也许只是偶然冒出的念头送了他的命,当然,还有更深更远的原因,而我希望他从未走进他父亲的房间)。觉得自己的权威不断受到冒犯的父亲一直都在等着他呢,等着这个傻小子,他并非没有爱过的儿子,他的遗忘了慈爱的逝母的儿子,他的欺骗朋友的儿子,他的受到一个女人诱感而自作主张订婚了的儿子。父亲历数儿子的罪状,宣告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最后父亲说:我判决你去投河淹死。而儿子也就去了,他双手吊在桥栏杆上,一辆公交车轰隆隆地开来,他觉得这噪音足够掩盖住他落水时发出的声音,于是他松开手,任由自己掉进了河里。在松手之前,他说:亲爱的父母亲,我一直是爱你们的。

  一个问题:儿子是自杀还是他杀?在这起悲剧里,既有宣判者,也有执法者,然而死囚和执法者是同一个人。从法律的角度说,他应当是自杀。虽然父亲命令他去死,但仅此而已,父亲毕竟没有亲自动手杀死他,在儿子掉落河里的时候,父亲还躺在床上呢。但儿子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成年人,又使得我们很难接受他是自杀的解释。父亲的判决是儿子投河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全部的因素。但一个决意自杀之人又怎么会是听从他人的宣判而自杀的呢?这是一个悖论,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儿子甚至能够在松手之时想到公交车的喧响可以盖过自己掉落时溅出的水声,这异常的冷静让我们惊悚,同时似乎又证明了他确乎是自杀,因为他希望自己死得干净利落,不会因旁人的搭救而失败。但我们又记起儿子在写信之时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商行生意很好,而且他刚刚订婚了,并希望他的朋友也能够为他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他没有理由自杀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他杀式的自杀,或曰自杀式的他杀。自杀就是他杀。而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爱在这里面都扮演了一个凶手的角色。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2#
发表于 2006-11-4 14:47 | 只看该作者
恕我直言,以现实生活经验去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会是南辕北辙。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3#
发表于 2006-11-4 17: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明 于 2006-11-4 14:47 发表
恕我直言,以现实生活经验去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会是南辕北辙。

这个应该不能代表所有的思想者
我想如果有着独特的卡夫卡式的思维就会要亲近得多
但是如果仅仅是当代得思想和以现实为基础得城堡建立就会神秘得多

还是回到那个时代得布拉格吧,德语得伟大在他们得笔下蓬荜生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51

帖子

153

积分

habitant

Rank: 3

4#
发表于 2006-11-4 19:3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到觉得kafka对于我而言还是无比精彩的“现实主义”,特别对于当代当下中国的这个我而言……

《长城修建时》我一读再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4 21: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明 于 2006-11-4 02:47 PM 发表
恕我直言,以现实生活经验去理解卡夫卡的小说,只会是南辕北辙。


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贴出来供大家批评。
不过,卡夫卡并不是空中楼阁。同时,卡夫卡足够丰富,以致对他的阐释也是无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6#
发表于 2006-11-5 00:0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有道理
无穷着的不仅仅是对他的阐释
对所有的人似乎都是这样
怀疑应该一直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7#
发表于 2006-11-6 14:46 | 只看该作者
问题是卡夫卡的《判决》与《变形记》一样,通篇寓言性很强,若从文本的表层分析,只有“荒诞”二字。如若依楼主从表层进入文本,是无法走近卡夫卡的。有论者指出,卡夫卡是以现实作为材料,来构建荒诞的大厦。信哉,斯言!
就其作品的阐释,当然是无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卡夫卡的讨论专区,所提出的问题,不说要怎样专业,至少要离题不远。
实际上,我对楼主所要说的是,阅读卡夫卡及现代派文学作品,要转变传统的阅读习惯,不然,是难以读懂的。仅此而已,决无它意。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8#
发表于 2006-11-6 17:48 | 只看该作者
清明兄说的很有道理
关于阅读观念的问题,以前也有讨论
但是针对于卡夫卡应该持有的阅读态度却很少有人提起

“卡夫卡是以现实作为材料,来构建荒诞的大厦。”这句话另人浮想,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衬托现实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9#
发表于 2006-11-7 15:25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的一点看法能引起版主关注令人十分高兴。不才非常愿意与老弟就卡夫卡及其《判决》进行深入探讨。
说到卡夫卡所构建的“荒诞的大厦”,老弟说的不错。进而言之,愚以为,卡氏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孤独,人的潜意识里的另一个“我”,以及人的灵魂的无所归依。这于卡氏与尼采.弗洛伊德的渊源是分不开的。
关于《判决》,为讨论起见,我将近来写的一篇读书笔记在此贴上,实属一己之见,乞望赐教。
        
      灵魂深处的自我判决——〈判决〉阅读笔记

短篇小说《判决》是卡夫卡称之为“最心爱的作品”,从一九一三年问世以来,就其文本的解读有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始终是个迷”。面对这篇迷一样的作品,如果我们以现实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它,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使我们坠入云雾之中。残雪的《灵魂的城堡》一书——将小说中的父亲称为正义和良心的化身,将父亲的判决视为良心的判决,——虽为我们正确理解作品开劈了一条新的解迷之路,然而,仍有一些晦涩的,似是而非的待解之迷使我们难以解脱阅读的困境。
     从文本来看,《判决》的故事十分简单: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的上午,年轻的,踌躇满志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准备把自己定婚的消息写信告诉给远在俄罗斯的少年时期的朋友,寄信前他来到了父亲的房间,准备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认为儿子在欺骗他,后来又说这个朋友一直在与自己通信,并声称自己就是这个朋友的代理人。儿子惶恐不安,不断地忘却一切。愤怒的父亲对儿子判决到:“.....直到现在,你只知道你自己!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所以你听着:我现在就判你溺死!”格奥尔格没有任何辩解,慌乱地跑到桥上投河自尽,临死前,轻声喊道:“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小说的开头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主人公格奥尔格对流亡在俄罗斯的朋友的回忆和内心独白。从文本的表层来看,春风得意的主人公与这个身陷困境孤独的朋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两人的人生观更是南辕北辙。令人疑惑的是,主人公不厌其繁的,以慵长的,不忍卒读的篇幅对这个朋友的回忆与父亲的判决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而父亲的出场所给人的印象是老迈昏聩,语无伦次:“你在彼得堡没有朋友。.....你怎么会偏偏在哪儿有朋友呢?我压根儿就不信。”“你的朋友没有被蒙蔽,我是他在这儿的代理人。”“你的信他读都不读就用左手揉成一团,右手却拿着我的信在读!”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向精明的格奥尔格在父亲面前却显得惶恐不安,似乎要极力回避父亲提到这位朋友,而且还“不断地在忘却一切。”透过这些表层的信息,穿过层层迷雾,我对文本的分析似乎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那就是:弄清格奥尔格的朋友才是我们理解作品的关键。
    关于这位朋友,卡夫卡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这位朋友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他是他们之间最大共同的地方。”联系到父亲所说的“我是他(朋友)在这儿的代理人”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格奥尔格的朋友实际上就是他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父亲则是这“另一个自我”的外化。现实中的格奥尔格生意成功,爱情得意,心高气傲,是现实社会的佼佼者,而另一个自我(朋友)则生意凋敝,心灵漂泊,孤苦无依,是现实社会的反叛者,即人的两面性:人格中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魔鬼;一半代表道德,良心和善,另一半则代表虚伪,堕落和恶。当格奥尔格见到父亲时,犹如见到了自己那代表道德,良心和善的另一半,犹如人在上帝面前,一切虚伪和罪恶无处隐遁:当父亲揭露他(对他的朋友的迫害)的罪恶时,格奥尔格仿佛“看见这位朋友迷失在辽阔的俄国,看见他站在被洗劫一空的店铺门边,他正置身于货架的废墟,倒塌的煤气灯架”旁;面对父亲无情的揭露,“这时他想起了早已忘却的(除掉父亲)决心”并诅咒父亲倒下,“摔个稀烂!” 如此同时,人性的善的一面也随之彰显出来。“他(格奥尔格)看见父亲的衣服不很干净,不禁责备自己疏忽了对父亲的照顾。”“此刻,他匆匆下定决心,要把父亲接进他的新家去。”至此,两种人格的分裂,搏斗和撕咬被卡夫卡描绘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我以为这正是卡夫卡的卓越和伟大之处:他善于将现实的生活引来作为人的灵魂的观照并引起我们形而上的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以为父亲的判决实质上是格奥尔格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对现实生活的自我的判决。格奥尔格遵从父命,投河自尽,临死前,轻声喊出:“亲爱的双亲,我一直是爱你们的。”表现了格奥尔格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被彻底埋葬,曾经迷失的,常常忘却的另一个自我已经回归。
    阅读至此,我的心灵深处感到极大的震撼。人生意味着占有,而占有是无止境的。我们在追求这种占有的时候,是否还坚守着我们做人的良知和道德地线呢?是否还保持着我们的自我不被那欲望所淹没呢?在冠冕堂皇的外表后面,谁都不敢说自己没有龌龊.没有虚伪.没有小人之心.没有魔鬼的一面。如果说世界是罪恶的,那么我们人人都有份。因此,我们需要“吾日三省吾身”,需要忏悔。不然,我们也会遭到来自心灵深处的“父亲”的判决。

[ 本帖最后由 清明 于 2006-11-7 04:20 PM 编辑 ]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10#
发表于 2006-11-7 17:2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谢谢清明兄的指教,我已经重新开帖并置顶
希望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4 12:4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