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16|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议: 增加中世纪文学板块

[复制链接]

0

精华

28

帖子

84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或许,大家都知道,,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古典时代与文艺复兴之间近一千的时间,并非彼得拉克所定义的“黑暗时代”, 这期间同样涌现很多绚丽多彩的文学作品。

国内学界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前苏联学者历史分期的影响, 逐渐关注西欧中世纪的文学成就。

希望论坛能增加中世纪文学板块,向国内文学爱好者展示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西方文学舞台。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8#
发表于 2009-3-4 18:34 | 只看该作者
上面列的书目,大部分还是可以找到了,少部分就不太好找了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7#
发表于 2009-3-4 17:16 | 只看该作者
25# Hermes

恩,谢谢赫尔墨斯!这个目录太好了,但书应该是找不到了,就当望梅止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6#
发表于 2009-3-4 1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iorgio2003 于 2009-3-4 17:25 编辑

24# Hermes


呵呵,没什么好汗的。吉本是我所敬仰的人我怎会不知呢?(他是启蒙时代的人物,可能在瑞士曾和伏尔泰、卢梭比邻而居过吧)我是说他的“罗马史”所描绘的时代:从两安东尼的黄金时代到1451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作为世界的中心,完全可以作为中古时代的分界线(这是我认为的),其后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查理五世的“神圣罗马”忙于和“异教”的战争,而文艺复兴是在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开始的。这是我的理解。我不喜欢参照书本的刻板观点和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5#
发表于 2009-3-4 1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09-3-4 14:12 编辑

想了解中古文学,还是看看我以前发的这个贴吧,中世纪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有“醇酒、妇人与诗歌”

http://www.reeds.com.cn/viewthre ... &extra=page%3D6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4#
发表于 2009-3-4 13:59 | 只看该作者
汗,吉本也跑到中世纪了……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3#
发表于 2009-3-3 22:52 | 只看该作者
中世纪的学者非常执迷于宗教,圣经几乎涵盖了人们的全部生活,这个时期的主要是赞美主,赞美虔诚的人。圣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和吉本的《罗马衰亡史》以及《罗兰之歌》等。。。罗马天主教的影响很大。尽管从英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一些新教,但总感觉那些殉难的天主教徒感觉灵魂都非常的趋于圣徒,他们鄙视异教。我敬畏的先知——诺斯特拉达穆斯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人民逐渐意识到:并没有完美的上帝敬仰方式,也没有理想的社会变革思想,更没有如意的社会制度。除了赞美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够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光荣革命、(启蒙运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运动就不提了)所产生的最后成果其实是被英美得到了。文学上更是如此。现在的人逐渐的不敬神了,在文学中灵魂的境界当然就会变低了一些,但还好写作技巧上去了、表达的方式先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8

帖子

84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3 14:06 | 只看该作者
唉,原来这样啊!感谢版主提供的信息。

这个赫伊津哈,原来也是如此急功近利呀,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1#
发表于 2009-1-3 14:06 | 只看该作者
当然,译本的问题可能更多是理解思路的差异而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硬伤,各家的意见摆出来了,读者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版本。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0#
发表于 2009-1-3 14:01 | 只看该作者
随着我给的链接,你就可以看到中译本序的一个说明,里面有涉及到这个问题:


二、版本



赫伊津哈这本《中世纪》出了两个荷兰文版、一个德文版、一个法文版(1932)、两个英文版。两个荷兰文分别在1919年和1921年印行。德文版1923问世。第一个英文版是节本,名为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1924年出版。第二个英文版是足本,名为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1996年出版。

国内出的汉译本有两个。第一个版本《中世纪衰落》(刘军等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根据的是英文版节本The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s。

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个版本名为《中世纪的秋天》,选用的是英文版足The Autumn of the Middle Ages。

两个英文版本相隔72年。两个版本的差异详见本书“英译者序”。我们在这里也做进一步的清理和批判。

第二个英译本的译者是芝加哥大学的两位教授:罗德尼·佩顿(Rodney J. Payton)和乌尔里希·马米奇(Ulrich Mammiatzch)。马米奇在译本问世前夕不幸去世。佩顿在“英译者序”里非常绅士而克制地痛斥了第一个英译本。

第一个英译本由赫伊津哈本人“钦定”,译者弗里兹·霍普曼(Fritz Hopman)又是他的同事和朋友。按理说不应该有大的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却大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简单地说就是三个字:节、删、编。这个节本只有原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此为节;略去原本的一切注释和书末参考文献,此为删;原书14章拆分为23章,此为编。本来,节、删、编不一定出问题。世上有许多经典的节本不也传诸久远吗?但节、删、编的原则和前提是不能损害原著。

不幸的是,霍普曼的“Waning”就损害了原著。在节、删、编的过程中,这个节本肆无忌惮地砍头去尾、段落重组、句子重构,被罗德尼·佩顿及其老师卡尔·韦因特罗布斥之为“非常低劣、严重伤残”。佩顿说:“我的已故同事乌尔里希·马米奇和我一致认为,值得尝试推出一个新的译本。我们要拯救被糟蹋和低估了的珍品。”

既然霍普曼的英译本由赫伊津哈“钦定”,那又为何导致如此严重的问题呢?

笔者愿意用同情的立场去理解。我对这个谜的初步解答是:

(1)屈服于外界压力。20世纪20年代初,赫伊津哈作为欧洲文化史权威的地位尚未确立,国内学界对他并不推崇。他的《中世纪》遭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墙内固然开花,且三年内就出了两版(1919,1921),但批判之声不绝于耳,压力不小。学界的批评主要是两条:1)太偏重文学和艺术,2)太繁琐。这本书在墙外更香,很受德国人推崇。1923年,德国人就给他出了德文版足本,而且其译文既忠实又精确。遗憾的是,为了照顾国内学界的批评,为了迁就一般读者的胃口,他愿意对《中世纪》“动手术”。

(2)急于在国外出名。在此期间,赫伊津哈急于推出法文版和英文版,他可能过多考虑了出版商的要求。

(3)急于打开国外特别是美国市场,所以他愿意对荷兰文原版动大手术,似乎伤筋动骨也在所不惜。

(4)赫伊津哈委托同事弗里兹·霍普曼(Fritz Hopman)教授作这个英文节本的原因之一是给霍普曼提供一点稿费,帮助他克服一些经济困难。不知道这样的委托是否合适。从我们检索的资料看,后来的学者批评这个节本是有道理的。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4-8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