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8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知》 THE PROPHET 〈施予第五〉 東岐明 譯

[复制链接]

1

精华

20

帖子

7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6 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知》 THE PROPHET - Kahlil Gibran  東岐明 譯

   〈施予第五〉 5. Giving


 ※此篇譯文可供網上自由轉載,也可供印出自閱,轉載引用需註明出處:
      http://amidha.myweb.hinet.net/books/TheProphet.htm
  若要印刷譯文在書刊上,需先徵求譯者同意,請聯絡:

    amidha.yang@msa.hinet.net  東岐明



◎施予第五

那時,一名富人說:『向我們講說施予吧!』

接著他說:

『當你佈施財物擁有,你僅是微行施予。
 當你佈施自己本人,你才是真行施予[1]。

 因為啊!
 除了你為擔憂來日之需,所保管守護的,又有什麼是你所擁有呢?
 而來日!來日又要帶來什麼[2],給那隻過於算計的狗?
 ─當它跟隨朝聖者行赴聖城時,還埋藏骨頭在無跡可尋的沙裏!
 除了需求本身,又有什麼對於需求的擔憂呢?
 那不止的渴求!不就是在你泉源滿溢時還恐懼乾渴嗎?

 有些人施予了他們富饒擁有中的微許─而且還是為了名聞報償才施予。
 他們私隱的欲望,玷污了他們的施贈[3]。
 有些人僅有微許,而全部用來施予。
 這些人才是生命及生命慷慨的信徒,他們錢箱從不匱乏。

 有些人懷著喜悅去施予,那喜悅就是他們的報償。
 有些人懷著痛苦去施予,那痛苦就是他們的洗禮。
 有些人去施予,既不覺痛苦,也不求喜悅,又不念念於善行。
 他們那施予,如同遠方山谷裏的桃金孃,吐露芬芳到虛空之中。
 藉由像他們那樣的行動,神主正在言語。
 從由他們眼光之後,祂正對著凡塵微笑。
 
 因有請求而行施予,固然是好,
 但更好是,未有請求即行施予─基於了解而施予;
 對於慷慨出手[4]者而言,尋找一位應得受予之人,此種喜悅更勝施予。
 
 而有任何東西是你要保留的嗎?
 一切你的所有,必有一天都要施出;
 所以現在就行施予!讓那施予時機屬於你,而非你的繼承人。

 你時常說:「我要施予,但只給那值得受贈的人。」
 你果園裏的樹不那樣說,你牧場的牲畜也不那樣說。
 它們由於施予才能活命,若是有所保留就要滅亡。
 他既然配得一己生涯的日日夜夜,當然也就配得由你而予的其他一切。
 他既然已經該由那生命之洋領飲,也就該由你這微流來注滿他的杯盞。
 要有怎樣的乾蕪荒漠,才會如此廣闊而超越了在接受施予上,
 那勇氣、那自信、甚至是那慈善寬厚,的荒漠乾蕪[5]?
 而你是誰?竟要人們扯破胸襟而揭露自尊,
 讓你可以看見他們的赤裸價值與無赧尊傲[6]!

 先看看你自己是否配作一名施予者、及一個施予器。
 因為事實上,那是生命在對生命施予─
 而自許為施予者的你,只不過是一名見證者。
 而你們這些受予者─你們全然是受予者─
 莫要承受那感恩的重擔,否則就會為你自己,也為施予的他,套上枷軛。
 寧可同施予者一起,藉由他的施贈而昇華,如同藉由羽翼而飛昇[7]。
 因為啊!太過掛念你這負債,就是去懷疑他那慷慨─
 他那有寬宏[8]大地為母、有神主為父的慷慨。』

《先知》The Prophet 〈施予第五〉 終

【譯註】

[1] give of 意指“慷慨供給”,並非是如 give 僅指“給予”。為了要使 give 與
give of 在全文中能夠意義連貫,所以我將 give 譯為“施予”, give of 譯為
“佈施”,以“施”此字貫通兩詞。“佈施”,或作“布施”,原是佛家所譯詞彙,
屬於六度波羅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2] shall 在此疑問句中,表示說者(先知)向聽者(富人)的詢問意見。“未來又要帶來
什麼”此句的完整意義,應是“你要我讓未來又要帶來什麼”,但如此語氣不是中文的
表達方式,所以未譯出完整意涵。舉例來說, Shall he open the door ? 可譯為“要
他開門嗎?”,但 shall 在此表達的完整意涵應是“你要我讓他幫你開門嗎?”。

[3] hidden desire 考慮上下文意,所以譯為“私隱的欲望”。 gift 在此乃是對應
give ,作為 give 的名詞意涵,所以譯為“施贈”。

[4] open-handed 原意是指“攤開手掌的”,而又意味“大方慷慨的”。因為中文觀念
裏的“攤手”並不對應著“慷慨”的意涵,所以用“出手”而譯為“慷慨出手的”。

[5] And what desert greater shall there be, than that which lies in the
courage and the confidence, nay the charity, of receiving. 此句若解除問句倒
裝,就是 And there shall be what desert greater than that which lies in the
courage and the confidence, nay the charity, of receiving. 此句隱喻較深,所
以其中含攝的完整原意,很難用中文辭句直接表達。句中的 desert 是對應著上一句的
ocean 與 stream。上一句用“海洋”與“溪流”來比喻施予,而此句的第一個“沙漠”
是比喻“不願施予的吝嗇”,第二個“沙漠”(以 that which 代表)是比喻“缺乏”。
此句一開始的 And what desert greater shall there be 是先知在質問聽者,用沙漠
廣大做為譬喻,意謂說“你想要多麼吝嗇啊?”。接下來的 than that which lies in
,就是將這聽者(施予者)在施予上的意願缺乏,和那受予者在受予上的意願缺乏,兩者
相互比較。兩者比較的意思是指,受予者接受施捨也是要放下面子,戰勝自己的羞愧;
相較之下,難道施予者自心要戰勝的吝嗇,竟然還會更困難嗎(沙漠還更大嗎)?接下來
的 the courage and the confidence, nay the charity, of receiving. 就是指受予
者在接受施捨時,所要具備的自信、勇氣、甚至是 charity。 Charity 本是指“慈善”
、“施捨”、“善行”,用在此處 charity of receiving ,是將“接受施捨”也當成
是一種施捨的善行,意謂著要放下自尊來接受他人施捨,也是另一種施捨的慈善行為。

[6] 此句中的兩個 pride ,不是指“對於別人的驕傲”,而是指“個人的尊嚴傲骨”
,所以視句中上下文意,而分別譯為“自尊”及“尊傲”。

[7] 此句中只有一個 rise ,但為了文氣通暢,所以在對應的兩處 gifts, wings 分別
譯為“昇華”、“飛昇”。 

[8] free-hearted 此處意謂“寬大”、“慷慨”,考慮上下文氣,所以譯為“寬宏”。


GIVING

Then said a rich man, "Speak to us of Giving."

And he answered: You give but little when you give of your possessions. It is when you give of yourself that you truly give. For what are your possessions but things you keep and guard for fear you may need them to morrow? And to-morrow, what shall to-morrow bring to the ovcr-prudent dog burying bones in the track less sand as he follows the pilgrims to the holy city? And what is fear of need but need itself? Is not dread of thirst when your well is full, the thirst that is unquenchable? There are those who give little of the much which they have-and they give it for recognition and their hidden desire makes their gifts unwholesome. And there are those who have little and give it all. These are the believers in life and the bounty of life, and their coffer is never empty.

There are those who give with joy, and that joy is their reward. And there are those who give with pain, and that pain is their baptism. And there are those who give and know not pain in giving, nor do they seek joy, nor give with mindfulness of virtue; They give as in yonder valley the myrtle breathes its fragrance into space. Through the hands of such as these God speaks, and from behind their eyes He smiles Upon the earth.

It is well to give when asked, but it is better to give unasked,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to the open-handed the search for one who shall receive is joy greater than giving. And is there aught you would withhold? All you have shall some day be given; Therefore give now, that the season of giving may be yours and not your inheritors'.

You often say, "I would give, but only to the deserving." The trees in your orchard say not so, nor the flocks in your pasture. They give that they may live, for to withhold is to perish. Surely he who is worthy to receive his days and his nights is worthy of all else from you. And he who has deserved to drink from the ocean of life deserves to fill his cup from your little stream. And what desert greater shall there be, than that which lies in the courage and the confidence, nay the charity, of receiving? And who are you that men should rend their bosom and unveil their pride, that you may see their worth naked and their pride unabashed? See first that you yourself deserve to be a giver, and an instrument of giving. For in truth it is life that gives unto life-while you, who deem yourself a giver, are but a witness.

And you receivers-and you are all receivers- assume no weight of gratitude, lest you lay a yoke upon yourself and upon him who gives. Rather rise together with the giver on his gifts as on wings; For to be overmindful of your debt is to doubt his generosity who has the free-hearted earth for mother, and God for father.

1

精华

20

帖子

7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22:22 | 只看该作者

關於“施予器”一詞

instrument of giving 當然也可以譯為“施予的工具”,但我為了可以對應前面的“施予者”一詞,所以譯為“施予器”,如此讓“者”與“器”可以前後對應─“器”本就是可用以指稱工具,孔子不就說過“君子不器”。至於“施予器”一詞是否通順,這可能是隨每人的感覺而定。例如我們用以開罐的工具就稱為“開罐器”,用以吸塵的工具稱為“吸塵器”,所以依此類推,用以施予的工具也可稱為“施予器”─我是這樣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0#
发表于 2006-2-6 12:01 | 只看该作者
See first that you yourself deserve to be a giver, and an instrument of giving.

先看看你自己是否配作一名施予者、及一个施与器。

instrument of giving翻译为“施与器”好象不太通顺,是不是?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精华

219

帖子

697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06-2-6 10:01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本质是孤独的——你说的话在一千个人听来就有一千个意思。比如谁知道蒙娜丽莎究竟为什么笑?所以很多事情没有定规,不要太强求。的确,翻译是善事。不过我也主张要按照原文字对字来翻译。当然,即使如此,每个人的表达还是不同。比如black你可以翻做黑色,也可以说黧黑。如此种种。大家只要对着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文风更是个性的东西,无论原创还是翻译。比如我觉泰戈尔比纪伯伦柔美。先知和沙与沫相比,先知更追求一种神秘氛围,沙与沫相对简约。这是我个人的感觉,相比和许多人的就不同。因此,我翻译先知的时候其实很在意用词、营造氛围,这样难免会有多余的修饰成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20

帖子

7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2-6 09:10 | 只看该作者

關於我的翻譯方式

關於〈飲食〉此章所提到“祝願自己也同樣被殺”的觀念,並不涉及宗教信仰的問題,而只是紀伯倫他自己的想法或是表現手法。因為不管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觀念,都沒有要求信徒要如此發願。所以,嚴格來說,我對於紀伯倫這個觀念的批判,還不算是不尊重其他宗教信仰。

至於尊不尊重紀伯倫,我想只要譯文儘量忠於原意脈絡,即使在註釋中批評一下他的觀念,這並不會歪曲他的原意,只是提供讀者一個對照罷了。真正會歪曲原意的,是對原文的錯譯,而這正是我儘量要避免的,所以才會寫出長篇註釋。所以某些註釋長於原文,為了清楚解說,也是不得已的事。至於我的譯文能夠理解原意與否,這是個可供討論的問題─我當然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如實理解紀伯倫原意,但對於英文文句的正確句義理解,卻是我在翻譯時所追求的─。基本上,雖然我因為要美化詞藻與對應達意,的確增加了一些東西,可也都配合著原文脈絡,而在以往譯文中有一些遺漏未譯的語氣文意,我也儘量將之譯出。

關於我的翻譯,或許有些地方會讓人覺得晦澀,但那是因為要反映原文的文風。《先知》的英文寫作並不是平鋪直敘的英文白話文體,而是常用了倒裝與隱喻。尤其是一些隱喻手法,即使在英文原文裏,也不是可以直接表達的,何況是翻成中文後,又多了一層語文的隔闔。雖然我已經儘可能要求譯文明晰通暢,但為了保持原意脈絡,所以對於某些文句,還是必須如實讓人覺得晦澀,因為英文原文就是那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17#
发表于 2006-2-5 13:39 | 只看该作者
换句话说,一个人承担的越多,他/她(内加)的责任就越大,对自己意图纯净的要求就(应该)越高。

是没那么严重了。从来没听说过不同版本的译文引起世界大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16#
发表于 2006-2-5 13:17 | 只看该作者
听起来太严重了,是不?那我收回来。

不同阶段的人是用不同的规格去要求的。一些人,没有主动害人的意就是上上人,另一些人对要"灵魂深处闹革命的“。“法布施”固然是“高级”布施,如果布施的“法”引人入歧途,那算什么?Anyway,谁算得清那笔糊涂帐。

眉毛上长草表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15#
发表于 2006-2-5 0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舞者 于 2006-2-5 00:16 发表
先生您态度谦和,但,恕我直言,悟性实在不足以译纪伯伦--你恐怕连理解都是大问题--其实从您过去的翻译也可略见一斑--里面加了大量原文没有的自己臆想出来的东西;另外,晦涩,是因为不明白,否则没有任何东西是不 ...



………………………………………………

没有这么严重吧……翻译毕竟是善事……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14#
发表于 2006-2-5 00:16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您态度谦和,但,恕我直言,悟性实在不足以译纪伯伦--你恐怕连理解都是大问题--其实从您过去的翻译也可略见一斑--里面加了大量原文没有的自己臆想出来的东西;另外,晦涩,是因为不明白,否则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可以用大白话说的。

不牵涉到发愿--不知道您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念头。刚刚又看了英文,唯一可能引起您“发愿”奇想的段落恐怕就是牧君引的那段了---匪夷所思--唯一的解释是您没有理解原文,或说按您比较局限狭隘的方式去理解了,强加在纪伯伦身上--而且偏得很厉害,所以要去修正人家(无论是正文,或是注释)。

发愿发愿,实在是有趣。我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同时认为所有信仰同等神圣。但佛教徒或您的一些“因果”的思维绝不应是悟性奇低或的借口。

看得出先生您是谦谦君子。您若是有那个勇气面对的话,请过放过纪伯伦,改为写自己的原汁原味的想法,无论您自己想法如何,也算是种个好因。歪曲人家,是个恶因。不知您殷殷检查一下自己的意图,可过得了自己那一关?

您要是还不明白, 请看您自己的译文,注释长过正文--有那么多话说,不如您自己写,何必纠缠人家纪伯伦?

我话说到这里,已是极致了,又没人请我说,说了,就算了。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20

帖子

70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2-4 23:44 | 只看该作者

謝謝諸位的提醒

我也是贊同兩位的意見─當然不可以因為自己的好惡去改動原文意義─所以我說了此話“我想在註釋或文後,加上一些關於哲理解說,而修正紀伯倫的一些誤差觀點,以及再進一步的哲理說明。”。我只是想在譯文之後的附註,加述一些自己的觀點,並沒有要改動紀伯倫的原文字句。

至於為什麼我會認為原文觀點有些誤差?如果是說殺生者可能會被殺,那就還好。但原文是要人們去發願說:願自己也同樣被殺。這會使殺生循環累世不斷,而讓如此發願的人永不脫離殺戮苦難,因為那是他自願如此。因為要人如此發願,會有如此問題,所以我說有些誤差。

比較好的發願方法,是發願以此飲食力量,去造作種種利益眾生之事,而使犧牲有所價值,如此倆方皆能提昇。紀伯倫的文句中也說了類似此意,說那些活物是為了人類中更加的純潔與清白而犧牲。

我對文句意義的見解,純粹是肺腑之言,沒有他意。我也知道這樣又要翻譯又要批評原文意義,實在是確有不妥。兩位的熱心提醒,實在是很有道理,我先前也是因為想到了你們所提的這些問題,所以也才停頓了許久在思索躊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6 13:2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