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9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名字叫红》七人谈

[复制链接]

0

精华

168

帖子

539

积分

荣誉居民

まくらのそうし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2-7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名字叫红》七人谈



帕慕克


  何平(书评人):这本书所牵涉到的历史、宗教、美术史知识很多,信息量很丰富,如果书再版最好加注,里面有很多的背景,对内地读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引喻,如果不知道出处就不知道他的引喻是什么意思。另外,我不知道书中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是出于作者的想象还是真实的。全书结构模仿艾柯的《玫瑰之名》,从故事本身来讲我比较喜欢爱情故事,而且里面塑造的女性角色很鲜明,侦探故事相对而言比较失败,太繁复了。译者翻译得非常好,唯一的遗憾就是第一句没翻好,比较拖沓。这本书的第一句在国外已经被评为非常有力的开头,我看过英文的开头,句子很铿锵。《中华读书报》上刊登过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开头,很不错,比这个要好。

  罗岗(学者):这个小说确实是非常好,采用了限制性的视角,这个视角是和西方的透视法联系在一起的。小说里有一个内在冲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好像有一个主体性,但是这样一个主体性叙述的方式和小说所讲的细密画的方式,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内在的紧张,而这个紧张和东西方的紧张是联系在一起的。

  谈峥(学者):我个人的感觉这本书的视角转化有点太频繁了,有的时候他会让一棵树也来说话,让一枚金币也说话,让一个死人也说话。当然总的来说这本小说还是很好看的,这方面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译者的文字非常轻松,但是风格上还是有一点点问题,比如说在第59页最后一行,“一天早晨我醒来看,哇塞……”我觉得让土耳其人叫“哇塞”,有点荒诞,如果有机会修订的话应该可以解决这样的小问题。

  孙甘露(作家):这个小说结构上有非常精妙的东西,从多角度来叙说,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谈论,在细节上充满了对整个故事的隐喻,作者创作的心思比较接近艾柯或者是拉斯迪。小说是非常好的,很难得。

  江晓原(学者):书没读完时我做了一个无聊的行为,我在书的目录上统计,发现章节名字叫“我的名字叫黑”的出现了11次,“我,谢库瑞”8次,可是“我的名字叫红”只出现了一次,这个红是一种颜色而已,并不是一个人物,而黑的故事和谢库瑞的故事都很重要,那么为什么要把《我的名字叫红》来作为书名呢?这个选择是随机的还是有深意的呢?我倾向于是有深意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他出于什么考虑。

  七格(作家):我不喜欢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关于细密画绘画理论的解释,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给我带来的感受都差不多,里面涉及到一个透视法的问题。实际上从人类的绘画史来看,西方的理论确实是占了各个领域,看完书后你会有一个忌惮,伊斯兰的文化、绘画和欧洲文明对话,同样会使你产生焦虑和紧张。另外谋杀案的描写显然要比《玫瑰之名》弱,推动情节的动力不足。

  李继宏(翻译):平时我们看的小说都有一个时间流在里面,读者会跟着这个时间走,而这本书有59章,却没有统一的时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把第一章看完后,去看第二章《我的名字叫黑》,然后继续把所有叫《我的名字叫黑》的章节都看完了,回头再来看第三章也可以。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很有趣,整体的感觉不会变,这种体验是我们看其他小说时碰不到的。

  (摘选整理自“《我的名字叫红》上海研讨会”发言录音)
望着明亮的月光,怀念远方的人
回想过去的事,感觉到,这样的时候是再也没有了..

0

精华

217

帖子

651

积分

版主

8#
发表于 2007-4-21 17:29 | 只看该作者
上次听了社科院的陆建德博士对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讲座,觉得也是很受益。他是从颜色这个角度来谈这本书的,他提到书中多出颜色(如:红 VS 绿)的对比,还有大量的象征意义,以及隐藏在这些颜色之后的民族文化背景。他还着重强调:外面对这本书的解读音该有东方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切不可随着西方批评的主流而 “随波逐流”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还是很值得大家警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5

帖子

45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7#
发表于 2007-2-18 13:27 | 只看该作者
……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对宗教那么执著 为了奇怪的理由就能去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6#
发表于 2007-2-17 1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G.Z.D 的帖子

的确奇妙……这就是布鲁姆所说的“焦虑的影响”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2535

帖子

7658

积分

荣誉居民

歌德仲马和狄更斯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7-2-17 14:10 | 只看该作者
恩~在《外国文艺》上看到一个记者采访帕慕克的~
仔细读了读发现他自己说《我的名字叫红》第一人称视角的描述方式灵感源于《喧哗与骚动》…………
万变不离其宗~文学真是奇妙啊……
我开始喜欢美国人的语言风格了..我说的不是纳博科夫和福克纳..是凯鲁亚克、鲍勃迪伦和帕拉纽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4#
发表于 2007-2-17 11:43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毕竟获奖了。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2535

帖子

7658

积分

荣誉居民

歌德仲马和狄更斯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7-2-12 09:43 | 只看该作者
刚订的〈外国文艺〉今年第一器就大篇大篇的讲这人……
郁闷啊……
我开始喜欢美国人的语言风格了..我说的不是纳博科夫和福克纳..是凯鲁亚克、鲍勃迪伦和帕拉纽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47

帖子

3206

积分

viscount

不自由,求自在

Rank: 7Rank: 7Rank: 7

2#
发表于 2007-2-7 20:2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看法,仅做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