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1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阅读和理解题,如选在高考试题上难度会如何?

[复制链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3 1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和理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重视一种区别,即空间中同时并列的对象与时间中相继展开的状态之间的区别,因而也就(与此相反地)往往看不清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首先,这些术语以完全确定的方式相互调整,因此,每个新术语都可能显得是预先看到过的。所以,当我离开我的房间时,我知道自己将要穿过哪些房间。然而,我记忆的呈现秩序却显得杂乱无章。所以,表现的秩序在前一种情况下具有必然性,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具有或然性。当我说到存在于全部意识之外的对象时,实际上我正是把这种必然性实体化了。如果我作出这个假定并无不便(除去没有被我知觉的全部对象),那是因为这些对象被严格确定的秩序,使它们链条般的呈现出来,而我的知觉仅仅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环节将自己的精确性传送给链条的其余部分。但是,如果更仔细地观察材料,我们将会看到:我们的记忆也形成了同样类型的链条,而我们的性格(它总是出现在我们的所有决断里),其实就是我们全部过去状态的现实综合体。我们先前的心灵生活(以这种摘要的形式)存在的意义,甚至比外部世界更加重要,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觉永远是其极小的一部分;与此相反,我们却运用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诚然,我们仅仅占有它的一个摘要,而在我们看来,我们先前的知觉(它被看做明确清晰的个性)完全消失了,或者仅仅是毫无次序的重现。但是,这种完全被毁灭或是杂乱重现的表面现象,则来自这样一个事实,即实际意识每一瞬间都在接受那些有用的东西,同时又排斥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实际意识永远服从于行动,它只能将先前知觉中的那些能够把自身与当前知觉联合,在最终决断里发挥作用的知觉物质化。当我在一个既定的空间点上展示自己的意志时,如果我的意识必定要相继经过那些中间性阶段,或者必定要相继经过那些障碍(这些阶段或障碍的总和被我们称之为空间距离),那么,在另一方面,为了明确这些行动,我的意识跳跃时间的间隔(它们将实际情势和与之相似的先前情势分开)也就具有了实用性。况且,由于意识必然要回到早先的日期上,它就不能把我到所有作为中间阶段的过去了。因此,出于一个理由,我们的记忆也在时间中被断续地唤醒,而这个理由,与使我们的知觉按照严格的空间连续性自动排列起来的理由相同。对于在空间里未被知觉到的对象和在时间中未被意识到的记忆,我们并没有假定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是,前一种情况下的行动紧迫性,在后一种情况下却正好相反。

    问题1:空间中同时并列对象与时间中相继展开的状态之间的相似性是什么?

    问题2:对于空间里未被知觉到的对象和在时间中未被意识到的记忆,为什么说前一种情况是出于行动的紧迫性,而后一种情况正好相反?相反的情况又是什么?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09: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我只是想看看这个问题作为阅读理解的难度效果,而并不太关注问题本身。但既然这个问题已经抛出来了,所以也不想使这个帖子悬而未决,故还是把我的回答(也只是出于我的理解)给贴出来,以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09: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解答1:首先先说空间中同时并列的对象和时间(或者更直接的说就是“绵延”)中相继展开的状态之间的差异。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是空间里共时性的一些人为标注的点,是人为假设固定起来的图表,是将不同时期的实在的状态凝固在这些点上,而后者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流动的生命本质。
现在来回答相似性。回答之前先举一个例子:假如当我要走出我自己的房间出门,那还得要穿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房间。这在秩序选择上,空间并列的同时状态就会显示导航一般的必然性智能结果,也就是最优路线图,我们在作标准化考试时,对的答案也只有这一个。但是在我们心理的绵延状态中,则会有很多情感因素。这将导致各种不确定的选择。这当然是无关功利的,只是出于我个人性格的偏爱。但是,我的奇特的选择理由其实也并非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带有我个人经历和性格上的原因,它来自个人绵延的丰富经历,以及心灵生活的秘密,这种必然性既带有智能状态上的必然性,也带有心灵状态的主动努力。因而它的决断就带有选择上的丰富性以及个人成长经历中打下的精神烙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4#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10: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解答2:其实它的回答跟第一个是一样的。当我在既定空间展示自己的意志时,如果我的意识必定要经过那些中间性阶段,那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行动的完整性,或要掌握它的全体。如果我的意识跳跃或放弃这些间隔和中间性阶段,那只是出于功利性考虑。由于意识必定要回到早先的日期上,那它就不太可能完全把握住这些过去了。
出于某种理由,我的记忆也在时间中被连续地唤起,占据着绵延,相比真的过去,简直是黄粱一梦,非常凝缩。同理,我们的知觉也是按照严格的空间性排列,秩序方面也有其深层原因,绝非偶然。因此,前一种情况是出于行动的紧迫性,是自身功利性需要而被迫做出的决断,而后者则相反,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性,当然,后一种是生命的方向和努力,并不存在一种极致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10: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更正一下,黄粱一梦这个比喻并不妥当,因为这其实是属于完整的过去的,只是在心理时间上被凝缩了,它是一个连续不分割的状态的,而上面的例子则属于被切割了的状态。为了加强爱好者的理解和关注,故并未予以修改,特注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8

帖子

122

积分

habitant

Rank: 3

6#
发表于 2022-1-24 22: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按照高考标准而言,这段话反而不适合用在阅读理解上,恰恰相反,适合放在第一大题——社科文的三个选择题。毕竟于高中生而言,在他们这样的心理水平上,并未实际接触过此类概念。如若真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实属超纲题,难度不小。
Multum Non Multa ,  完整而不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2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