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念:美国文学的纯真年代

[复制链接]

2

精华

146

帖子

518

积分

knight

Gloom蘑菇骑士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1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r56888 于 2010-8-6 18:01 编辑

我喜欢那个年代。
确切的说,是从独立战争结束到南北战争以前(1783--1861)的那段时期。
一个新的大陆,新的国家刚刚诞生,一切都仿佛清晨的露水,纯净而孕育着希望。
文学也是。我还未见哪个时代的文学,可以这样的朝气蓬勃
自由,浪漫和纯粹。
接下来,就让我们数数,在这个时期,在新英格兰的土地,有哪些伟大的作家吧~~



华盛顿•欧文 (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他于1783年4月3日出生在纽约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他因病赴欧洲休养,游历了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作了大量旅途笔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80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纽约外史》出版,使欧文便成为纽约文坛风靡一时的人物。在这之前,美国虽然获得独立已有三十余年,但在文学方面却始终未能摆脱英国的束缚,创作出足以代表这个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作品来。欧文运用本国题材写出的《纽约外史》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对于促进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815年,欧文再度赴英。他游遍英国的名胜古迹,写出了著名的《见闻札记》。这是欧文的代表作,包括小说、散文、杂感等32篇,以幽默风趣的笔调和富于幻想的浪漫色彩,描写了英国和美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及善良淳朴的旧式人物。1826年,欧文游历格拉纳达,并于1829年前后,写了三部有关西班牙的著作:《哥伦布传》、《攻克格拉纳达》和《阿尔罕伯拉》。欧文还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1832年,他回到了阔别17年的祖国。1859年11月28日,欧文与世长辞。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 (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

   一七八九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伯林顿。一年后,迁至纽约州中部奥茨高湖畔的库柏镇。家中有十二个兄弟姐妹中,库柏排行十一。他在库柏镇一直生活到十二岁。镇子附近未开发地上残存的印第安人以及关于印第安人的传说,给库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三岁时,库柏转到耶鲁上学,读到第三学年,因违犯校规被开除。据说当时他试图把炸药放入锁孔来打开他朋友的房门。 一八○六年十月,库柏在一艘商船上当了水手,随船去欧洲,做了十一个月的海上航行。后来他又加担任海军军官。直到一八一一年自海军退役。这五六年的海上生涯,为他后来写海上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婚后,库柏和妻子定居威契斯特,过着乡绅生活,一八二二年迁往纽约。一八五一年去世。
1820年,第1部小说《戒备》(The Precaution)自费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书”,即《间谍》(The Spy)。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皮袜子故事集》(“皮袜子”是小说主人公纳蒂•班波的绰号)五部曲:《拓荒者》(The Pioneers,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草原》(The Prairie, 1827)、《探路者》(The Pathfinder, 1840)和《杀鹿人》(The Deer-slayer, 1841)以及反映航海生活的《领航员》(The Pilot,1824)。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领航员》。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 1803年5月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科德镇,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它此时缺乏统一的政体,更没有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在他去世的时候美国不但因为南北战争而统一,而且它的个性却逐渐鲜明起来,除了物质力量引人注目,它的文化也正在竭力走出欧洲的阴影。
  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执教两年,之后进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师,并开始布道。1832年以后,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回到波土顿后,在康科德一带从事布道。这时他的演说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学派风格,重要讲演稿有《历史的哲学》、《人类文化》、《目前时代》等。 爱默生经常和他的朋友梭罗、霍桑、奥尔科特、玛格利特•富勒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聚会当时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它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渗透着浪漫的乐观主义。有一篇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著名演讲辞,它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而是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论文集》为爱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有《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霍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父亲是在霍桑四岁的时候死于海上,由母亲抚养长大。1821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缅因州的博多因学院,在学校中他与朗费罗与富兰克林•皮尔斯成为好友。1824年大学毕业,回到故乡,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范肖》,于1828年不署名发表,但是没有引起注意。1836年,霍桑在海关任职。1837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重讲的故事》,正式署上自己的名字。其中《教长的黑面纱》一篇最为人称道。1842年结婚,婚姻非常美满。两人迁到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后来长期住在那里。
    1843年,霍桑完成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1848年由于政见与当局不同,失去海关职务,便致力于创作,写出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在康科德,他有爱默生、梭罗等人做邻居。在一次野餐中,又遇到居住在附近的麦尔维尔,并成为好友。麦尔维尔对霍桑很是赞扬。另外,爱伦坡也对多次撰文评论霍桑的作品。
  《红字》发表后获得巨大成功,霍桑继又创作了《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福谷传奇》。1857年霍桑侨居意大利,创作了另一部讨论善恶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年霍桑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坚持写作。1864年5月19日霍桑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去世。


亨利•瓦兹沃斯•朗费罗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
         
  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1807年2月27日出生于缅因州波特兰城一个律师家庭。1822年进入博多因学院,与霍桑同班同学。毕业后去过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地。183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讲授语言,文学长达十八年,致力于介绍欧洲文化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赞歌》、《人生颂》、《星光》等音韵优美的抒情诗。1841年出版诗集《歌谣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诗《铠甲骷髅》、《金星号遇难记》,也有叙事中含有简朴哲理的《乡下铁匠》、《更高的目标》等。诗中充溢了奋发精神和乐观情绪。这两部诗集在大西洋两岸风靡一时,他从此以诗人闻名于世。朗费罗又陆续发表了诗集《布吕赫钟楼及其他》(1845),《海边与炉边》(1849) 等。朗费罗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凡吉林》(1847)和《海华沙之歌》(1855)、《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烧伤致死,使他无比悲痛,为了摆脱精神上的重负,他投身于但丁《神曲》的翻译,还写了6首关于但丁的十四行诗。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
            
  一八零九年一月十九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父母为江湖艺人,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他在家排行老二。父亲是行为放纵,在坡出生不久后即离家出走。其后由母亲带领着,开始艰辛的流浪生活。在坡两岁的时候,母亲积劳成疾,终于病故。三兄妹分别被不同家庭领养,收养艾德加的是佛吉尼亚州的烟草商约翰•爱伦。
  六岁时随爱伦夫妇去英国,一八一五年到一八二零年在英国读书。同年回到里士满,不久与爱伦反目,始终没有言归于好,致使爱伦在一八三四年逝世时,在遗嘱中对坡只字不提,可以看出他们关系的极其冷漠。爱伦•坡十七岁时,他的养父将他送进弗吉尼亚大学,却只给了他极少的学费。而遭遇困窘的坡又不像他的有些同学一样去工作,反而选择了赌场,致使债台高筑。入学不到一年就辍学了,回到里士满后,于第二年三月离家出走。
  一八二七年五月,坡投身美国陆军,做过军士长。后来进入西点军校,在校中写讽刺诗歌。因为经常违反校规,于一八三一年一月被军事法庭审判开除。其后几年里,坡住在姑妈家;一八三六年和年仅十三岁的表妹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两年后他担任《南方文学信使》杂志的副主笔,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这期间他发表了不少故事,写出了大量的书评,使他在全国名声雀起。但就从这时起,他开始酗酒,主笔甚为恼火,竟至将他解雇。后来坡又辗转不同的城市,以卖文为生,但收入甚微。他的妻子弗吉尼亚于1847年死于肺病,让坡的精神倍受折磨。他于一八四九年的一次旅行中因酗酒突发脑溢血而死;临死时呼叫:上帝保佑我。


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的作者。
  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Concord, Massachusetts),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梭罗和他的兄弟约翰创办了一所学校,这可能是美国第一所采用实地考察方式进行自然研究的学校。1841年约翰的健康恶化,兄弟俩关闭了这所学校,并进行了一次旅行,亨利在他的第一本书《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年)记录了这次旅行。
  1837年梭罗遇见爱默生之后,成为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团体中的一员。他开始为超验主义杂志《日晷》创作诗歌及散文,并帮助编辑该杂志。那段时间,梭罗住在爱默生的家里,做过管家和家庭教师。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小木屋;在那一直住到1847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成了《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的初稿。他还因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
  梭罗以做测量员及打散工来养家糊口。他部分时间在自家的铅笔工厂工作。而他大部分闲暇是在康科德附近的森林中度过的。他还曾到缅因州、纽约州、明尼苏达州及加拿大旅行。1862年5月6日,梭罗从旅行回来后不久,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


沃尔特•惠特曼 (Walt Whitman,1819~1892)
         
       生于纽约州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这时期惠特曼开始自学,喜欢上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在他的家乡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1841年,他结束教书,回到纽约当了一名记者。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在新奥尔良时,他亲眼目睹了奴隶拍卖——当时很普遍的事情。1841年到1859年间,他在各地从事报纸编辑,但不是很稳定。这时,惠特曼开始着力写诗。1855年,第一版的草叶集由他自费出版,由12首诗组成。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推荐信一同被出版。有20组诗。美国内战后,惠特曼在内政部当职员,但是当时的内政部长詹姆士•哈兰发现他是“讨厌”的《草叶集》的作者后,把惠特曼解雇了。到了1881年《草叶集》第七版时,由于不断上升的知名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收入,使得惠特曼可以在纽约卡姆登买上一间房子。惠特曼于1892年3月26日逝世,他被安葬在Harleigh公墓,在他自己设计的墓碑下面。


赫尔曼•麦尔维尔 (Herman Melville,1819~1891)
         
     1819 年8 月19日生于纽约的一个商人家庭,1891年9月28日卒于同地。因父亲破产,未成年便离开学校,自立谋生。先后当过银行小职员、农场工人、商店伙计、小学教师。1839年,到一艘往返于纽约和利物浦的轮船上当雇工 ,开始了5年的海上生活 。其间曾在几艘捕鲸船和邮轮上当过渔叉手和普通水手,足迹踏遍四大洋,还曾流落到塔希提岛和马克萨斯岛上,在有食人风气的土著部落中生活过一个时期 ,并作为水兵在美国号战舰上服过役。这些经历为日后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844年,麦尔维尔退伍回到纽约,开始创作生活。最初的长篇小说《泰比》、《奥穆》、《马尔迪》都是以他在南太平洋的生活为依据写成。其中《泰比》描写了他在马克萨斯岛上的食人部落泰比人中的惊险经历,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给当地土著人的淳朴生活带来的破坏,因此受到教会的谴责。另外两部长篇小说《雷德本》和《白外套》也是描写海洋生活的 。这些作品给美国文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和内容,在美国读者中广受欢迎,作者因此赢得了“海洋文学家”的称誉。
  185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白鲸》 (即《莫比•迪克》)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寓意丰富、深刻、笔触雄浑的长篇小说。它记述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捕鲸业蓬勃发展的年代,“裴廓德号”捕鲸船船长亚哈在同一条巨大凶猛的白鲸莫比•迪克搏斗中船破身亡的经历,反映出作者对当时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疑虑和惶恐心情。
  麦尔维尔此后曾任纽约的海关检察官19年。后期写了大量诗歌,自费出版。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皮埃尔》和遗作《比利•巴德》等,带有悲剧的神秘色彩。这些作品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世纪20年代,麦尔维尔的价值才被美国文学界“重新发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玛格丽特•富勒 (Margaret Fuller, 1810 ~1850)
   
       作家,记者,批评家,女权主义者,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富勒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镇,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成为教师。1840年,接受爱默生的请求,成为了超验主义杂志《日晷》的第一位编者。1844年,她加入了Horace Greeley的《纽约论坛》,成为一名文学批评家。到30岁时,她已经被誉为新英格兰最好学的人,是第一个被允许进入哈佛图书馆的女性。她的代表作,《十九世纪的妇女》,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女权主义的作品,出版于1845年。第二年,她作为第一位外籍的女性通讯员被派往欧洲,游历了英国和意大利。1850年,在携全家返回途中死于海难。梭罗曾受爱默生委托,到火地岛附近寻找富勒遗体,但始终没有发现。
    她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并坚持“自我完善”的超验主义信念,提出了“女性气质”和“姐妹情谊”等女权理论观念,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现实世界和象征秩序中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获得了同男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也为妇女争取平等的写作和研究权力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1830~1886)
        
     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富商家庭,在三个孩子中排行第二。艾米莉曾在阿默斯特学院及圣约克山女子学院接受教育,可是她在圣约克只待了两个学期,就回到家乡。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写诗。终生未嫁。她甚至不肯离家做短暂的旅行。在一八六四及一八六五年间,她曾在波士顿住了几个月,以便让医生治疗她的眼疾,而她回来以后就再也不曾离开。据说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左右,她开始只穿白色的衣服。
  狄金森生前默默无闻,只有8首作品公开发表,其余诗作都是在她死后30年内由亲友们整理出版的。她为世人留下诗作一千八百余首。自20世纪50年代起,狄金森名声渐起,有人断言,她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
  由于狄金森深居简出,人们对她的了解少而又少,很久以来,狄金森就被认为是美国的隐士女诗人,是最富有神秘色彩的一位作家。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
      
       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日耳曼敦,但她的一生却是在靠近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度过的。她自小便受当作家和教师的父亲的影响,很早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当时,父亲与爱默生,梭罗等人是好友。为了帮助维持贫困的家庭,路易莎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不得不靠做女佣、家庭老师和裁缝挣钱。
  1860年,路易莎的小说和诗歌首次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1868年,在做一家少年杂志的编辑时,一位出版商建议她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的书”,她便根据孩提的记忆写成《小妇人》。于1868年和1869年公开出版发行。这部书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了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一部少年读物。这样路易莎有了足够的钱继续从事写作。除了《小妇人》外,她的其它著作包括《小男人》也很受欢迎,它们给奥尔科特一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她在内战时担任看护,期间因患伤寒使用干汞治疗,导致汞中毒,此后终生受其困扰。1888年3月4日,她在父亲死后两天,因病在波士顿去世。
每一种生活都是一种冒险,个人的天赋和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总是要求更新。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9-10-31 21:1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化吗?现代化前的一代人与现代化后的一代人的气质确实有天壤之别,人在那些年里变得复杂而矛盾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3#
发表于 2009-10-31 21:27 | 只看该作者
深为赞同!谢谢楼主的介绍。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46

帖子

518

积分

knight

Gloom蘑菇骑士

Rank: 5Rank: 5Rank: 5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1 22:18 | 只看该作者
2# ak1789

其实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有很多的原因。不能单以一个“现代化”来概括。那时美国就不是现代社会吗?我觉得,那时候美国是处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况且远离欧洲大陆,它的文学没有固定的传统。正因如此,反倒很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说到民族性,他们的祖先,印第安人的习俗,或许对这些作家有与生俱来的影响。在文学上,表现得就是脱离传统,不墨守成规,甚至是放任不羁的。还有,清教主义对当时新英格兰作家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霍桑的作品就多次提到了这点。具体怎样,并不很了解,就不展开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地域性。我发现这里有七个作家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其他也是离纽约不远,大致都在纽约到波士顿这一小块的区域内。其中有四人——梭罗,爱默生,霍桑,奥尔科特,长期住在康科德(Concord),这样一个小镇,在同一时期聚集了那么多作家,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超验主义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基础,才得以迅速发展。最后一点,有点扯。那时美国的环境一定还不错,自然的美也吸引和熏陶了这些作家们。我就想象当时瓦尔登湖的水一定很蓝很蓝。
每一种生活都是一种冒险,个人的天赋和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总是要求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17

帖子

651

积分

版主

5#
发表于 2009-11-2 14:58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
谢谢zr56888的介绍了。
Vouloir, c'est pouvoi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46

帖子

518

积分

knight

Gloom蘑菇骑士

Rank: 5Rank: 5Rank: 5

6#
 楼主| 发表于 2010-8-4 22:00 | 只看该作者
图挂了,补上~~
每一种生活都是一种冒险,个人的天赋和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平衡总是要求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0 22:26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