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91|回复: 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诗常识

[复制链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7 2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诗常识:唐诗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0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四声

 汉字的语音不论在今天或古代都有四种声调,称作“四声”。普通话的四声为:
  第一声(阴平声):如滩、天、声;
  第二声(阳平声):如谈、明、言;
  第三声(上声):如坦、体、海;
  第四声(去声):如炭、外、介。
  古代汉语也有四声:
  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声,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
  上声:即第三声。但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字,有一部分照今天的读法已变成去声字;
  去声:即第四声。古汉语中的去声字,少数照今天的读法已变为上声字;
  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字读音短促,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不存在,但在江浙、皖、闽、赣、粤等地方言中还有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0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平仄

  字的四种声调,又区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其中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而旧读入声字,过去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与平相对。字的平声仄声在诗句中的安排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都要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保存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增加艺术效果。
  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交错使用叫平仄交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叫平仄对立、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叫平仄相粘。
  例如下面的七言绝句:

      ┌去岁曾经此县城,
  平仄对立┤ | - |⊙
      ├县民无口不冤声。
  平仄相粘┤ - | -⊙
      ├今来县宰加朱绂,
  平仄对立┤ - | -
      └便是生灵血染成。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4#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1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压韵

 压韵也是构成一首诗歌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远代少数诗例外)或近体诗,都要求压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所谓压韵,就是在诗词中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借以增加诗的艺术感染力。同韵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做“韵脚”。又因压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韵角”。
  这里举唐人卢照邻的《曲池荷》一诗为例: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5#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1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联句

  由二人以上合作写诗,按事先约定,每人作一句、二句或四句凑成一首,这种做法称为联句。如杜甫与李之芳及其甥宇文彧的联句诗《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韩愈和孟郊的《城南联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6#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1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叫集句。杜甫和李商隐的诗句,都曾被人集成诗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7#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2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口号

  诗题中加“口号”二字,意思是未经起草随口吟成的。如唐代杜甫有 《晚行口号》,王维有《口号又示裴迪》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8#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2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口占

  意思与“口号”同,但唐人诗题中只用“口号”代表随口吟成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精华

652

帖子

2031

积分

荣誉居民

陨星最后的金色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06-6-17 21:43 | 只看该作者
wmlfw 来扫盲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6-17 21:43 | 只看该作者
唐诗常识:唱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一方唱、彼方和。后来“唱和”也作为彼此以诗词赠答的代词。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的诗词,乙方根据甲方所内外交赠诗词的原韵写来回 答,唐代白居易、元稹二人这种依韵唱和的诗颇多。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的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唐代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诗就属这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4 03:1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