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74|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葛红兵)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9 2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zt)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什么样的遗产?在这个叫二十世纪的时间段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无懈可击的作家吗?能找到一种伟岸的人格吗?谁能让我们从内心感到钦佩?谁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导师?

  很遗憾,我找不到。我宁可认为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王实味、遇罗克、张志新、顾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写什么文学作品,可是他们的人生就是一篇完美的诗章,他们写出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能叫文学大师吗?

  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各种各样的文学史书上流光溢彩的人倒是应当感到汗颜,他们应当羞愧而死。

  近几年文坛战事频频,硝烟弥漫,可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立场上的冲突,甚至连观点上的交锋都没有,有的只是义气之争,名位之争。

  让我们来看看作品吧。二十世纪给我们留下的大师级的作家太难找了。那么,我们能不能退而求其次,找到一些经典作品呢?它们完美无缺,看了让人欲泣犹止,它们代表人类对自身感性生命的认同和张扬,代表了人类自我表达、自我认可的新的水平,它们发展了文学表现的能力,扩大了文学表现的范围,提高了文学表现的品位,进而它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崭新的表现图式,这样的作品有多少?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我们没有看到哪一个作家,是创造了既不同于中国文学史上既有表现图式,又不同于外国文学史上任何文学表现图式的独特的文学表现新图式的。大多数作家在二者之间选其一端而用之,是拿来主义的,而不是独创主义的。中国,在二十世纪根本就没有出现类似于普鲁斯特、马尔克斯、福克纳这样的具有独创性的文体家,也没有在文学表现图式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经典的作品。

  二十世纪中国,有的只是两种写作。一种是青春期冲动型写作,写感性、写冲动,情感中心,五四初期的作品、当前的新生代小说基本上属于这个范围。这种写作具有一种人本主义的动机,要求释放感性,承认感官。

  另一种写作则是思想型写作。这种写作被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称为"卖身契"写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从根基性上说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但是也正是这种人的文学观,被司马长风看成是为文学写了一张卖身契。此后文学就成了一项所谓的严重的工作,它和消遣、游戏绝了缘,进步的势力试图拿它来作为宣传,反动的势力也试图拿它来作为宣传。结果文学变成了政治的婢女。

  请原谅我的悲观和刻薄,自我陶醉从来只是政治官僚上报业绩时才会有的心情,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人都会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感到遗憾,那么多天才作家,在他们的盛年迅速地枯萎了,那么多有信念的作家最终成了良知的敌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荒芜的世纪里,这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感到沉重吗?一切腐朽的正日益暴露出它衰颓的面目,一切期待的正被更急切地期待,可是我们听不到新生的宣言,涅的预告,暧昧的依然暧昧,模糊的依然模糊。那就让我们回首往事,重温二十世纪这个光怪陆离的时间段吧。让我们想一想这个已经离去的世纪,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遗产?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0

精华

137

帖子

411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5-11-23 14:01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哀悼!为20世纪的文学精英哀悼!为20世纪的文学读者哀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899

帖子

2717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
发表于 2005-11-25 22:3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篇关于这个的评论~

一、重温葛红兵的《悼词》一文
  几年前的葛博士如今已是葛教授,虾米便大鱼,或许不可同日可语。葛红兵这个名字,如今听起来已不陌生,鄙人以前不关心文坛风云,恕鄙人浅陋寡闻,今天才听到葛教授的大名。翻检一下葛教授的历史背景,却顿时为之一震,原来如今的“美男作家”是靠一篇《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发家致富的!饮水要思源,所以鄙人就从他的这篇文章看起,顿时又为之一震!原来葛红兵的发家史和一般的暴发户没有什么两样,最初的时候冒险,甚至破坏游戏规则,成名以后又开始收敛,循规蹈矩起来。
  还是让我从《悼词》一文说起吧。葛教授的这篇文章乍看一眼,佩服!能把中国文学的劣根刨出来的人,或者说敢这样尖锐地刨的人还真没几个!但等我仔细阅读又发现——用一句不雅观的歇后语说——葛红兵就是脱下裤子什么什么——图一个痛快!
  葛红兵将悼词分解为三个部分:作家、作品和大结局。今天不如让鄙人在这里现一现,看看中国的20世纪的文学真的就是一座坟墓不成?   
  先说作家。葛红兵对作家的全面否定与批驳勇气可嘉,被很多人美誉为“敢于向权威挑战”,但“挑战”一词未免说得太假,太虚饰,不如说是“挑衅”的好。因为全篇只见对人的攻击。葛红兵先直指鲁迅,质疑鲁迅的爱国,然后又批评鲁迅的医学成绩,最终则落实到鲁迅的私人生活上来,说什么“因为童年长期的性格压抑以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试问,“爱国”与文学成就的联系在哪里?医学成绩与他的文学联系又在哪里?私人生活或许是文学表达的一种直观反映,但不论是性压抑还是性变态,这些对文学成就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恐怕葛红兵不会不知道吧。
  葛红兵又将矛头对准丁玲。说“丁玲,丈夫为国民党杀害尸骨未寒他就在南京和叛徒冯达同居”,这种审判人的口气真让人想起文革。很多历史是要由人们逐渐认识和反省的,且不说丁玲这挡子事的是非曲直,单是指文学而言,能证明其作品的低劣吗?在葛红兵眼中,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解放以后曾经揭发他的学生萧乾和帝国主义有勾结,而萧乾呢?同样也揭发他的老师。以至于沈从文临死都不能原谅他,不要这个学生参加他的葬礼。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性命上的理由,逼迫他们这样互相揭发。”葛红兵应该看过《霸王别姬》这部影片吧,在非常时代,人与人的相互揭发并不能否定一个人的人品,这是人类的真正固有的弱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劣根性,这不仅仅是沈从文或者萧乾的错!(可以作为铁证的是,葛红兵在《我的N种生活》里已经亲自动刀解剖了自己的阴暗面)。在葛红兵眼中,老舍又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死不是对专制暴政的抵抗,相反是对专制暴政妥协屈从之后依然得不到专制暴政的认可的产物。”葛红兵的判断真是武断了,老舍的自杀决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死亡公式,有些人的自杀是由于怯懦,有些人则是由于勇敢,葛红兵何以妄下断论,老舍的死就是由于前者呢?这些说来说去终没有意义,关键是这些与文学成就到底有多大的瓜葛?
  总而言之,葛红兵的一种习惯性思维就是:作品是人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作品就是什么样的。可不知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葛红兵面对这句话,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前不久,葛红兵在一次访谈中讲他的生命思维,所谓生命思维就是“对生命的无条件的尊崇”,而摆在葛红兵残酷的屠刀下的作家也是以一个个的生命个体存在,对于他们的生命状态,葛红兵又是如何“无条件尊崇”的呢?   
  再说作品。葛红兵是从语感与文体两个方面来评析作品的。这便撂下很多很多方面不管不顾,有失片面。但就从这两个方面看,葛红兵的立论也是很牵强。   
  关于语感这一问题,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文兴起之初面临的一个普遍困惑。文言文写作虽然精到,而且最能显现中国文学的成就和力量,但它自身由于时代的原因,已经被西方文化冲击的大浪潮淹没了,对运用运用语言的探索则刚刚开始。作品里有这样那样后人能够挑出的毛病,也是不足为奇的。而葛红兵站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圈子之外,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活该他倒霉的态度,完全不顾历史发展的这一规律,一个劲儿地苛求前人。如今,我倒真想见识一下,搞“文学史学”研究的葛教授将会是如何评价被他看作是酒囊饭袋乌合之众的这群作家在这段历史中的地位。是不是中国本就没有作家,突然在改革开放之后冒出王朔、王小波等人来?没有一代代从源到流的积累,能出现葛教授内心里迫切渴望的大好理想吗?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传统笑话,说的是一个人吃饼,一口气吃了七个,饱了,后悔了,想如果直接吃第七个不就饱了?葛红兵的批判逻辑与中国人吃饼人的故事是一种逻辑,不妨说是一种弱智的逻辑。
  关于文体,葛红兵在从文体上藐视中国作家的时候,一定忘记了自己是做什么的,懂得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的外发性反应,这不是当时中国文学仅有的现象,而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作品的文体形式受到西方作品的影响那也是无可厚非了,难道要逼着人闭门造车,硬是搞出一套超然于现实的东西吗?葛红兵太苛求前人了吧!  
  葛红兵的“大结局”篇写得极为精彩,很是精到。鄙人除佩服之外不敢再指手划脚。至于葛红兵把中国文学的创作划分为青春期冲动型写作与思想性写作,并且把中国的青春期冲动型写作的地位抬得很高,把中国的思想性写作臭得一分钱不值,这倒为葛教授时下新出的《沙床》埋下一个坚实的伏笔。关于思想性写作,一说它有“拿来主义”的成分,一说它不成体系,前者太苛求创造,忘记了世间根本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后者则太苛求完美,一味给西方作家脸上贴金,忘记了在西方作家的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残缺。而且前两个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此引出的所谓“大结局”便不攻自破了。

二、给个葛红兵成名的理由先
  《悼词》一文,可以说是葛教授扔向文坛的一块砖头,这块砖头砸的可不是一个人——如今有人专砸一个人,借以扬名立万,如余秋雨就老是被砸——而葛红兵的砖头砸的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是点着名的砸,真是有魄力,有胆识,有计谋,够聪明!  
  如今葛红兵身名成就了,也不见他扔砖头了,无怪乎有人质疑今天的热衷于学术与“情色描写”的“腼腆”的葛红兵还是当年那个出言尖刻的葛红兵吗?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的疑惑,我们且仔细分析一下葛红兵的发家史就会明白,葛红兵的表皮腼腆却掩不住他内心的张狂,他的柔弱气质也藏不住他深谙商业炒作的精明。我们在这里不妨逐条分析一下他成名的理由。
  理由一:以学术性漫骂捞取资本。自不待言,《悼词》一文就是一例,前面已经解剖的很清楚。中国文坛上总有一股漫骂之风,包括本文亦不脱贼喊捉贼的嫌疑。这种浮躁的风气由来已久。解放前的文坛纷乱,不乏有擅长骂人的,例如鲁迅。我们的新生代读着鲁迅的作品成长,受到他很多的滋养,如今渐形成“漫骂一族”,动辄以“你为什么不忏悔”、“揪某某人的一段臭史”,动辄就要大而话之,写一些空虚而自大的悼词。最终目空一切。所谓“挑战权威”,其实说到底是盲目否定。而自己俨然是站在上帝的位置,站在审判席上,真可谓是“无知者无畏”!这些说小了是文革时期“红卫兵”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不遗余力地继承下来,说大了则是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根,切断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动辄就恨不得革掉别人的命。   
  理由二:在浮躁的当下不甘于寂寞,走明星路子。记得有一位学人说过,哲学、文学以及史学如果成为一种很时髦的物什,那也是一件十分可疑的事。葛红兵是一个喜欢生活在聚光灯下不甘寂寞的新生代作家,他的成名是当下典型的商业造星模式的一个代表,正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说法:“我们觉得他有明星作家的潜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中有明星气质的很少,希望他是一个。”如今,已经渐渐回归理性的葛红兵却被冠以“美男作家”的称号,大家都在说,有美女作家必然有美男作家,似乎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出版社的态度无可非议,因为它是赢利性机构,图书销量总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基本的商业操作模式。但是,由于“美女作家”已经被赋予一种特定的含义,很多时候并非是指是美女的女作家,而是与“身体写作”密切结合的一个概念。如今,葛红兵对这种提法不置可否,甚至默认,这自然会令人将他与“身体写作”、情色写手挂上钩了。因为,仅从词义上理解,美男作家的确与美女作家是对等的概念。在坚持“美男作家”这一提法的前提下,葛红兵所说的“《沙床》中激情并不指向‘情色’而是指向更为超越的永恒命运”就令人怀疑了。
  理由三:延续新文化运动的思维弊端,抬高西方文明,骨子里彻底排拒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新生代作家的一种普遍气质,即说话不负责任,究其根源是中国的这一代人断了根,没有传统中国人的“中和”精神。五四运动的精神里蕴涵着一些消极的因素,这是很多学人作家的一种普遍反思,那就是过分的否定传统。至此以后,大多数中国人便不愿把眼光放在传统文化上,而是借用西方的哲学、文艺理论来批判中国,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争议尚不能拍板定案,我们何以要强说中国的月亮不如西方的圆呢?更好笑的是,葛红兵的《悼词》正是利用“拿来主义”来攻击“拿来主义”,而葛红兵尤为推崇的梭罗,他的思想是否就是超然于中国的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无疑反映的是美国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我们反观中国的庄子,他的精神与梭罗的哲学精神是颇为相通的。鄙人宁愿说梭罗是一个美国的现代庄子。
  我们放下四书五经已久矣!对于其中的思想精髓吃不透,便喜欢大喊中国没有。说到底,我们占有的是西方渐渐过时的一些思想,而我们曾经有而如今已从手中滑落的正是在西方社会渐受提倡的思想,那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传统。最后,大家要记住一个事实:美国人赛珍珠是充分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养分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抗争的过程,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障碍,并想办法去克服;追求更好的东西,得到了,就追求更好的。在这一点上,男人与女人并无什么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4#
发表于 2005-12-14 14:5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上的禁锢是文学凋零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根本上取消对思想文化的限制,鼓励言论自由,对文学的发展才能产生推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8

帖子

114

积分

habitant

Rank: 3

5#
发表于 2005-12-18 17:5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墨树的看法。
不是说中国20世纪没有好的作家,而是西方文化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冲击这个大环境造成的“我们没有能够独树一帜的作家“
另外,这个独树一帜很难作到,文学也是科学,作家的思维必须有前人的思想做铺垫。
我们国家的文化很悲哀,遭受100多年的冲击还要保持自己的特色,真的很辛苦。所以应该多点谅解,多点鼓励,多点付出。根没了,我们就不再是强秦盛汉大唐朝的子孙后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5

帖子

15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6#
发表于 2005-12-18 19:0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正在慢慢消失自己的文化根源,却少了深刻与催人泪下的韵味,我有些不太明白80后代在写什么,但中国文学还是有好的文章,一些短篇小说就该细细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7#
发表于 2005-12-19 13:30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啊
中国人渐渐忘记了写作的目的和方向了
应该向教育部建议
《鲁迅作品集》为大学必修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9 1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金蔷薇 于 2005-12-18 07:05 PM 发表
中国正在慢慢消失自己的文化根源,却少了深刻与催人泪下的韵味,我有些不太明白80后代在写什么,但中国文学还是有好的文章,一些短篇小说就该细细品读



哎,如今市面上真的只有短篇小说最热销了(我这里就是~),目的似乎是节省时间..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9#
发表于 2005-12-20 12:31 | 只看该作者
专制的文化统治才是罪魁祸首,看看前苏联的文学吧!前车之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8

帖子

114

积分

habitant

Rank: 3

10#
发表于 2005-12-22 04:57 | 只看该作者
哎,真无趣,跑文学论坛也有人对民主大发感慨
那大家都不要看古典的所谓"名著"了,都是专制时期下的作品.今天的任何文学作品都要经过各个国家的文化审查,所谓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好挖?
为什么就不能有点辨证的思想去看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4:1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