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八和九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自三联周刊】最愚蠢的一代

[复制链接]

0

精华

34

帖子

102

积分

habitant

Rank: 3

21#
发表于 2009-12-31 08: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对待感情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知道这里是不是要用异化这个词。指责twitter或者facebook不会有什么用处吧。新时代需要这些东西,它们是作为现今世界的一部分发挥其效用,探索并完善它们才是选择。所谓的愚蠢的一代的说法也许是对的,但这只是表面层次而已。和YY有甚区别?这是一个精英与市民分化太大的时代,社会除了由市民构成其主体以外,还有它自己的维护者与完善者——真正的精英们,世界领袖们。这一代,没必要成为整体上最强的一代,因为没有二战这样的舞台(那时候只要参军就可以让自己获得肯定),那么难道这一代(整体上)展示自己的地方是不是太狭小了?最终能被看到的只是少数人。我的意思是,只要这一代产生的精英数量足够就好。另外,不可能没有生存压力。那种东西来自很多方面吧。反正这一代或许没有信仰,或许整体愚蠢,但和每一代一样,不会没有希望。即使最后大多数人只是一般消费者~
……     高考为限时测试,不仅是对知识方法的考察,更是对熟练程度的考察。               ——考试专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45

帖子

150

积分

habitant

Rank: 3

22#
发表于 2009-12-31 10:0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危机意识,看了这个东西最大的感触不是品评不品评什么文化,而是感受到中国所谓的精英人群目前也在积极地复制这种“愚蠢”,而且不为社会所知。
浮于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3#
发表于 2009-12-31 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12-31 11:23 编辑

好像在哥本哈根面对外国记者时也回答过这类问题,很肯定的说我们“决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说明也并非看不到这一点。
其实(他们)也很累,疲于奔命的到处补,但到处漏水……不知道哪件事是应该优先的……——可能有点像下棋,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吧。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6

帖子

108

积分

habitant

Rank: 3

24#
发表于 2009-12-31 12:33 | 只看该作者
消费实际上起着社会分工的作用,那就太可怕了]

这什么意思。。。所有人生来都是消费者啊,而且这个权利永远在我们自己这里,有什么可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248

帖子

789

积分

knight

爱看戏的犬儒

Rank: 5Rank: 5Rank: 5

25#
发表于 2009-12-31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兰舟 于 2009-12-31 22:58 编辑
我觉得不得不感叹美国人的危机意识,看了这个东西最大的感触不是品评不品评什么文化,而是感受到中国所谓的精英人群目前也在积极地复制这种“愚蠢”,而且不为社会所知。
乘桴 发表于 2009-12-31 10:00
其实我觉得当权者要的就是民众不聪明,安稳而碌碌,然后以此为理由不实行min zhu
Don't expect me to cry/ Don't expect me to lie/ Don't expect me to die for th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17

帖子

687

积分

knight

精美的尸体/天花板看护员

Rank: 5Rank: 5Rank: 5

26#
发表于 2009-12-31 15:31 | 只看该作者
并且,乱世文艺才会兴旺,面临动乱人们才会关注政治(不包括国家为了转嫁矛盾而有意宣传),靡靡之音也可说是太平盛世的标志之一
不好么?我觉得也谈不上不好。或许因为我本就对人类未来没太大期望
兰舟 发表于 2009-12-27 23:07


你的观点我认同。达达主义诞生于一战后的失落,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也都和动荡的时代背景有关。
但也许你的答案不全面,只解释了新思潮萌发的背景,即“新思潮和伟大思想需要一个大时代作为温床”。可目前讨论的问题更倾向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承而非创造。
我认为这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问题。经济的高度发展让人的社会分工更细分化、专业化。科学和工具的发展仅仅是表象。背后的问题的是“人”的身份在生产中(包括知识生产)被限定了。未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务实。知识分子高度精英化,人数将大为缩减。知识精英们更多地从学术承袭更多地转为钻研开发型。而更多的民众则在消费主义大潮中蜕变为知识的直接(Google等知识搜索工具)和间接(物质商品)消费者。从社会组织结构来说,是这个结构不需要更多中低等级的知识分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大可不必报怨。
不过,还有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即受访者提到的个人气质修养乃至民族性的问题。一代被享乐和消费主义思潮洗脑的年轻人,夸张地说,没有什么民族性了。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寻求趋同带来的安全感。不同的只是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而已。应该担心的不是什么美国民族民主思想的缺失或者中华民族美德的沦丧。消费主义趋同磨灭的是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可怕的不是培养不出优雅的气质,而是没有气质,轻易被舆论、媒体、商业讯息左右。这样的人类是没有反抗和批判精神的,是被精英层玩弄的木偶。这样的人,即便遭遇了动荡的大时代,也不会“迷惘”、"失落“。甚至麻木到感觉不到变革。即便偶有所感,也很快在新一轮的享乐麻醉中泯灭了。世界人民都在安乐死。
美国青年,你不是一个人在堕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精华

4008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17:5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的相当有理,这的确不是民族性的问题,而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消失问题。
所有不安,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4

帖子

102

积分

habitant

Rank: 3

28#
发表于 2009-12-31 18:47 | 只看该作者
24楼   我用的是手机浏览器   不会打回车也发不出引用        因为水平问题,我的发言都是含糊的  表达感情多于表达事实 那个消费起着社会分工作用的句子当然没传达出什么信息。实际上它也不是很可能给出什么信息来   26楼的回答应该是标准的了吧    至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相对于修养和民族性来说不是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修养和民族性都不是问题。这个消费时代(但愿这个词没过时)里人的精神是没有延续性的。新一代人在感情上(或者说生活方式)没有继承自上一代。但当新一代人进入社会内部,他们反而必须继承这个社会规则的发展趋势。     这些话没什么论据,纯粹是凭感觉。也不知道怎么措辞,还是仅仅在表达一下感情……
……     高考为限时测试,不仅是对知识方法的考察,更是对熟练程度的考察。               ——考试专家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9#
发表于 2009-12-31 21:03 | 只看该作者
26# Godot

这段发言说得很精准啊。Godot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我还想从“作为生物的人”这一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
遗憾的说,几乎每个正常人,甚至动物,都有追求更为充裕的物质生活的本性,这也是为使自身适应生存,使种族更好得到繁衍的必然结果。无论我们怎样提倡精神自律,提倡犬儒学派,提倡老子,这种倾向从根本上是不可改变的。
可能正是这种原因,使得新一代对于文化的兴趣衰减了。而这潜在的原因,我们尚没有能力加以检验。比如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每人每日摄入1000卡路里时,此时,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最适于学习、阅读、创作,而1000卡路里的标准,可能正是过去几个世纪普通人的一个平均值。
而当生活条件更为优越,摄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假设平均每人每天摄入2000卡路里。这时,对于我们的机体(特别是热忠于高热量快餐的年轻人),可能导致某种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导致他们对艺术与阅读就不再敏感,相反,可能产生了对于运动与理性研究的兴趣。

就像后叶催产素受到抑制后,老鼠开始胡乱交配。而再注入这种激素,老鼠又变得专一。我们很难说,包法利夫人或安娜的越轨,是否也与这种激素的缺失有关。但需要承认,对于人来说,化学作用可能比精神作用更强。而对于生物化学,我们的认知还少得可怜,更不要说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了。
拿我们来说,倘若每天吃的都是KFC,怎样还能写出动人的诗歌?怎样还能耐心去读一篇诗歌?

阅读时我们都能感觉到,在深度与广度上,许多美国作家根本无法与欧洲二流作家,甚至是某些非洲、岛国作家的思想深度相提并论。这与美国骄人的科研成就很不相配,是否美国优越的条件和放任的生活习惯潜在影响了年轻艺术的发展呢?以上是我纯粹的逻辑上的推理,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但我想这可能确实是有关的。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精华

4008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2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聊阿彭 于 2009-12-31 21:32 编辑

牧人说的很精彩!的确有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是确定这种可能性存在这之外,我们应该强调两点,第一是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的问题,第二是精神自律的问题。
牧人说美国人的审美受制于美国人的激素(当然也是假设),这我并不太认同,因为欧洲人吃的也不比美国人次。且看日本。前些日子我在看一个颇为无聊的日本节目,背景音乐放的竟然是巴赫的小提琴(不是著名的乐章),幸亏我听过这一段。我想,日本在经济腾飞的时候,有意识的注意了“素质”教育,这个素质包含很广泛。这一点从日本的牛奶政治中就可以看出来。

还是前些日子,颇为引起关注的大学生救人,结果渔夫“挟尸要价”,这种行为证明了中国人广泛缺乏的情感教育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一个人的人格,很大程度上定型于他的童年教育,如果童年教育缺失必然导致人格的不健全。美国的童年教育,(至少是从美国许多电影提供的资料看),恐怕并不像他们的经济那样让人刮目相看,即使他们的高等教育的确令世人瞩目。

另外一点就是自律了,还说日本。日本的许多漫画(火影忍者啊之类的)几乎都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精神的强大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以这种方式教育下一代的民族,怎么能不强大?三岛由纪夫这样的人在日本应该很常见。再回头看看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是什么?尊师重道,没有反抗精神,中庸之道。美国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被所谓成功学充斥了脑袋的一个民族。

如果我们把这两点解决了,下一步不妨再考虑生物激素的问题。
所有不安,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7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