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波斯:群星璀璨的东方“诗国”

[复制链接]

0

精华

46

帖子

143

积分

habitant

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21 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波斯:群星璀璨的东方“诗国”
波斯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国。它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
处。中古时期的波斯,在东方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大放光芒。10 至15 世纪是
波斯诗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在五六百年内先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成就震古铄今,令世界瞩目。德国大诗人歌德在《西东合集》中曾说:“波
斯人认为他们的长达500 年涌现的诗人只有7 位是杰出的,其实,就是在他
们所没有提到的诗人中,有许多人也是超过我的”。这固然表明歌德的谦逊,
但也的确说明了波斯诗人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歌德所说的7 位杰出
诗人都生活在中古时期。正是这些如群星璀璨的杰出诗人、绚丽多彩的诗歌
精品,为波斯赢得了“诗国”的荣誉。谈中古东方诗歌,波斯是值得大书特
书的;但受篇幅限制,我们只能从众多的优秀诗人中择取一二专门介绍。为
了对遗珠之憾稍加弥补,只好设一专节对“诗国”群星略加扫描。

诗歌之父——鲁达基(850—941)

鲁达基是波斯古典文学的始祖,奠定了波斯古典诗歌的基础。他生于撒
马尔罕(前苏联塔吉克共和国境内),能诗善琴,经常弹唱自己创作的诗歌。
他曾做过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晚年失宠,被逐出宫廷。他一生写了许多诗,
但传下来的不过2000 行。诗人热情地赞美秀丽的自然风光,歌颂青春,爱情
和人生的欢乐,强调科学和知识的作用。虽为宫廷诗人,但他同情被压迫者,
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了抗议。
这些人桌上摆满了肴肉和精制的杏仁糕,
那些人却饥肠辘辘,连大麦饼也都难弄到。
这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鲁达基的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语言朴实明快,富有民族风味。他是
颂诗和四行诗的创始人,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诗歌形式,使之逐渐定型,对后
世波斯诗人影响很大。因此,人们称他为小组斯的“诗歌之父”。

史诗之王—一菲尔多西(940 一约1020)

菲尔多西是继鲁达基之后出现的波斯伟大诗人,他与后来的内扎米、萨
迪、哈菲兹并称为波斯文学史上的四大诗人。他创作了长篇英雄史诗《王书》。
下一节我们将专门介绍他。

“鲁拜”诗圣——欧玛尔·海亚姆(约1048—1123)

海亚姆是波斯塞尔柱王朝时出现的著名哲理诗人,他专门用四行诗从事
创作,是波斯“鲁拜”(即四行诗)诗体创作的巨擘。但是,长期以来他只
是以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闻名于世。海亚姆在文学上的世界声誉,是
从十九世纪英国诗人爱·菲茨杰拉尔德将他的诗歌译成英文之后才获得的。
我国著名诗人在1928 年从英文转译过海亚姆的诗集,1982 年又出了黄杲炘
的新译本。
海亚姆的诗都收在《鲁拜集》里。“鲁拜”是一种诗体的译名,这种诗
体,每首4 行,l、2、4 押韵,第3 行大体不押韵,类似我国的绝句。
《鲁拜集》收四行诗255 首,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想象丰富。他的诗,
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如诗集第69 首:
我们是可怜的一套象棋,
昼与夜便是一张棋局,
任“他”走东走西或擒或杀,
走罢后又——收归匣里。
诗中以象棋的意象喻人生,与中国人“世事如棋”的观念切合,读来十
分亲切,又引人深思。
在诗人看来,入世、出世、生命、死亡,都是自然的运行。诗人这样解
开“人生的大哑谜”:
天地是飘摇的逆旅,
昼夜是逆旅的门户,
多少苏丹与荣华,
住不多时,又匆匆离去。(第17 首)
海亚姆的哲理诗对自然、人生、社会和宗教等问题作了严肃、深入的探
讨。《鲁拜集》是中古波斯哲理诗的最高成就;它不仅表现了中古波斯诗歌
中前所未有的叛逆精神,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四行诗(也称“柔巴依”
体)在形式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叙事诗大师——内扎米(1141—1209)

11 世纪以后,波斯诗歌的创作中心逐步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和西南部。创
作上也一改原来简明朴实、不事铺排的特点,诗歌的主题有所变化,内容更
加丰富,描写也更加细腻,文学史上称之为“伊拉克体”。
内扎米就是“伊拉克体”的杰出代表,是波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大师。
诗人原名伊里亚斯,内扎米是笔名,意为“珍珠”或“把音节串到一起的人”。
生于阿塞拜疆甘贾(前苏联基洛巴德附近)。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主要是5 部
叙事诗,即《霍斯陆和西琳》、《蕾丽和马季侬》、《七美人》、《秘密宝
库》、《亚历山大故事》。这5 部长诗统称为《五卷诗》,其中前3 部是爱
情叙事诗,这也正是诗人最擅长的领域。
内扎米善于把爱情描写与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或揭露君王的残暴,或
抨击社会的黑暗,或对君主进行劝谏,或对下层人物表示同情。一般认为,
《蕾丽与马季侬》是内扎米诗歌艺术的顶峰之作。
这部爱情叙事诗原是流传很广的阿拉伯古老传说。它叙述的是阿米里亚
部落的酋长非常富有,但没有儿子;他便每天祈祷老天爷,最后终于得到了
一个儿子,取名盖斯。盖斯在学校里与妖媚多情的蕾丽同窗共读,整天耳鬓
厮磨,渐渐相爱得情深意浓,难舍难分。然而,蕾丽的父亲否定了这门婚事,
并逼迫她退学回家。盖斯无限痛苦,终日在蕾丽家的周围徘徊,人们称他为
“马季侬”(阿拉伯语“疯子”的意思)。蕾丽被迫嫁给一个贵族后,马季
侬独自一人逃到荒野,流落大漠,与野兽为伍。蕾丽嫁非所人,一心想念马
季侬,坚决不与丈夫同床,最后抑郁而死。马季侬闻讯前来奔丧,扑倒在情
人的坟墓上恸哭不止,最后也因悲伤过度而死。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情侣合
葬在一起。诗人将这个凄婉的爱情悲剧,第一次写成一部美丽动人的叙事诗,
故事曲折感人,心理刻划细致,想象优美丰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作对蕾丽与马季侬之间纯洁深沉的爱情予以热情的歌颂,对封建专制主义
和封建主义道德伦理提出强烈的控诉。
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一样,蕾丽与马季侬这两个人物在中东几乎
家喻户晓,马季侬这个名字甚至成了“情痴”的代名词。从18 世纪起,内扎
米的这部感人肺腑的爱情叙事诗,相继被译成10 多种文字,影响及于世界。

人道主义诗人——萨迪(1203—1292)

萨迪是13 世纪波斯的著名诗人。他又与菲尔多西、哈菲兹一同被称为
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他的代表作是享誉世界的《蔷薇园》。关于萨迪和他
的诗歌,后面我们还有专节评述。

苏菲神秘主义诗人——莫拉维(1207—1273)

伊斯兰教有4 大派别:苏菲派、穆尔太齐赖派、穆泰凯里蒙派和哲学派。
苏菲派是伊斯兰教内部的神秘主义思想派别。它提倡禁欲清心,克己拜功,
脱尘念,戒骄傲,行善济人,通过修行与真主合一。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反
映了贫困民众和在野教徒的不满和消极反抗,曾盛行一时。苏菲文学是中古
波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莫拉维的诗歌,则代表了苏菲文学的最高成就。
莫拉维,又名鲁未。诞生于塔吉克民族最古老的文化中心巴尔赫城(在
今阿富汗境内)。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夏姆斯诗集》和6 卷叙事诗《玛
斯拉维》。他的抒情诗,写了美女、鲜花、醇酒,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
情。莫拉维的叙事诗,是许多独立的故事诗组成的,常常是用寓言式故事来
阐述苏菲派观点。如故事诗《罗马人和中国人》,写国王分别让中国人和罗
马人在墙上作画,中国人忙碌一番,画的画巧夺天工,而罗马人虽然未画一
笔,只是把墙壁刷得洁白无瑕,但结果中国人画的画映到他们墙上却显得“更
加漂亮”。诗人把罗马人刷洗墙壁比作苏菲信徒的自我修养,借以说明如果
自我修养达到了“无欲无念”,心如明镜的完美进步,就可以领略到坚定信
主的真谛。再如《船夫和语法学家》,写语法学家自以为懂语法,便指责船
夫,说他没学语法等于“半生虚度”;后来狂风骤起,船入漩涡,语法学家
不会游泳反被船夫奚落一顿。诗人的本意在于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在真主
面前绝对不能产生自鸣得意的杂念。
莫拉维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
并称为“诗坛四柱”。

抒情诗大师—哈菲兹(1320—1389)

哈菲兹是中古波斯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生于波斯有“诗都”之称的设拉
子城。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过人,能背诵《古兰经》。“哈菲兹”的意思
就是“能背诵《古兰经》的人”。
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是近500 首“嘎扎勒”体抒情诗。“嘎扎勒”
是波斯古典抒情诗的一种传统形式,一首诗一般由 7 至 15 个联句组成,
一韵到底,即采用 aa、 ba、 ca、 da⋯⋯的押韵方法;每一二联构成一
个诗的意境,末联点题并出现诗人的名字。下面是诗人一首著名的“嘎扎勒”:
萨吉,东方破晓了,请斟满这一杯。
快些吧,斗转星移,分秒不辍。
趁这短暂的人生尚未消逝,
用红彤彤的酒使我们沉醉。
红酒如一轮朝阳从东方——酒盏中升起,
得意时需尽欢,让我们驱散残睡。
待回转的命运用我们尸土制成酒盏,
切莫忘记,斟满我们头骨那只酒杯,
我们不似胡言乱语的圣徒终日祈拜忏悔,
和我们交友,只要清酒一杯。
哈菲兹呵,彼世的功德就是开怀畅饮,
来,让我们诚心诚意把功德积累。
在哈菲兹的诗里,为酒大唱赞歌,甚至达到狂想的程度。酒和伊斯兰教
规是对立的。在诗人笔下,饮酒和追求自由思想是同义语。美酒,还是爱情,
是诗人吟咏的重要主题。
哈菲兹的诗想象丰富,寓意深刻,感情热烈奔放,语言优美形象,运用
“嘎扎勒”诗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诗被公认为中古波斯抒情诗的
高峰,不仅长期以来在波斯广泛流传,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黑格尔在他的
《美学》巨著中将哈菲兹的诗歌视为东方抒情诗的典型,德国大诗人歌德对
哈菲兹推崇备至,他说:“哈菲兹呵,除非是丧失了理智,我才会把自己和
你相提并论。你是一艘张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浪中上
下颠簸的小舟。”

“末代诗圣”——贾米(1414—1492)

贾米是中古波斯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诗人。他以创造性的模仿成为波斯
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有“诗人之王”的美誉。他是苏菲派学者,主要诗歌
作品是模仿内扎米《五诗集》而创作的《七卷诗》。
《七卷诗》由7 部长诗组成,主题大多与伦理道德、苏菲哲理、爱情传
奇有关。如其中著名的爱情故事诗《优素福与朱莱哈》取材于《古兰经》第
12 章,贾米以生花妙笔把原来简单的故事铺衍润色,写成了一部优美动人的
爱情长诗。
贾米之后,波斯诗歌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没有取得什么成绩。贾米标志
着自鲁达基以来群星灿烂的波斯诗歌“黄金时代”的终结。

“东方的荷马”菲尔多西及其“王书”
菲尔多西(940 一约1012)是波斯中古时期的伟大诗人。关于他的真实
姓名,历来众说纷纭。据考证,诗人姓“阿卜尔·卡西姆”,名叫“菲尔多
西”,意为“上天乐园”。“菲尔多西”也是他的笔名。他生于霍拉桑的图
斯城郊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菲尔多西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阿拉伯语
和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他阅读过波斯古代大量的文史资料,还深入民
间访问、搜集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传说。后来,他几乎用了毕生的精力写了一
部长约12 万行的民族史诗《王书》。这是一部不朽的史诗巨著,在世界上广
泛流传。人们把菲尔多西比作古希腊的伟大诗人荷马,把他写的史诗,誉为
东方的《伊利亚特》。
《王书》的写作始于975 年,994 年完成初稿,1010 年最后定稿,前后
历时35 个寒署。在这期间,诗人还经受住了贫困、疾病、爱子夭折等灾难痛
苦的折磨煎熬。诗人的这部巨型史诗分为50 章,以宏伟的结构叙述了波斯
4000 多年历史中4 个朝代50 位帝王的生平业绩,收集了许多神话、传说和
民间故事。《王书》的基本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神话传说部分,包括公元前3223 年到公元前782 年的事件。这部
分写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萌芽和波斯的立国等,其中最精彩的是铁匠卡维
反抗暴君的起义。暴君佐哈克,双肩之上长出了两条毒蛇,斫之复长,无人
能医。为了使蛇安静,每天用两个青年人的脑汁喂它。铁匠卡维的11 个儿子
都被捉去喂蛇了,剩下最后一个儿子也要被捉走;他终于忍无可忍,把皮围
裙挂在竿子率众起义,推翻了暴君的统治。后来皮围裙便成了波斯的国旗。
(2)勇士故事部分,包括从公元前782 年到公元前50 年的事件。这是
全书的精华所在。其中鲁斯坦姆的故事最为著名。史诗以伊朗和突郎(突厥)
之间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勇士鲁斯坦姆的父母、他的恋爱、拯救保卫祖国
等故事。鲁斯坦姆是位传奇式的民族英雄,幼年时就手刃巨兽妖魔,杀死凶
残的白象,立下“七大奇功”,诗中许多生动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
诗人这样描写他:
每当你挥舞起狼牙大棒,
雄狮野豹都胆战心慌;
苍鹰一见你的利刃出鞘,
吓得把猎物从爪中扔掉;
当你向猛兽抛出套锁,
乌云也震颤惊恐血雨纷落。
诗人在描述鲁斯坦姆震铄古今的英雄业绩时,笔调雄浑古朴,富于神话
的原始色彩。
史诗中写道:鲁斯坦姆在狩猎时,误入撒马尔罕,当地沙赫(即国王)
把他迎入宫中盛情款待。公主达赫米娜深夜私访鲁斯坦姆,两人一见倾心。
由沙赫主持,他们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诗人在写他们的洞房之夜时,笔
调又十分优雅含蓄:
甘露呀一阵比一阵甘美,
蔷薇的嫩蕾在连夜盛开;
喜雨呀一滴又一滴徐注,
璀璨的明珠在蚌里凝聚。
一夜缱绻,公主已珠胎暗结,天未破晓,勇士鲁斯坦姆便离别远征,留
下一颗宝石作为信物。
达赫米娜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苏赫拉布,从小习武,勇猛非凡。苏
赫拉布14 岁时,在奸臣的操纵蒙蔽下,入侵伊郎。伊郎过城不断被击破,国
王卡乌斯派鲁斯坦姆为帅迎敌。由于敌人的奸计,父子二人始终不明白对方
的身份。当鲁斯坦姆将苏赫拉布打成重伤而死去时,才知道被杀者就是自己
的亲生儿子。这出悲剧故事,写得曲折多姿,悲壮惨烈,十分动人。
(3)历史故事部分,包括公元前50 年到公元651 年的历史。其中最为
动人的是关于萨珊王朝国王巴尔赫拉姆·古尔的故事,萨珊王朝将领巴赫拉
姆·楚平的叛乱以及马兹达克起义。
菲尔多西《王书》,是当时波斯人高亢昂扬的爱国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波斯内部的封建互相倾轧,
战祸不断,王权衰弱。公元999 年,突厥族攻占波斯国都布哈拉,并建立了
新王朝,开始了穷兵黩武的哈里发暴虐统治。菲尔多西《王书》完成前后,
波斯民族复兴意主只日趋高昂。史诗饱含着深厚浓烈的民族情感,诗人历数
自己4000 年民族历史的光辉业绩,描写保家卫国的勇士,目的是为了激发民
族情感,反对异族统治。长诗也揭露和鞭挞了暴君和入侵者的残暴、冷酷、
阴险和荒淫的丑恶本质。
整个看来,《王书》的思想倾向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其局限。诗史仍
没能离开封建正统思想,宣扬了波斯君主制度的合法性。诗人一方面对本民
族暴君的苛政有所揭露,另一方面又有所袒护;同情人民起义,但又反对用
暴力手段推翻正统王朝;希望改变社会黑暗、腐败的状况,但又把希望寄托
在个别开明君主和英雄人物身上。诗人也深知矛盾难以解决,因而常常流露
出一种命由天定的宿命论观点和悲观主义思想。
从艺术性上看,《王书》结构宏大,气魄雄伟,保存了民间文学的特色,
又显示了文人创作的艺术技巧。史诗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又有不少真实的
历史事件;即便是历史事件,往往也是真假参半,虚实难分,把幻想与现实
交织在一起。诗人为了突出善恶斗争的主线,运用了民间文学的夸张手法,
善者极言其善,恶者极言其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富
有戏剧性,也是诗史的一个特点。如鲁斯坦姆误中奸计、误杀儿子一节就十
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王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它是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在激励波斯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
振兴祖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诗人自己对《王书》的政治作用是很自豪的:
我三十年辛苦不倦,
用波斯语拯救了伊郎。
这一估计并不过份,在历史上,当外敌入侵时,人们出征的战士送行时,
就朗诵《王书》中的一些章节。
其次,《王书》对中世纪波斯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的诗人和作
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对后世来说,这部史诗是叙事诗的滥觞。以后许
多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模仿《王书》的。
此外,《王书》几乎全部用波斯语写成,对波斯语的发展也有突出的贡
献。我们知道,随着伊斯兰教及阿拉伯语在伊郎的传播,达里波斯语的发展
受到了严重影响。菲尔多西有意识地避免阿拉伯语汇,在维护和发展民族语
言上无疑是一大贡献。
菲尔多西用他的《王书》,为自己建筑了一座不朽的智慧的殿堂,正如
诗人在史诗中所写的:
我用诗歌建筑了一座高大的庙堂,
风吹雨打它也不会倒塌损伤,
这部书要世代相传,
凡有理智的人都会把它颂扬、瞻仰。
的确,《王书》已世代相传,诗人也因此而闻名遐迩。时至今日,《王
书》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拉丁文等40 多种文字,中国则由潘
庆■节译了《王书》中有关鲁斯坦姆的故事。

波斯哲理诗泰斗萨迪
萨迪(约1208—1292)是13 世纪波斯的杰出诗人。他与菲尔多西、哈
菲兹被称为中古波斯的3 大诗人。不仅如此,这位波斯诗圣的名字和作品,
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阻隔,播扬广远。1958 年,全世界纪念三大文化名人,其
中之一就是萨迪。
萨迪出生于南部文化名城设拉子。他父亲是一个下层传教士,也是一个
艺术家。童年时代,萨迪曾得到父亲的悉心教育。不幸父母早逝,他成了孤
儿。后来,经人帮助,他到了当时伊斯兰教世界的文化中心巴格达城,进入
最高学府尼扎米亚神学院学习。他功读古兰经、哲学、历史和诗歌理论,受
苏菲派的影响很深。这期间,他便对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蒙古人入侵以后,萨迪离开祖国,以行脚僧的身份开始了长达30 年的
流浪生活。他的行踪遍及亚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叙利亚、土耳其、
阿富汗、印度和我国的新疆等。诗人还10 多次朝拜圣麦加。萨迪云游四方,
历经坎坷;他常常忍饥挨饿,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曾被十字军俘虏,服过苦
役,后被一个好心的商人赎出。这个商人还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但妻
子十分凶悍,使他无法忍受,被迫离家出走,继续流浪。在几十年的流浪生
涯中,萨迪广泛接触到东方穆斯林各国的社会生活,了解到各地人民的风俗
习惯和精神面貌,又耳闻目睹了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动乱、贫富的悬殊、人
民的疾苦,这些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最后都成了诗人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丰富
的创作素材。
诗人早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但没有保存下来。他写过抒情诗、叙事
诗、讽刺诗、箴言、警句等多种体裁的诗歌,表现了他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
创新的才能。萨迪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作品是抒情诗集《库里雅塔》,收入了
他30——40 年代的作品。诗人现在留传下来的抒情诗有600 多首。
大约在1257 年,诗人结束了流浪生活,带着完成了的哲理性叙事长诗
《果园),回到阔别了30 年的故乡设拉子城定居。《果园》又叫《萨迪书》,
共分10 卷,包括正义、行善、爱情、谦逊、知足、礼拜、教养、感恩、忏悔
及序诗,诗中有200 多个诗体故事,具有道德训诫的性质,故事短小,语言
精炼、生动,耐人寻味。1258 年,诗人写了他最重要的作品《蔷薇园》。此
后,萨迪在设拉子郊外过着隐居生活,直到1292 年逝世。
《蔷薇园》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世界声誉的佳作。它不是纯粹
的诗歌作品,而是一部由散文和诗歌相结合的作品。全书分为8 卷,包括记
帝王言行、记僧侣言行、论知足常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
论教育功效、论交往之道。全书共计277 则故事,每则只写一件事,一两个
人物对话,从中引出一个教训,反映一个生活的侧面,全篇又联成整体,从
中引出一个教训,反映一个生活的侧面,全篇又联成整体,反映了当时的生
活面貌。叙述是用散文,结论式的教训,大都是诗歌,有时则是散文和诗歌
相间。
无论从思想是还是艺术上,萨迪都是开一代新风的诗人。《蔷薇园》的
突出特点是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人道主义精神贯注在诗人笔端。萨迪写道:
亚当子孙皆兄弟,
兄弟犹如手足亲。
造物之初本一体,
一肢罹病染全身。
为人不恤他人苦,
岂不世上枉为人?
读着这诗句,一个满情人道主义慈悲之心的诗人形象如在目前。正是出
于对普通人民的同情与关怀,萨迪才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表示强烈的不满。
作者在写了波斯历史上一个国王的暴政和被人民推翻王位的故事后,引出了
下面几句著名的诗行:
暴君决不可以为王,
豺狼决不可以牧羊。
国王对人民任意榨取,
正是削弱了国家根基。
《蔷薇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上层宗教人士的伪善。诗人是个行
脚僧,笃信伊斯兰教,而他对虚伪奸诈的僧侣的揭露是相当深刻的,很耐人
寻味。在一些故事中,诗人嘲笑了那些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僧侣。他说:
这人穿了一件圣德的衣裳,
等于把天房的幔子披在驴子身上。
诗人着重指出某些圣徒的伪善行径,揭穿他们的虚伪面目:
敬主需要意笃心诚,
否则,有名无实又有何用?
你的内心本无敬主之意,
身上妄披件圣徒的破衣,
掀开你那七彩的门帘,
露出屋里的一张草席。
这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某些无耻伪善、表里不一的僧侣,揭露得入木三
分,十分传神。当然,诗人也并不讽刺一切僧侣,对那些静守淡泊、澄心清
意、爱护人民、真心信教的信徒,诗人是敬佩的、赞扬的。
重视知识的力量,是《蔷薇园》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写道:
有学问的人是一块真金,
在任何地方都会受人尊敬;
愚蠢的人如果到了外地,
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纸币。
在许多诗中,诗人一再强调“有了智慧、才识、能力才可治理国家”;
“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学识是战胜恶魔的武器”。
诗人重视知识,更重视知识的运用。在《论交往之道》中,诗人嘲笑了
那些满腹经纶、无所作为的道学先生,诗人写道:
无论你腹中有多少知识,
假如不用便是一无所知。
牲口虽然驮着无数经卷,
也算不得聪明饱学的圣贤。
这道理无疑是对的,诗人讲出来又是那么生动有趣,让人回味。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蔷薇园》还涉及到恋爱、婚姻、家庭关系、
子女教育、处世为人等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诗人见解独到,语重心长。读
萨迪的书,我们仿佛坐在一位智慧老人面前听他娓娓而谈。在这位智慧老人
的面前,我们既可以领悟到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又可以感受到一颗对人类
闪耀着慈爱光芒的心。
作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萨迪,不仅在政治理想上、人生见解上高于同时
代诗人,而且在艺术上也在其独到的贡献。
《蔷薇园》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诗人对波斯语的创作性运用
上。萨迪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来自人民的活生生的口语,经过提炼和创造,更
加明白流畅,自然优美。《蔷薇园》是波斯语韵文的代表用,双行押尾韵,
对仗工整,很象诗;而诗句通俗易懂,用词自然,很象散文,诗文相间,词
藻华美。数百年来,诗文并茂的《蔷薇园》一直是学习波斯语的最理想范本。
直到今天,有的文学家还把波斯语称为“萨迪的语言”。
寓哲理于形象,以形象喻哲理,是《蔷薇园》的又一艺术特色。用形象
的故事阐发道理自不待说,即使是训诫性的诗,也多巧用比喻,形象生动,
暗含哲理,且常常幽默风趣。
《蔷薇园》在世界文学中影响很大。从18 世纪开始,就被译成欧洲各
种语言。我国早在明清之际就把这部书作为中国穆斯林经院教育的课本。1958
年,我国又出版了《蔷薇园》的新译本。
萨迪在写作《蔷薇园》时,曾希望这朵“蔷薇”的叶子“不会被秋风扫
荡,它的新春的欢乐不会因时序的循环变成晚秋的凄凉。”而今,700 多年
过去了,岁月悠悠,天地苍苍,历史已经证明:萨迪不朽,“蔷薇”不败!

[ 本帖最后由 exing 于 2007-9-21 01:15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22 06:4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