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8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有纪德的陀氏六讲

[复制链接]

0

精华

31

帖子

93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5 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急求   电子版    若有请与我联系zybx@hotmail.com

0

精华

12

帖子

3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发表于 2009-1-7 13:33 | 只看该作者
同求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51

帖子

173

积分

habitant

Rank: 3

3#
发表于 2009-2-2 20:53 | 只看该作者
其中有一个帖子,是吧主秋之树提供的公开雅虎邮箱,提供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和相关评论电子书(都是PDF电子书) 的下载,速度不错!
网站:www.YAhoo.com.cn
账号:tstyfsj
密码:zqbxhdzw

我已上传至此邮箱,评论里,《纪德: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制作的电子书,相当粗糙,凑合着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8

帖子

629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09-2-2 21: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下到了!
L'ama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7

帖子

21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5#
发表于 2009-9-6 22: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静默的天堂,我也下了一些!《死屋手记》找了很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2

帖子

3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6#
发表于 2010-4-17 13:17 | 只看该作者
同样感谢,《死屋手记》我也找了好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见习中

Rank: 1

7#
发表于 2011-4-7 08:16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太棒了。我曾经写过一个稿子《纪德的精彩视角》,就是写这本书中纪德的一些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见习中

Rank: 1

8#
发表于 2011-4-7 08:21 | 只看该作者
《纪德的精彩视角》

看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很多次为他的深刻敏锐喝彩。为了更好理解记忆,试归纳一二。

                                                      视角一:目光与真相



纪德是从绘画提出这个观点的。

“大自然模仿着艺术品向它建议的东西”。奥斯卡.王尔德在他的集子《意图》中这样讲。对于这表面怪诞的悖论,他开玩笑似的以某种似是而非的暗示来阐明:

“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一段时间以内,大自然逐渐地变得与科罗笔下的风景画相像起来”。

他想说明的无非就是这一点,我们一般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看大自然的,我们在大自然中只认出艺术作品教我们认识的东西。一旦一位画家在其作品中试图传达和表现一种个人的观点,他为我们提供的大自然的这一新面孔,一开始往往会显得不伦不类,假模假样,甚至狰狞可怖。随后我们会很快地习惯于按这一新艺术作品的观点去观察自然,我们会发现画家为我们表现的东西。正是这样,对一双经过提醒的、新颖而别致的眼睛来说,大自然似乎“模仿”了艺术作品。

这里所说的绘画,同样适应于小说和心理学的内心景象。我们生活在被接受的现有资料上,我们很快习惯于这样来看世界,不是看世界如其原来的面貌,而是看世界如同别人所说的那样,如同别人告诉我们的那样。只要人们没有将它们解释出来,那么有多少疾病是不存在的啊!如果不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我们周围,或者甚至在我们身上,又有多少奇异的、病理的、反常的心理状态不失为我们所知啊!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我们擦亮了眼睛,使我们看清了某些实在不算稀罕的但我们却不知去发现的现象。



沃夫纳格曾说:习俗造一切,甚至爱情。

拉罗什富科说:如果他们没听人说起过爱情,有多少人会从来不知道爱情?

我们同样也有权利这样想:如果人们没听人说起过嫉妒,如果人们并不确定一定要嫉妒,那么有多少人将不会变得嫉妒?

是啊,习惯势力确确实实是谎言的供应者。有多少人一生中没有被迫扮演过一个与自己全然不相同的人物?面对某种感情,要在自身找出它曾被描述、经过洗礼的原形,又有多么不容易!人们模仿一切比什么都不模仿来得更加容易。有多少人一辈子靠着谎言,心甘情愿地于虚伪中度日,他们在习俗的谎言中,找到了比在个人真诚的特殊情感中更多的安逸舒适和更多艰辛努力,因为这种情感的确认迫使他们去做一种他们本来感到无能为力的创造。



读这些观点,突然觉得很多部分与最近看到的一些书不谋而合。也许,越接近那个叫真理的东西,大家说的话越想象?

而需要加深反思的是,我们审视过自己的眼光没,有没有一种镜像的倒错感?人有多少观念是来自于真正的自己,不是被别人的观点所覆盖?人到底能不能以孩子样纯净的目光来打量世界?没有概念,没有定义,没有判断,只是一颗观察接纳的胸怀?

质疑你所看到的真相,把你的目光洗净,这样,就会更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就能靠近天国,天国肯定是事物的真相。



                                          视角二:天才都走在没有益处的道路上



纪德引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语句:



“人分为普通人和非凡人。第一类应该生活在去从中,他们没有权利违背法律,既然他们是一些普通人。第二类有权利犯各种罪行,践踏各种法律,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非凡的人。”

“非凡人有权允许自己的意识超越某些障碍,但这只是为实现自己的思想所必需的,而这个思想可能对整个的人类有益。”

“人类所有的立法者和引路人——从最古老的那些人开始——都毫无例外地是罪犯,因为制定新的法令的时候,他们践踏了那些由社会忠实地遵守、由祖先代代相传的新法令。

甚至还应该看到,几乎所有这些善行人和引路人,都曾经是嗜血成性的人。由此,不仅所有的伟大人物,而且所有那些多少超越于普通水平之上的人,能说出一些新东西的人,都必然是罪犯,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当然,他们犯罪的程度会有不同。不然的话,他们很能超越常规。要他们乖乖地留在常规之中,他们肯定不乐意,而且,依我看来,他们的职责本身也禁止他们如此。”



“天才是一种神经官能症”,有一些天才却是十分健康的,如维克多.雨果,他享有的内心平衡不对他提出任何新问题。卢梭假如不发疯,兴许也只是一个缺乏条理的西塞罗。请不要对我们说:“他得了病,多么可惜啊”,假如他没有得病,他就不会试图去解决他的反常所提出的问题,就不会去寻求一种并不排除其不协调的和谐。当然,有一些改革者十分健康,但那是一些立法者。内心完全平衡的人也可以带来一些改革,但那是人的身心之外的改革,他建立规范。而反常的人则相反,他要逃避已确立的现成规范。

纪德最后用布莱克的话总结了对天才的观点:“文化教养划出的道路是直的,但是,曲折的、没有益处的道路才是天才走的道路”。



这让我想起那句话:你们要走窄门,正门里没有道路。你们要走小路,大路上其实没路。

一切遵从了这句教导的人,哪怕死在途中,都是天才,是应了天命的人。我们凡人,有什么责备嘲笑的份呢?凡人,往往是沦陷在懦弱中,没有勇气走窄门的。

向一切果然追随内心的人致敬!



                                                视角三:恶是不存在的



在说恶之前,纪德首先用布莱克的话强调了对活力的赞赏,“对狮子和牛实行同一法律,就是压迫”, “活力是唯一的生命,活力是永恒的快乐”,“狮子的咆哮,狼的嗥叫,大海的怒吼,毁灭性的利剑,是永恒的巨大块垒,大得人眼是看不到的”,“活力是唯一的生命,活力是永恒的快乐”。

然后用借用布莱克的《地狱箴言》说明恶必须存在的原因:“没有对立,就没有进步:吸引力与排斥力,理智与活力,爱与恨,对人的存在都是同样必不可少的”,“大地上现在和将来永远都有这两种对立的倾向,它们互相为敌。试图将它们调和,就是企图摧毁人类的存在。”



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同时为对恶的厌恶和对恶的必然性的认识所苦恼。他的作品让人想到了田地主人的寓言:仆人说,假如您愿意的话,我们去把稗草拔掉好了。主人说,不必啦,容稗子和麦子一起生长,等到收割。所以,当人们看到左西玛长老贵在德米特面前,看到拉斯柯尔尼科夫跪在索尼玛面前,我可以对你们说,他们跪拜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痛苦,而且还有人类的罪恶。



他说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法国传教士拉科尔代尔刚刚做完了一次动人的布道,有人上来祝贺他,他回答:“在您之前,魔鬼本身没有参与他的布道,那么,魔鬼就不会对他说他的布道很美,它本身就不会有什么话好对他了。他借用席勒《欢乐颂》中的诗句加强魔鬼的功用:“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欢呼道,美啊,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恶的东西!魔鬼正是走进了这里与上帝搏斗,而那个战场,就是人的心灵!”而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礼》就强调的更好了:

“那个天使,现在变成了魔鬼的那一个,是我要好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读《圣经》,从地狱与魔鬼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假如世界表现得正常,那么它就会在《圣经》中发现这一意义的。”

首先是乐观主义,那种对生命、对世界的野性的爱,既布莱克所说的老虎与羔羊共存的广阔的欢乐世界的爱。



“哦,可现在,我不再抱怨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人……人之所以不幸,仅仅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幸福。谁知道自己幸福,谁就理解变得伟大……一切都很好,我突然发现了这一点。”

“假如您饿得要死,假如您强奸了一个小女孩,那同样也很好吗?”

“是的,对于知道一切原本就是那样的人来说,一切都很好。”

“他们不善良,既然他们不知道自己善良。等他们将来知道了,他们也就不再强奸小姑娘了。他们必须知道自己是善良的,这样,他们就将立即变的善良,无一例外。”

“谁将告诉人们他们是善良的,谁将完成世界。”

“告诉他们的哪个人被他们钉上了十字架。”

“他会来的,他的名字是人——神”。

“神——人?”

“人——神,这是有区别的。”



在纪德眼里,恶是善的缺乏,是黑暗中失去了光线。恶是不存在的,只是他挡住了他自己,使本身的光不能出来。

或许,恶还是证明了人之有限。



                                                        视角四:信仰与永生



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进行了三层划分:智力思辨趋于,激情区域——这是夹在前一区域和深层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以及激情所达不到的深层区域。无论激情多么动荡强烈,它们并不是什么太重要的东西,或者至少可以说,心灵并不被他们深深搅动,因为时间不能掌握心灵,心灵对事件不感兴趣。这个深层区域,就是永恒所在之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个人的自我放弃中看到了拯救,想象到了拯救。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暗示我们,人只有在达到忧伤的极限时,他才最接近上帝。只有在这一时刻,才会迸发出这样的一记呼喊:“主啊,你有永生的话语,我们还跟从谁呢?”

他知道这一生呼喊,人们是不能从正人君子的口中听到的,它不会来自于永远知道走向何方的人,自认为对自己、对上帝都循规蹈矩的人,而是来自于不知道该去何处的人之口!

“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麻美拉多夫对拉斯科尔尼科夫说:“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不,你还不明白这个。”

这个不知道该去何处之处的人,就遇到了上帝。也就是自己存在最中心。



他在这里,再次强调了痛苦之必要。他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黑暗的岁月里,有一个男护士,他看到周围只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听到的只是绝望的话语,他写道:“啊,但愿他们知道,他们的痛苦也是一种贡献!”

在这声呼唤里,有着那么多的光明,就像《群魔》中写道:

当你用你的眼泪浇灌土地,当你献出眼泪当礼物,你的忧伤将理解消失,你将得到极大的安慰。



“你相信在另一个世界中的永生吗?”

“不!但我相信在这一世界中的永生。有些时候,对了,您会遇到某些时候,时间突然停止,让位给了永恒。”

“有些时候——它们往往只是连续的五六秒钟——您突然感觉到存在着永恒的和谐。这一现象既不是上天的,也不是尘世的,却是披着尘世外衣的人们所不能忍受的。必须作身体上的转变或者死亡。这是一种清楚的、不容置疑的情感。您仿佛突然之间跟整个大自然产生了接触,您说:是的,这是真的。其实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在创世的每一天结束时他都说,是的,这是真的,这是好的。这是……这不是感动,而是欢乐。您不宽恕任何东西,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宽恕。您也不是在爱,啊,这种感觉远胜于爱!最可怕的是,是这一状态令人惊讶地鲜明无误,是它让您充满了欢乐。假如这状态持续五秒钟以上,心灵就无法抵抗它,不得不消失。在这五秒钟期间,我体验到全人类的整个存在。”



                                                    视角五:对写作的认识



纪德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小说有一番很深刻的见解: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托尔斯泰活司汤达的小说之间,有着可以存在于一幅画与一个全景之间的一切差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做一幅画,其中首先重要的是光线的分配。光从唯一的一个光源处照射过来……而在司汤达的、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光线是恒常的、平均的、弥散的。所有物体都以同样的方式被照亮,从四周看去它们都一样。它们没有影子。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如同在伦勃朗的画作中一样,将其一束光打在它们纸上,使光线只照在一面。每个人都沉浸在他人的阴影中,又依靠在自己的阴影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复杂性,他保护复杂性,雅克.里维埃说:

“小说家的头脑中一旦有了人物的形象,他便有两种极为不同的方式将他们文字化:抑或强调人物的复杂性,抑或坚持人物的和谐性,在这个他将充实的灵魂中,要么他可以制造出整个黑暗,要么他可以通过描写为读者消除黑暗;要么他保留着自己的洞穴,那么他将它们暴露无遗。”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们的深渊最感兴趣,为了最出人意料地暗示它们,他运用了一切方法。

我们则相反,面对一个复杂之至的灵魂,当我们试图去表现它时,我们本能地寻求去构建它。”



我们为了线条的连续性和纯洁性而牺牲真实,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人公则始终意识到自身性格的不连续,意识到自身的两重性。



纪德也强调了艺术品的实质:

他认为,怀着美好的情感,只能写出糟糕的文学。没有跟恶魔的结合,就没有艺术品。任何一部艺术品都是一个接触点,或者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接触点,或者说,一个好的艺术品就是一枚天堂与地狱的结婚戒指。所谓威廉.布莱克告诉我们:“之所以弥尔顿在描写上帝和天使时写得束手束脚,之所以他在描写恶魔和地狱时写得自由奔放,那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不知不觉地站在了魔鬼一边。”

三只销钉支撑着任何艺术品的织机,那就是使徒所谈到的三种贪欲:“眼睛的贪欲,肉体的贪欲,还有生命的骄傲。”纪德说,

在圣人当中,是没有艺术家的。同样,在任何艺术家当中,也是没有圣人的。一部艺术品就好比末大拉的玛利亚不会为耶稣而洒的那一瓶香膏,艺术家不洒香膏,他的作品为我们保留香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见习中

Rank: 1

9#
发表于 2011-4-7 08:22 | 只看该作者
贴过来,表达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8

帖子

24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10#
发表于 2012-1-23 22:16 | 只看该作者
之前一直想读,看了楼主这份资料想马上看了
窗外,有阳光穿过玻璃耀眼;杯里,,菊花在水中慢慢绽放----安静,就是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6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