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061|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死亡与回忆

[复制链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0 1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爷爷死的时候,我正十七岁。那是我整天发呆或到处散步的时候。我们一家和爷爷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但不能怪我们疏远他,而得怪他实在太孤僻。他很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在我们家中,他最喜欢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他的书。他倒没什么老年痴呆症,事实上,到他死为止,他看上去都很健康,思维清晰,如果他肯与人交谈的话,谈吐还不错,甚至能使人受其吸引。他唯一的不健康只在于他的性格,他那过于孤僻的性格。在我的记忆里,即使在我还留着鼻涕到处飞跑的时候,他就不像别的爷爷那样爱逗孙子玩,我父母有时出门,奶奶也在外面串门的时候,会拖他照看我,他让我一个人到处玩,自己只是坐着,几乎是冷酷的看着我。我常常玩着玩着就忘了他。有时我觉得他是害怕那种活力,或者根本就是害怕与现实发生接触。也许我妈妈的亲戚的一个评价是很正确的:“一个老书呆子。”(嗨,这样回忆他,描述他让我想起我爷爷的一句话了,他说过……算了,等会你们会看到的)他喜欢书应该不会有错,他书房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椅子,他就直接坐在床上),就是一沓沓的书,估计有几千本吧。每天,我们吃饭的时候,会由我们三个人中的一个去叫他一声,过了一会儿,他便会慢慢打开门,向我们三个扫一眼(每次都是这样),然后再慢慢低着头走到桌子旁,坐下吃饭,一言不发。我们也习惯不和他说话,父母聊着工作上的事情,有时候问问我的班级里的情况。只有在谈及国际上、文艺上或者是理想方面的事情的时候,他会插几句,与我们聊一会,然而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我爸说他小时候爷爷就那么孤僻了,他甚至都常常躲着爷爷,不想看到他,而是更爱和奶奶呆在一块。据说奶奶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很安静的人,不爱多说话,但对儿子很疼爱,看到儿子就喜欢笑。她死的时候我就6岁,但对她印象却挺深,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她很爱说话,也非常喜欢爽朗的笑出声来。我还记得她接我从幼儿园的路上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说话,总是在笑,声音很舒服,当我从下面望过去的时候,可以看到她那个不停抽动的下巴,便也会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她死的时候其实还不老,仅仅50多岁。留下的照片却是年轻时候拍的,从那上面我能看到爸爸嘴里的那个安静的人的样子。她那张照片很美,嘴角微翘,露出笑意,但绝不张扬,当看着照片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在说:“嘘,不要吵,瞧这个孩子,多好”或者是“瞧这颗草,多青”甚至是“你不要说,我知道你的心意,我很了解你”等等,让人觉得很释然。我记得十一二岁的时候问过我爸,“他们两以前是不是一直都不说话的?”“是呀,”爸对我说,“我都觉得闷死了,所以老爱往外跑,认识了把你这小兔崽子生出来的人。”“那为什么你那么能开玩笑啊?”他又回答“为了哄你妈呗。再说,要我不会说话,”他扭了扭我的脸,(我现在回忆的时候竟能感觉到当时的疼)“能把你这个话痨生出来吗?你这小子,就爱问问题,可把我和你妈给累坏了,来,给爹敲个背。”我瞪了他眼,说:“没空,我还要问问题去呢……”但好像在那之后两三年也就是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也静下来,不爱说话了。这是爷爷的影响吗?我想不是的,一个与我没多少交流的人很难影响我。但说到交流,他确实和我交流过。

两年来第一次动笔写小说,写了大概万来字,现在开始每天打一段上来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06:38 | 只看该作者
我和他的交流,其实是从他死后半个月开始的。开头时说过,那阵子是我最喜欢发呆的时候。事实上,那时候我最大的癖好就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去独自想自己的心事。那次,我就是躲到爷爷的书房里去了。我躺倒他的床上,望着四壁的书以及越发浓厚的灰尘,却半点没想着爷爷,而完全想着自己的心事。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下,我才能感受到那些事情,那些存在。突然之间,我发觉自己要哭了,便为自己去找些事情来做。我便坐了起来,打开了从没打开过的抽屉,以便打破宁静,分散注意力。他以前从不让人打开他的抽屉。左面的东西不多,就是几张旧报纸,几付眼镜,几本数学书(他干了40年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似乎是因为上课太枯燥乏味。我自己一直没进到过他教的班级),一堆笔,一副口琴,几张书签,还有就是剪刀之类的。我打开了另外一个。那里面是堆笔记本。我以为是他的数学笔记,为了忘记先前想的事情,我打开了第一本。但那本是空的。我随手翻了翻,正要放下去,却发现中间有几页写着字。我愣了下,再看了看这本笔记本,估计是新的,但也不是最新的,应该是买来2个月左右吧。我犹豫了,这难道是他最近写的遗嘱?又或者是他最后的心里话?还是他的只写给自己的独白,不能说出口的心事?我应不应该去看呢?很快,我便翻了开来。完全是出于好奇。那几页内容如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06:5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下课之后去看了医生,他告诉我,我得的确实是癌症(我一下子呆住了——他可完全没和我们说过啊。那时他一下子中风死了,我们也没让人做什么检查就直接下葬了。遗嘱是两年前立的,说是以防万一,难道那时候他就有预感了吗?可这个肯定是两个月内写的呀)。我当时肯定看上去很平静,因为那医生有点吃惊的望着我,说道:“难道你不慌?”我耸了耸肩,没说什么。他整理了下桌子上的文件,嘴里喃喃说道:“大概是吓傻了把。”做了一些必要的交流后,我离开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了学校,没有进去,而是来到了旁边的文具店,老板和我打了下招呼,接着忙他自己的了。我看了一圈周围的文具,想起笔记本用的差不多了,挑中了这本本子,付了钱,回家了。直到先前,我还正在想,我为什么要买本本子呢?我难道不是快要死了的人了吗?我难道还可能再写完一本本子吗?可在当时,我确实是买了,在惯性的支配下吧。就像医院里那样,虽然我确实很吃惊,但那么多年不在旁人面前表现心理感受的生活习性承积下来,即使是面对死亡,我也做到不露声色,这就是生活的惯性吧。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和这本本子了,那么我就可以痛痛快快的向本子来剖析我自己了。而这恐怕是我最后的“天鹅之歌”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4#
发表于 2009-7-11 17:31 | 只看该作者
最好文学性再强一点啊,都是大白话。不过我关注这个小说,一定写下去呀。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7:37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我实质上已经写好了,只是需要把文章打到电脑上来,并作一些修改。但可能慢点
文学性么,我最不擅长的就是写些文绉绉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2446

帖子

7378

积分

荣誉居民

Number Six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9-7-11 23:24 | 只看该作者
大白话不是挺好的么

不过我感觉第一段好长,不知道是不是排版的问题,看上去好密,读的时候老是跳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7#
发表于 2009-7-12 01:03 | 只看该作者
老人得到“病情通知”那段的内心独白很不错。好些优秀作家也描写过“临死状态”,但毕竟大多只是出于想象,而这却是真实的。

希望1789尽量用日记的“原文”,你在用穿插叙述描写的方式,应该效果不错。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06:1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还有好几段更长的呢
我觉得这个描写应该也不够真实,至少我亲眼所见的不是这样的。
后面多数是老人自己的穿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06:51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面对死的逼近,到底是什么感受呢?在那最初的吃惊之后,我现在已经平静下来了,所以我可以理智、冷静的分析自己。那么为什么我没有害怕呢?为什么恐惧没有取代吃惊使我变得慌张呢?为什么自从20年前看了伊凡伊里奇之死后无时不缠绕着我的甚至可以说自4岁那年起就时常纠缠着我的死的恐惧现在竟然就消失了呢?有什么力量平衡了我的恐惧吗?显然是有的,只有另一种情绪与之牵制才能使我冷静下来。那么这是什么情绪呢?好奇。对,我发现了,此时此刻,我发现我对死亡有着出奇强大的好奇心,甚至是渴望。这种好奇与期盼只怕不亚于我孙子对荣誉与理解的渴求(我呆住了,他竟然轻易的看透了我的渴望,虽然还不是全部)。而且,我现在意识到,其实一直以来,伴随着恐惧的就是好奇,对那永恒的未知的好奇。以前一直未意识到是因为恐惧太明显,将好奇压住了,而且承认对死亡的渴求太不光彩,自然不肯去意识到。而现在,当死亡确确实实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的冷静使我成功意识到了这种渴望。当时,在我妻子死的时候我也面对过死亡,但那次哀伤使恐惧占了上风,我无法清醒的认识自己,所以我没有自杀。本来,她死我也应该随之而去的。但我却害怕死亡,苟且偷生。而现在,我不必再苟且了。既然癌症将随时夺去我的生命,那也就不必逃避它了。我现在可以正视死亡,正视内心,但也不必急着去自杀。死亡反正已迫在眉睫,就随它来吧,我且接着我的生活,我的思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545

帖子

4696

积分

牧场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2 07:38 | 只看该作者
那么这种双重思想是人所共有的呢?还是只是我个人的感情?是人人都在掩盖好奇,还是人人都深埋于恐惧之中?我想是前者吧。死亡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荒异,那么令人不知所措,哪个人不是在心底里对它抱着好奇呢?但就像年轻女孩害怕性一样,她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用害怕来掩饰自己的好奇。但好奇与害怕是并存而非只是掩饰。人们即因为死亡的虚无而畏惧死亡,又因为本能的好奇心而渴望死亡。或许对人类来说,死亡渴望是种比性欲压抑的更强的本性。人是两面的,人即会害怕黑夜,也会期待黑夜的降临,人即会躲避魔鬼,往往也会迫不及待的向魔鬼投降。两种感情总是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便不断的面对着这些黑暗的东西。不过,人也是有可能不需要长久面对死亡的。当人的生活有意义的时候,比如当我妻子还活着的时候,人会为了意义而奋斗,从而忘记死亡,忘记去害怕,忘记去好奇。如果人失去了意义,便得直面死亡,做出选择,要么是恐惧因而苟且偷生,像当年的我那般,又或者因好奇而自杀,投入死亡的怀抱。也许人活着需要一个意义就是怕没有意义得要直接遇到死亡,但死亡总会找上门来,然后人们便会发现,意义只不过是人带在脸上的面具,一碰到刺向它的剑,便轻易的碎了。于是,剑锋便也直指人的鼻子,人迫于威胁,就必须在恐惧与好奇之间作选择。这些其实就是不断的选择,因为意义也有面包、上帝、爱情等多种选择项。而好奇死亡后的选择也有两种,一种自然是自杀,一种是战胜恐惧,因为早晚要死,又对死亡心怀期待,便不在乎生死,超越生死了。这样的人是可怕的,他们甚至会向死神叫道:你有什么可怕的,我还巴不得你来呢,要来就来呀。我还不是这样的人,因为我的死很快就要到来,不像这些勇士们那样遥遥无期,长久等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9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