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雪莱及其作品在20世纪初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0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5 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莱及其作品在20世纪初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熊文莉  著


摘要:二十世纪初叶,英国现代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由于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集体“期待视野”,雪莱及其作品在中国受到注目和广泛欢迎。本文主要考察了雪莱在二十世纪初叶其译介在当时中国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并力图从接受美学角度,追究这位英国诗人在当时中国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及成因。

关键词:期待 视野 形象 译介 影响 接受美学

       在世界文坛上,雪莱的声名远不及雨果、歌德、惠特曼等大文豪;若以他在本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也赶不上他之前的莎士比亚和与他同时代的拜伦,甚至华兹华斯。但是,雪莱的名字以及他的作品在20世纪初中国人心目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却绝不亚于甚至是超过了上面所提到的这些声名赫赫的作家们。雪莱的诗歌作品,他的个性魅力、思想主张以至感情生活都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以及他的作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熟知并且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都曾向中国的读者翻译介绍过这位19世纪英国的杰出诗人及其作品,并且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侧面受到了他的影响〔1〕。国内以往对雪莱及其作品的研究评论一直很多,但大多侧重于对他的创作思想、创作特征进行研究评论,或是从翻译学角度对其具体作品进行翻译技巧分析,或是在提到国内某位作家与外国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时会提到他与雪莱的关系。而对于这位英国诗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造成的影响的总体状况尚未做过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选择读者接受的角度,具体考察雪莱在20世纪初叶对中国读者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及中国读者对雪莱的接受过程。在清理和分析其间影响关系的同时,也力图对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根源加以追究。


              一、20世纪初中国翻译文学的思想潮流

       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处在一个特殊的变动时期。许多西方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思想学说都从这一时期开始被大量引入中国,并逐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翻译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正如乐黛云教授在论述《尼采与现代文学关系》一文前言中所指出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变动的原因,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其规模之大而纷乱,影响之深而复杂,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少见的。
四”运动以后,由于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文学团体和纯文艺的期刊,文学翻译变得有系统、有组织了。而且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的目的性变得明确了,编者和译者多怀着一种介绍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文化以对抗当时中国封建文化的目的,怀着一种引进外来文学以建设中国新文学的目的〔3〕。

              二、中国读者心目中的雪莱形象

       这时期对雪莱作品的翻译形成了一个高潮,介绍和研究雪莱的文章也不断涌现。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把雪莱塑造成“恶魔”诗人;《创造季刊》雪莱专号上除登载郭沫若的几首雪莱的译诗外,还有介绍雪莱的文章;当时很多期刊杂志,如新时代》、《青年界》、《文艺杂志》、《文学》、清华文艺》、《小说月报》等介绍雪莱的文章也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前后达十八篇之多。包括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这些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的作家都曾撰文评论过雪莱其人其诗,并都从不同的侧面接受过雪莱的影响。雪莱的形象显然更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期待,更贴近20世纪初叶的中国人心目中所要寻找的理想斗士形象。因而,也就能更普遍地激起一般读者的崇敬。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当时人门的评论中感受到雪莱的名字在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引发的激情。

       从1900年到1940年,雪莱的诗歌虽不断通过期刊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被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但这些诗歌大多是他的抒情小诗,真正能代表他政治思想主张的作品却很少为一般读者所知。同时介绍和评论雪莱生平事迹、个性思想、感情生活的文章在数量上却不亚于对他作品的翻译介绍。因此,比之雪莱的作品,当时的中国读者普遍更看重的是雪莱的名字所代表的精神上的象征,即反抗性和革命性。以鲁迅为首的文人们把雪莱塑造成一个革命叛逆的精神界斗士形象。这个中国读者心目中的雪莱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中国读者的丰富与创造,而这个由中国读者塑造出来的雪莱形象是否已经偏离了十九世纪英国那个真实的雪莱已经不再重要了。


              三、中国读者对雪莱的接受过程分析

       接受美学的重要奠基人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Jauss)认为,文学史就是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即接受主体的历史。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理解,构成作品的存在。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头脑中并非空白一片,而是存在着由一定的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即“期待视野〔”。这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为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雪莱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很自然的。是什么原因使他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人心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根据接受美学中关于“期待视野”的概念,雪莱之所以在当时受到欢迎,无疑是因为他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符合了当时的审美时尚。天才诗人雪莱短促的一生经历曲折而颇富传奇,个性因与当时的英国社会格格不入而显得乖张叛逆,思想创作主张离经叛道而为社会所不容。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华兹华斯、拜伦等生前即已在诗坛享有盛誉,而雪莱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勃兰兑斯在《雪莱评传》中写道:“如果在1820年有人问:‘雪莱是谁?’任何一个体面的、有教养的英国人,如果能够有所回答,就一定会这样回答:据说他是个思想荒诞、品质恶劣的诗人。……至于他写的诗,完全不知所云之处比比皆是。”雪莱在世时,终其一生,除去《麦布女王》和《倩契》,任何一部著作的销售额也没有超过一百本。即使到现在,他的诗歌中也主要是那些优美动人、空灵飘逸的一类抒情诗更受一般读者的欢迎。而另一类表现他的思想主张、政治理想的抒情诗, 在他生活的时代因为偏离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而不能被一般人接受。而后来也没有唤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但相隔一百年后,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 当时深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深感思想启蒙的重要, 迫切呼唤着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雪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个性思想正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的需求, 因此在有意或无意之中, 雪莱被中国读者塑造成了他们以及无数中国大众心中的革命偶像形象。

              四、结语

       接受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姚斯形象地指出: “ 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 形而上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也就是说,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并非只是作者赋予作品的, 其中也包含着读者的丰富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读者的接受意识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不仅是文学作品, 对于一个作家的认识也如此。生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之所以能在一个世纪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受到如此热烈而隆重的欢迎, 正是由于经过中国读者的丰富与创造, 雪莱已成为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一位充满革命叛逆的精神界斗士形象。雪莱的名字和形象, 成为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积极追求进步与革命的青年心中追寻的一盏指路明灯, 鼓舞和激励着他们勇于冲破和反抗黑暗的现实社会, 为
美好的未来而战斗。

参考文献:

[ 1] 此处参见拙作《雪莱对鲁迅、郭沫若与徐志摩的影响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 2] 乐黛云: 《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第88页。
[ 3] 谢天振: 《译介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 4] 汉斯·罗伯特·姚斯等著: 《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周宁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28- 29页。
[ 5] 江枫主编: 《 雪莱全集》, 第七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第541页。
[ 6] 汉斯·罗伯特·姚斯等著: 《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周宁等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26页。


责任编辑: 朱晨晓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6 14:1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