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著名的有两部,一是李斯特的交响曲《但丁》;二是柴可夫斯基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下面转贴:
1.交响曲《但丁》
李斯特是位跨時代的音樂人物,他讓管弦樂曲徹底從交響曲的形式桎梏中解放出來,從他以降到華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史特勞斯,歐陸的管弦配器法發展到了極致,寫下最璀璨的一頁。當時李斯特吸引了許多跟隨者,儼然形成所謂的「威瑪樂派」與保守的「萊比錫樂派」形成對比。雖然,也有人認為李斯特的對位手法、主題發展技巧遠不如華格納,音樂的進行只不過是和聲的填充,但事實上李斯特的音樂創意是無可比擬的。
在他管弦樂作品中,最重要的首推「但丁」、「浮士德」兩首交響曲、十二首交響詩、兩首鋼琴協奏曲。如果遇到好的錄音,能將李斯特的配器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音響上重播將是十分過癮的!卡拉揚的DG版以及海汀克Philips Duo系列有兩套全集,都是不錯的選擇。在此順便將李斯特十三首交響詩(最後一首並非威瑪時期所寫)列出,第一號「山上聽聞」(Ce qu'on entend sur la montagne)、第二號「塔索的悲哀與勝利」(Tasso, lamento e trionfo)、第三號「前奏曲」(Les Prelude)、第四號「奧菲斯」(Orpheus)、第五號「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第六號「馬采巴」(Mazeppa)、第七號「節日之歌」(Festklange)、第八號「英雄的嘆息」(Heroide funebre)、第九號「匈牙利」(Hungaria)、第十號「哈姆雷特」(Hamlet)、十一號「匈奴之戰」(Hunnenschlacht)、十二號「理想」(Die Ideale)、十三號「Von der Wiege bis zum Grabe」。
這首「但丁」交響曲是過去並未推薦過版本,由於但丁「神曲」一直是李斯特喜愛的讀物,因此寫成這首交響曲也頗不令人意外。作曲家原本打算以地獄、煉獄、天堂三樂章來表現,但因華格納反對因此以第二樂章結尾加上女聲合唱的「聖母讚美歌」取代第三樂章。本片由辛諾波里指揮德勒斯登愛樂,1998年4月慶賀德勒斯登國立管弦450週年的現場錄音,同時也是CD Hi雜誌的當月最佳推薦!對本單元來說,是辛諾波里第四彈被推薦,扣除他那較早錄音的馬勒第七外,其他三次推薦都是4D的錄音,而且兩位錄音師Wolf-Dieter Karwatky(灌錄有幕特的卡門幻想曲)、Jurgen Bulgrin(灌錄有普雷特涅夫史特拉汶斯基火鳥)都相同,看來以後他倆的錄音發燒友可要多加注意。
第一軌一開始便不囉唆展開驚人的力度與動態,不愧是李斯特直接給予音樂最強的爆發力,伸縮號、土巴號極富彈性的低頻撕裂摩擦聲相當過癮。樂團的馬力十足,定音鼓的槌擊也精神抖擻。相信就算您並非用頂級音響,也能感覺到錄音的威力,當然聆聽室有一定水準表現能得到的效果就更驚人了!原來第一樂章是充滿描寫性的「地獄(Infeno)」,入此門者放棄一切希望,因此音樂表現出一股絕望的美感。辛諾波里一樣擅長處理具官能美或是深邃的樂段,加上他已經有過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的錄音經驗,因此技法更為純熟動人。中段以接進行板的低迴表現保羅(Paolo)與雷米尼的法藍西斯卡(Francesca with Rimini)的不幸,您可以聽到小提琴、豎笛、低音豎笛的重奏,聲音細膩與一開頭的凶猛形成極大的動態對比,這是木管輪流上陣考驗音響器材陰柔表現的樂段。調校得宜的音響可以明顯感受到德勒斯登音樂廳堂音相當溫暖,弦樂群整群的拉奏質感以及紋理都相當清楚。隨著弦樂的緊緻,開始堆砌出驚天動地的尾奏。可怕!可怕!是我僅能形容的字眼,沒有親自體會過無法瞭解李斯特的「暴力」與辛諾波里的「恐怖」。
第二樂章「煉獄(Purgatorio)」以行板開始,有著很濃厚的華格納的配器味道(實在說不清誰抄誰、誰影響誰),高把位弦樂、大提琴的質感都極為優美,象徵欲上天堂的靈魂正在接受試煉。李斯特展現他細膩的一面,加上弱音器的中提琴,搭配長笛的豎琴聲都是相當獨特的音色搭配。第二樂章後段(第三軌)女聲合唱「聖母讚美歌」雖然旋律不算頂優美,人聲錄音效果也比不上管弦樂,但所營造出來的誠淨氣氛倒是沒幾個樂團能做得好。最後一段的低音提琴聲音,考驗器材軟中帶硬、硬中有軟的能耐。
第二首作品就冷門多了,布梭尼的「薩拉邦德與莊嚴進行曲」。至於,為什麼要將這首作品與李斯特的「但丁交響曲」放在同一場音樂會演出呢?這要花一點時間解釋,原來這位1866年出生的作曲家對「浮士德」這個主題也相當感興趣,但他並非根據哥德的著作,而是直接以十六世紀的木偶戲主題,想寫成一齣歌劇。早在他1914年完成劇本前,他就已經寫了兩首練習「小奏鳴曲」、「夜曲交響曲」,由此可見他對這齣歌劇的看中與謹慎。怎知,一直到1924年過世為止布梭尼都沒有完成歌劇「浮士德博士」,不過他倒是在樂譜的前言說明,在寫歌劇的同時他實驗性的寫了「薩拉邦德」、「莊嚴進行曲」當作該齣歌劇濃的縮模,或是樂念的微言大義。在「浮士德博士」第一景可以聽到這兩闕作品被融合在內,不過布梭尼也單獨出版這兩曲的管弦樂版樂譜。有鑑於李斯特寫過「浮士德」交響曲,因此辛諾波里在演奏李斯特「但丁」交響曲時,刻意推廣現代作品。不過,此兩曲音樂語言略感晦澀,明顯不如「但丁」交響曲般易於理解,讀者必須先有認知,以免說劉某人推薦怪曲子。
2.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作品32号
取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讲述了但丁在地狱里见到了正在受惩罚的弗兰切斯卡。因为她被贵族里米尼家中又老又丑的大臣詹乔托看中,大臣委托自己年轻英俊的兄弟保罗代为向她求爱。弗兰切斯卡对保罗一见钟情,婚后才发现丈夫是另一个人,但她和保罗无法克制彼此的爱恋,在花园里幽会时被大臣发现,他毫不犹疑地拔刀刺向弟弟,被弗兰切斯卡以身相护而死。
柴可夫斯基在这里以敏捷的快板描写了地狱阴森可怖的景象,阵阵狂风,把罪人刮来刮去,表现幽灵的苦恼、鬼魂的哭泣,使人想起地狱门楣上的铭言:“来这里的人断绝一切希望”。音乐逐渐静寂后,单簧管表现了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弗兰切斯卡和保罗灵魂的倾诉、缠绵的爱情、悲剧的发生和临终的呻吟;最后狂风呼啸着,又把这一对恋人的灵魂吹打得各奔东西,他们又追求着下一次的相聚,直到永恒。
唱片:辛诺波里指挥的《但丁交响曲》
穆拉文斯基指挥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06-1-17 18:2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