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洛林文化复兴时,开始重视教育,对王室儿童学校采用了当时教会学校中最盛行的问答法。这种问答法并非随意进行,而是由教师根据教育目的编出内容的教材,令学生诵读。下面摘引一些问答教材的片断。
问:作品是什么?
答:是历史的保护者。
问:语言是什么?
答:是灵魂的表露者。
问:发生语言的是什么?
答:是舌头。
问:舌头是什么?
答:空气的鞭子。
问:空气是什么?
答:是生命的保护者。
问:生命是什么?
答:是善的愉乐,恶的忧愁,死亡的预期。
问:死亡是什么?
答:是一种不可获免的事实,难以捉摸的途径,是生命的哀痛,事业的完成。
问:人是什么?
答:是死亡的奴隶,暂时的过客。
问:人像什么?
答:像一棵果树。
问:人被如何安置?
答:像烛火被安置在风前。
问:人在何处?
答:在六墙之间。
答:什么是六墙?
答:上、下、左、右、前、后。
问:人要遭遇几种经历?
答:六种。
问:哪六种?
答:饥、饱、醒、眠、息、作。
问:什么是眠?
答:是死的形象。
问:什么是人的自由?
答:浑浑噩噩。
问:什么是日?
答:是宇宙的光辉,苍穹的美丽,白天的荣彩,时间的支配。
问:什么是月?
答:是夜的眼目,露的施主,风雨的先知。
问:什么是星?
答:是天顶的图画,水手的导师,夜空的装饰。
问:什么是雨?
答:是大地的水源,果实的母亲。
问:什么是露?
答:是白昼的暗夜,两眼的劳役。
问:什么是霜?
答:植物的迫害者,百叶的摧残者,地的桎梏,水的源泉。
问:什么是雪?
答:干燥的水。
——摘自 刘明翰《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卷2,第五章《5至13世纪欧洲的精神文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