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普希金作品《上尉的女儿》与《普加乔夫暴动始末》的文学比较 (中文)

[复制链接]

8

精华

98

帖子

37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8 1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普希金作品《上尉的女儿》与《普加乔夫暴动始末》的文学比较 (中文)


  “这时候,普加乔夫面向大教堂,边画十字,边磕了几个头,随后匆忙地向人们告别;他向四面鞠躬,断断续续地说:请原谅,信奉东正教的人们;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你们,请宽恕我;请原谅,信奉东正教的人们! ”                                                                        
                                                                  ——  «普加乔夫暴动始末»

“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欣喜欲狂,但是,一种古怪的感情使我的欢乐蒙上了一层阴影。 ”

                                                                  ——  «上尉的女儿»  


                                    
                                        序论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众所周知,故从略)

2.比较文学的发展史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主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主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1887年德国学者Max Koch (科赫)川办了第一《比较文学杂志》(1886—1919);1886年英国学者Hatcheson Mcavlay Posnett (波斯特吕)出版了专著《比较文学》;1897年法国学者Joseph Texte (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俄国的“比较文学之父”А Н Веселовский (维谢罗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创办总体文学讲座……

в 1887 г . 德国学者科赫(Max Koch) 创立了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比较文学杂志 » .

В 1886 г. 英国人波斯奈特( Hatcheson Mcavlay Posnett)  出版了专业的学术著作« 比较文学» .

В 1897 г.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Joseph Texte) 在里昂大学开设了第一个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В 1879 г.  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А. Н. Веселовский) 在圣彼得堡大学开设了 “总体文学”课程。

3.比较文学在俄罗斯

比较文学在俄罗斯被称为: «比较文艺学» 或者 « 比较诗学»,它创建于19世纪末,但作为一种方法和意识从18世纪就开始存在了。而这种情形是由俄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而且这种历史性原因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在俄国的发展历程,也培养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俄国式特征。

В 1879 г.  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А. Н. Веселовский) 在圣彼得堡大学开设了 “总体文学”课程。

佩平(А .Пыпин) (1833—1904) «斯拉夫民族文学史 ».

阿法纳西耶夫(А.Афанасьев)( 1826—1871) «斯拉夫人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观» .

在苏联时期同样出现了出色的比较文学作品:
康纳德(Н.Конрад) (1891—1970 ) «东方与西方» .

阿列克谢耶夫(М.Алексеев)  «莎士比亚与俄罗斯文学» , «伏尔泰与18世纪俄罗斯文化 » .

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与西方» 等等.

        俄国打破了比较文学一定要跨国界的限制,而且这种突破不是学者的兴趣所为,而是基于俄国文化生成过程的复杂地理因素和文明结构!                             
                                    



                                         主题

1.普希金生平

(从略,同上)

2.普加乔夫在«上尉的女儿» 与«普加乔夫暴动始末»中各自的形象描写

        纵观此两本书对普加乔夫的形象表现,作者绝大部分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法加以描述,在《上尉》 中,因为类型是属于文学创作,故而作者可以大胆的采用语言对白来对普加乔夫进行直接的,也是强烈的描写;而在《普》中,由于类型是属于要求极为严谨的历史著作,故而作者采用了巧妙的,也是深刻的间接描写;在此,让我们来对普希金在这两部作品中对普加乔夫的描绘分别进行讨论

现在,来对它的形象作分别的比较


«上尉的女儿»

1)“搞什么鬼名堂!”普加乔夫怒吼一声,眼光咄咄逼人。
普加乔夫喝住了他:“你怎么胆敢跟我纠缠这等小事?”他吼起来,从书记长手里一把夺过那张纸,对准沙威里奇的脸摔过去。“老不死的蠢货!拿了点东西,有啥了不起?老家伙!你应该为咱家和弟兄们永远祷告上帝,因为你和你少爷没有跟那些叛徒一道被绞死……什么兔皮袄子!看老子给你兔皮袄子!你知道吗?老子就命令活剥你一张皮做袄子!”

在此处,作者运用了“吼”“老不死的”“蠢货”这几个看来是很失作为“皇帝”身份的词汇,但是,读者都很清楚的是,普并不是所谓的“皇帝”,那只是一个借以招幌的身份罢了,并且普的身边所聚敛,领导和指挥的都是除过江洋大盗,强盗土匪,至好也不过是奴隶农民罢了,他的言谈举止在大部分的时候必须要符合他所处于的这个阶层,符合这个阶层所需要的行为,所需要的语言,这样才能获得他所处的这个阶层的认可,而便于他的行动。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作者对用词的大胆中,看到行文效果的强烈!


2).“天晓得!我的路子很窄,自由很少。我的人都自作聪明。他们都是贼。我必须百倍提高警惕:只要打了一次败仗,他们就会献出我的脑袋赎回自己一条狗命。”
   
        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对第一人称连续的运用:моя\мне\мои\моею;从语音学的角度去读这段话,有些像是绕口令,然而这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因为从心理学上我们可以得知,当一个人在固定的自述或者讲述中频繁的运用第一人称的时候,恰恰正是对自己所诉说的内容没有自信或者自身也无法确定的一种心理弥补和心理强调!作者这样通过普加乔夫在独白里对第一人称的累赘运用,正是为了表现普本人对自己所正在进行的事业的结局,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怀疑,甚至是已经对此有了潜意识的否定的表达;并且,在这个短小而散发着流离漂泊的感觉的自述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似乎也在有意的暗示并呼应着普在暴动前的生活状况(这个生活状况在U。P有着详尽的记述 1*这里在最后备注关于他生平的记述 P44)同样,这也是为主人公的众所周知的结局又作了一次婉转而深刻的铺垫!

3). “你听着!”普加乔夫怀着粗犷的豪情,感慨万千地说,“我来说个故事给你听听,那是我小时候一个卡尔美克老太婆告诉我的。有一天,老鹰问乌鸦:‘你说说看,乌鸦!为什么你能活三百岁,而我总共只能活三十三岁呢?’——乌鸦回答说:‘亲爱的!因为你喝鲜血,而我却吃死尸。’老鹰想了想:‘让我也来吃吃死尸看。’好,老鹰和乌鸦飞走了。他们看见一匹死马,便飞下来落在死马身上。乌鸦张开嘴就吃,赞不绝口。老鹰啄了一口,再啄一口,拍拍翅膀,对乌鸦说:‘不行!乌鸦老兄!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喝足一次血,然后听凭上帝去安排吧!’这个卡尔美克故事怎么样?”“意味深长。”

   在这里,我们是否会回忆起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那个鹰和鸡的寓言故事!2*(这里备注克雷洛夫的寓言)异曲同工之妙,恰恰也是作者在表达普的人生观和他看待生活的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同时,作者已经在他处的描写中表现过普粗鲁的形象,而在这里,却通过语言故事的借喻,让读者对普的性格又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健全、饱满,符合人物角色   地位的普加乔夫的形象作了又一次的描绘。与此同时,借故事中老鹰的口,表达了普加乔夫对自己所做事业的价值的自我肯定。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通过普的口吻设立了一个问句:“这个卡尔梅克故事怎么样?    这个问句,是整部作品唯一一处作者透露和表达普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地位:在这个问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信息,即是在普的意识里,根本就不存在希望主人公为他效力的意图,其前文或者后文向主人公打探军情等情节的描述,不过是普着力保护主人公的意图的表达;而只有这里,才是两人唯一一次的深入地交流,虽然这个交流的寿命短。我们可以从这个交流里很明确的看到——在普的心理,完全的将主人公定义为一个也可能是他唯一的可以交流的朋友,他的这个问句,看似在问主人公老鹰,也即他的人生观价值如何,其实在根本的意义上,是向主人公——这个在他眼里的毛头小伙子——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肯定他所作所为的价值!也让主人公——也是作者希望读者所领会和明白的——贵族与奴隶除去物质上的    差别外,在作为人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上都是平等的!!从作者的角度上来看,这是在这部作品里,普希金表达自己的人权和人道主义观点的最强烈的一笔!


4 “要杀就杀,要放就放,我素来这样。带上你的美人儿去吧!随你去哪儿,上帝保佑你们相亲相爱。”
        普加乔夫看到人群中站着阿库琳娜•潘菲洛夫娜,伸出一个指头对她做出威吓的样子,意味深长地眨一眨眼睛。然后他坐进暖篷雪橇,吩咐车夫开到贝尔达村去。马走动了,他再次探出身子,对我大声说道:“别了,大人!或许咱们还能再见面。”

        此处很明显,作者表达了普性格的豪迈;后来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作品《雾都孤儿》里所描写的那个老贼——他所有的善——却仅仅是对于大卫-科波菲尔的;普的军队不杀穷人、农民,只对贵族和富人下手,而这里,普对后者 唯一的善是不是也都给了主人公?!(女主人公的父亲是上校,这种爱屋及乌的善,如果不是唯一的和个别的,那又该怎样解释呢?!)







«普加乔夫暴动始末»

1)。他立刻来到阵地前,冒着炮火把一个炮兵连布置在牧场外一座教堂门前的台阶附近,把另一个设在省长在城郊的宅院里。
        普加乔夫手握长矛站在护壕里,开头他是亲切地进攻人员的士气,末了就亲自挥矛刺杀起那些逃跑的人。

在这里,通过以上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普加乔夫的勇敢与果决!

2).  这座去年被普加乔夫占领并烧毁的要塞已经又由他修复。已经烧掉的木头防御工事现为雪筑工事所代替。普加乔夫的部署使戈利岑公爵大为惊奇:他没有料到普加乔夫竟具有这样的军事知识。                                                      
        果然,5月22日清晨,在进行至瓦尔拉莫沃附近的时候,他与普加乔夫的先头部队遭遇。米赫利松看见这支队伍阵容整齐,一开始还没想到这就是前一天刚被击溃的匪帮残部,而是把它当成了(他在报告中嘲讽地这样说)获得过勋章的杰卡隆格中将的团队

        在这里,作者巧妙的利用他人之口,赞赏了普加乔夫并非只是胆大妄为的匪徒,而是具备独有的和令人意想不到的军事能力。这也就既为为什么普加乔夫可是作为匪首而阐明了理由。


3). 尽管普加乔夫严厉禁止,巴什基尔人还是不断用马鞭抽打人,用长矛扎刺落在后面的妇女和儿童。

在这里,普所存有的人道主义又一次被作者间接的行为又为普做了一次辩护。


4).上了年纪的人们都还记得普加乔夫对过路的老爷们提出的问题回答的有多么的大胆。一路上,他一直很快活,心情平静。普加乔夫被关在铸币厂,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好奇的人们从早到晚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这个出名的暴乱分子。他被锁在墙上,就是在这种一点也无法施展其威力的情况下,他依然让人望而生畏。有人说,许多妇女都被他那如炬的目光和威严的声音吓得昏厥过去。

     很显然,普的传奇色彩即使在最后,在即将结束他的生命的最后,作者也不忘浓彩重墨的描上一笔!


    毫无疑问,普希金坚决地 反对普加乔夫起义(普希金不遗余力的在书中 注释部分,用洋洋10页的篇幅列出了被农民起义军杀害的贵族、军人、神甫、平民及其他身份人员的名单和被毁教堂的的数目)!这是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所与身俱来和  坚定不移的立场与态度!
        在普的 记述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对普加乔夫这个具体形象地确立和描述,在行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主人公怀有着尊重和肯定 !然而作者并不满足只是如此单纯的对这个人物进行简单的描绘,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的资料的翻阅,使作者在这个人物   的身上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一个出口:也即是说,普这个形象被酝酿成了普希金更高表达的一个载体!普希金需要另外一个方式,另外一个表达!所以,最后,将他的这些思维和感情都倾注于《上尉的女儿》里(我们可以从上尉的女儿较长的创作时间体会到其中作者复杂和难以把握的行文思路!  (1833.1——1836.11.19)。而作者对这个深刻的构思在普的全书最后,做了意味深长的陈述:     
      
叶卡捷琳娜希望彻底杜绝有关那个可怕时代的回忆,废除了其两岸曾是这场暴乱最早的见证的那条河流的古老名称。雅依克哥萨克改称为乌拉尔哥萨克,他们那个城镇也采用了这个名称。但是,那个令人惧怕的暴乱分子在他凶极一时的地区依然声明赫赫。人们对那个流血的时期记忆犹新,把它意义鲜明地称作普加乔夫时期。



        普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价值只有让历史去评判!但他作为普希金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作者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者,在文学的立场上,被赋予一个饱满的而突出的形象,而在这个形象上,就像作者几次反复描写主人公的外貌那样:闪烁着两个词汇:人生意义与人道主义!


                                  结论



“生存还是死亡“

     哈姆雷特的这个文句回荡在历史,也回荡在所有的文学作品的  主题     中!同样也回荡于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心中;无论是契科夫笔下那些装载套子里的,或者装在名贵 熊皮 大衣里的小人物,还是托尔斯泰笔下出身名门里的,或者战死沙场里的大人物;抑或是米兰-昆德拉笔下寻求爱与喜欢终极定义的肉体,还是普鲁斯特笔下界于现实与迷幻的灵魂……都或多或少的在追问着它的答案。
        普加乔夫也是人!普希金也同样赋予了这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与回答,这一点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从普讲述的寓言故事里看到;同样,这也是作者,即普希金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与回答!



人问关怀: 这是在普希金作品中所体现的另一个主题

       十二月党人革命的失败,深深地 触动     和打击    了普希金的内心,作为一个贵族,虽然会选择通过 暴力去 实现一个社会要求,但是,这种暴力行为的意义仅仅是手段本身,而并非是对整个社会阶层,整个社会结构的否定!基于自己作为贵族的立场,他无法寻找到,或者无法明白和理解十二月党人革命脱离人民而失败的真正原因,但即使普希金深深明白,又能如何?!推翻整个社会结构不就是在推翻自己,否定自己吗!!
        故此,普希金将这些积蓄的疑问,最终归结于人生的意义上,从而将这些疑问与答案统统赋予了普加乔夫!

      
“转眼间,就到了春季解冻的时候。江河开冻,死于塔集谢瓦附近的那些人的尸体顺流从要塞旁飘过。妻子和母亲们站在岸边,竭力从这些死尸中间去找认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在奥焦尔纳要塞,一位年老的哥萨克妇女每天都在雅伊克河岸边徘徊,用弯把手杖把一个个漂过的尸体钩拨到岸边,口里不住地念叨:“是不是你啊,我的孩子?是不是你啊,我的斯捷普什卡?这清凉的河水洗刷的是不是你那头乌黑的卷发啊?”当她看清是一个不认识的面孔后,就轻轻地把尸体推开去了。”

                                          —— 《普教乔夫暴动始末》


全文完   

(完全心血!敬请勿转载或作其它用途,尤其是请勿擅自使用本文(本文已经在俄罗斯学术刊物发表),后果自负!谢谢!)



                                                                                                              —————EscapeSweetie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
发表于 2006-5-8 22:36 | 只看该作者
粗略看了一下,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花了心血的。希望能多看到这样的文章。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3#
发表于 2006-5-12 18:48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到中文版了。这是一份提纲吗?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是匈牙利人梅茨尔(Hugo Von Merzl)的《比较文学学报》(原名《比较文学杂志》),创办于1877年。
我想比较文学的概念LZ还是定义一下比较好,否则没有立论的基础,毕竟这个概念在学科发展的各阶段意义不同,否则就无所谓几大学派的问题了;即便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对其概念的认知也处在不断发展中,几乎每一本比较文学概论性的书定义得都不同,所以我个人以为它的概念并不是众所周知。

[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6-5-12 18: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9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