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由心灵的悲歌《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主题及安娜悲剧分析

[复制链接]

1

精华

18

帖子

64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11 2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自由心灵辨

  《安娜•卡列宁娜》首先讨论的是个人生存问题,即个人如何面对他所处的世界。托尔斯泰将他的人物分为两类,这两类人物在面对世界时的不同人生态度既造成他们性格的巨大分野,也给他们以不同的命运。

作者在谢尔盖•伊凡诺维奇与列文两兄弟的巨大分歧和争论之中点出了这两种性格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人民的态度和人民的概念上,列文意识到,“哥哥这种他觉得自己毫不具备的公益活动能力或许不是一种长处,倒反而是一种缺点——不是说缺少善良、诚实、高尚的意愿和趣味,而是缺少生活的力量,缺少所谓的心灵,缺少一种志向,这种志向可以让人从摆在面前的所有数不清的生活道路中选中一条,并且只企求这一条。 他了解哥哥愈多,便愈是发现,谢尔盖伊凡诺维奇以及其他许多公益活动家并非从心灵上全神贯注地热爱公益事业,而是从理智上判断出,致力于这种事业是很好的行为,他们只因为这个才从事这种事业。”(210)这里指出他们的一条区别,是否真正在生活,是否从心灵上爱好自己的事业,他们的生活道路是否是坚定不移。

“斯维雅日斯基是那种经常让列文感到惊讶的人物之一,这种人发起议论来,虽然从不独到,却也非常精辟;但议论归议论,而生活归生活,他们所过的生活自有其坚定不移的方向,与他们的议论全然无关,并且几乎总是与其议论背道而驰的。”(284)列文把他和他的生活看成一个莫大的谜,他很想探寻一下,斯维雅日斯基之所以能生活得如此爽朗、明确、快乐的秘密何在,经过多次试探与交往他终于明白,原来斯维雅日斯基是一个看出他们的生活他们所处时代和他们的国家的诸多问题,诸多矛盾,却又时时回避,不去寻求解答,而只是沿着老路生活的犬儒式人物,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矛盾,也拒绝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内心,拒绝列文的内心交流。

最主要的差别仍体现在列文与哥哥的争论之中,他感到“他们满身都是刀枪不入的盔甲,而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701)谢尔盖•伊凡诺维奇在社交场合往往是在洋洋洒洒的争论之后,还没弄明白彼此的本意,而只是在一系列概念中按逻辑进行严密地推理,他虽有广博的知识,却只是在理智上接受一些价值和观点,他们的思想只是用同一些颠来倒去的词汇构成的建筑,跟他的内心需求和人民的真正需要毫不合拍,他并没有真正踏入生活。正如卡列宁一样,“阿列克赛亚力克山德洛维奇的一生都是在官场上度过的,干了一辈子公务,从来都是在跟生活的影子打交道。每一次,当他和生活本省正面相遇时,他便转身躲开。”(125)奥勃隆斯基作为书中人物关系的枢纽,同时他也奠定了主流社会的基调,“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并不去选择什么派别或观点,而是这些派别和观点自己找跑来找上他,恰像他并不选择帽子和上衣的样式,而是采用人们通常都穿戴的那些。”(8)并且,他选择自由派是因为它符合他的欲望目的。而列文从自身经验、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观察哲学、思想和社会现状,通过真切、彻底而又痛苦的思索,他所获得的价值都是如此得到的,他的思想都具有活生生的生活基础。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列文和其他人的主要差别是:一、以自己的心灵引导去选择生活道路,而不是盲从社会或顺从欲望;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视并解决内心的价值斗争,而不是逃避内心矛盾;三、审视现存的价值系统,独力使用自己的理智来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而不是被某一种价值所控制。总之,是在面对世界时,保持心灵的自由。

安娜无疑是拥有一颗自由心灵的,这一个杰出的灵魂加之于极美的外表,由此获得作者一再描述的超凡脱俗、震撼心灵的美。她的美吸引了伏伦斯基,而伏伦斯基也是男性美的标本,在外表上二人是如此的般配,但二人本质上的区别给他们的爱情带来悲剧性的因素。《安娜•卡列宁娜》第二部第十一节是全书的转折点,伏伦斯基的“这个欲望已经满足了”(130),作者把事件一笔带过,用“尸体”这个意象为象征对安娜的心理状态作了超乎想象的刻画,表现出她极其卓越、精细复杂而又过分脆弱的心理结构。偷情结束了,伏伦斯基肉体满足,充满感恩之情,而在安娜,这个事件引发的巨大意义空间逐渐展开,各种价值在一个自由的心灵相互激荡,而最大的两股力量莫过于社会的牵绊和个人的自由,而前者有她的儿子作为一个鲜明的代表,脱离熟悉的环境和价值必须会有切肤之痛。这是杀死部分自我的过程,这个痛苦,安娜感受出来了,引起她的混合恐惧、恶心、屈辱、绝望的紧张感,但是她无法表达也不能清晰地思考明白,这两性世界依附关系的脱离到20世纪经过几次大的社会潮流依然没能完全解决,而社会对杰出的个体的束缚永远也得不到解决,在这里,托尔斯泰提出了甚至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全书进行演绎和探讨。所有这些都是伏伦斯基无法理解的,他的漂亮、正派、果敢、钟情都无关心灵,他无法与安娜的心灵契合。同时,安娜又无法摆脱她对男性世界心理上的依附,也不能把伏伦斯基完全控制住,他们的爱完全是一种物化的爱,彼此互相争斗、互相伤害,这种爱无法安抚她的内心。所有这些,是为安娜的个人悲剧。

二、家庭主题

托尔斯泰最初为《安娜•卡列宁娜》设定的主题是家庭主题,书中有大量有关家庭的描写和探讨,本书也确实发掘了家庭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家是社会组织的基础,也是个人心灵的寄托。因此,不管是在个人心理结构还是在社会结构中家庭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书中最明朗的爱情——吉蒂和列文的爱情是一种家庭之爱,这里没有安娜的爱情的那种相互伤害,“自由,要自由干吗?幸福唯在于爱,在于想她之所想,求她之所求,就是说,什么自由也不要——这就是幸福。”(387)二人互相宽容、彼此付出,都在家庭中体会到心灵的慰籍,因此家庭是他们爱情的唯一指向。列文在朵丽、李维基以及老公爵身上看到了亲子之爱,这是他找到的最符合心灵需求的人性美。而他拜访的两个富裕农民家庭的天伦之乐的景象是他社会理想的最终图景。“家”构成了他人生和社会目标的主体。托尔斯泰着力描写的列文与吉蒂的教堂婚礼一幕具有重大意义,它表现出婚姻的神圣意义,以及婚礼在人们心中引起的美好感情,描绘出婚礼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它表明人们进入了一个陌生而美好的家庭世界,而婚后吉蒂对家务的热忱和暴风雨中以身护雏的牺牲精神,给列文打开了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女性世界。

   卡列宁是作者逐渐揭示出心灵世界的一个人物,他内心中唯一的情结就是家庭,卡列宁幼时孤独怯懦,后来却因为学业及仕途上的成就一直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因此也就掩盖内心之中对“家庭温暖”的需求,但作者指出了他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他害怕看见女人和小孩子的眼泪,这种时刻他总是非常烦躁、大发脾气,因为他从未从内心体会过家庭的温暖,从未面对真实的生活。然而妻子的背叛使他无法再回避生活,特别是在安娜产后的大病之中,他感受到了安娜对他的依恋,这是对家庭的依恋。由此他发现了真正能在内心给他支撑的情感,那就是对安娜的爱,对安娜私生女和儿子的依恋之情。他考察过离婚的程序,这涉及宗教教规的裁决,以及法律对女方的侮辱性处理,因此离婚就“意味着剥夺自己一生中最后的联系,——对这两个孩子的依恋,而他是爱这两个孩子的;对她来说,使剥夺了她弃恶从善的最后立足点,使她陷入深渊而不可自拔。”(375)他深刻意识到“家”对自己和安娜的巨大意义,家庭一旦破裂,家庭的情感随之破坏,这在他们的内心必将造成难以修复的裂痕。由于内心的觉醒,他彻底原谅了安娜,给了她身体上的自由,却在她的心理上造成致命的打击。

笔者认为,安娜的悲剧结局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家庭价值与个人价值在内心引起的冲突无法解决,在家庭价值的维度上,她无法回避她的错误,对丈夫和儿子她是有罪的,这是她那哈姆雷特式的忧郁的一大原因。

首先是儿子。“有这孩子在场时,伏伦斯基和安娜心中便会产生一种感觉,好像自己是一个在大海航行的人,从罗盘上看到自己快速行进的方向已经远离了航线,但是停止前进又力所难及,每一分钟都使自己离开正确的方向更远一些,而承认自己走错了路——那就等于是承认自己的毁灭。”(162)离婚将给儿子造成怎样的影响是她不得不考虑的,因此她不敢离开家庭跟伏伦斯基结合。

而她的丈夫,因为她对他生理上的无法排遣的厌恶,也由于他害怕面对真实的自我,两人隔膜已久,安娜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无法获得满足。她本来把丈夫看作一架毫无感情的冰冷的机器,在她心中毫无地位,是一个不仅不能妨碍她去寻找个人的幸福,甚至作为她追求爱情的动力的角色,他的地位也渐渐发生了逆转。个人幸福得到了,她获得了爱情及一个美好的身体,却不能不感到羞愧。她看到了丈夫情感上的痛苦和荣誉上的损害,他向她表明了自己的痛苦,“在一刹那她第一次为他而心有所动,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并且在心里可怜他。”(318)因此安娜产后面对死亡时恳求卡列宁的宽恕。她说:“没有人了解他,只有我,因此我心里难受。”(359)(卡列宁)“每次望着她,他便看见她那双眼睛,那双眼睛那么动情地、那么热烈而温柔地注视着他,这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的。”(359)卡列宁宽恕了安娜和伏伦斯基,体会到一种快乐情感充满他的灵魂,卡列宁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他的宽恕让她无比羞愧,这反而给安娜带来精神上的重负,无法摆脱自己的罪恶感。

由此,跟伏伦斯基的爱情虽然给她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却又无法回避她给家人带来的巨大灾难。安娜在以后的生活中,虽然可以以自己的美貌,以优雅从容的态度待人接物,表现得无比幸福,却无法面对自我,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读书、写作、帮助英国家庭都无法让她解脱,性格越来越乖戾,意识到只有一死才能解脱,“阿历克赛•亚历克山德洛维奇的羞耻与侮辱,谢辽沙的羞耻与侮辱,我的可怕的羞耻——所有这些都可以一死了之。”(644)至此,托尔斯泰提出的家庭问题不仅仅是当时俄国社会上的一桩普通的婚外恋事件,他对人类漫长历史中“家庭”这一个人存在方式作了彻底的探讨。

三、社会主题

安娜的家庭事件影响不仅限于家庭,同时也跟社会发生冲突。由此,托尔斯泰涉及了另一个主题——社会主题。

安娜跟丈夫挑明实情后去了培特茜家,这是她在社交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她感到,早上她觉得一钱不值的她在上流社会里所拥有的地位,对她是宝贵的,她没有能力抛弃它,而去换取一个抛夫舍子、与情夫姘居的女人那种人所不齿的地位。”(256)这是她习以为常的处所,在这里她感到心情轻松,“说谎本来是违背安娜天性的,但是在社交场合她的谎话说得不仅朴素而自然,而且甚至还让她觉得是一种享受。”(258)“这种玩弄词句,这种言不由衷、把真话藏在心里的做法,像对所有女人一样,对安娜有很大魅力。”(258)这是她“如鱼得水般习惯的社交环境”(263)。

由此可见,社交场合是她最为习惯的环境,在这里她有耀眼的地位,即使它虚伪、口是心非的缺点也为她所喜爱,她或多或少已被她所处的环境塑造,离不开这个环境了。在这种表面上优雅从容、相亲相爱的小团体提供了她个人荣誉感上的满足,也是她生活的主要方式,给她提供一种日常行为、情感和心理上的惯例,排除个人面对社会时的孤独感。同时,社会交往无疑还会为维持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实际的权力和金钱利益。伏伦斯基不忍离弃、终生向往的就是这种在社会上引人注目的地位,而反过来,这种社会价值牢牢地进入他的心理结构之中,控制了他的整个自我,是他唯一的价值,这是他跟安娜的根本分歧所在,这无疑是安娜悲剧的一大原因。

社会既是一种能控制人心的力量,它的缺陷就会给他的成员带来灾难。首先,安娜离开这个上流社会的圈子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孤独感,正如康德所说,脱离由别人引导的不成熟状态、自己运用理智去生活往往被看作是非常艰辛而又危险的,安娜正体会到这种痛苦。其次,当时彼得堡上流社会及整个俄国社会具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个社会虚伪而不道德,为婚外情提供了一个便利而又微妙的社会空间,在这里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为自己增添光彩、说明自己价值的风流韵事,人们都习以为常并普遍沉迷。但是这个虚伪的社会却固守它的虚伪和罪恶,即家庭虽然失去它的神圣意义但依然披着它的神圣外衣,这层外衣不容撕破,妻子必须蒙骗他的丈夫,而妻子说明真相和丈夫原谅妻子就成为罪恶,不为社会性格所容许。社会给他们贴上了耻辱的标签,卡列宁成为可笑、猥琐的丈夫,而安娜成了“道德败坏”的女人了,任何人都可以排斥她,可以随意侮辱她了。卡列宁在原谅安娜后处处感觉到这个虚伪的社会给他的压力,他发现“除了引导他心灵的美好精神力量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粗暴的、同样强大或更加具有支配性的力量在引导着他的日常生活。”(365)“那股神秘的粗暴势力如此强大,这股势力与他的精神状态相违背,支配着他的生活,要求他服从它的意志,改变他对妻子的态度。”(369)“他事先就知道大家都会反对他不会容许他做他现在他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好事,而要迫使他去做那些他们认为是应该做的坏事。”(370)他感到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人人都嘲笑他,他意识到自己完全是孤立无告的,他由此可怜巴巴,在官场上也彻底失去地位。而安娜更是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人人都会侮辱她,可悲的是他们除了所处的这个罪恶的社会圈子之外,并没有任何可以寄托心灵的所在,往日给他们以支撑的社会现在给他们以致命的打击,注定了安娜的悲剧结局。安娜在死前的大彻大悟中,不仅明白了伏伦斯基在她身上寻找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虚荣心的满足,而她所处的这个社会“大家全都互相憎恨”(657)“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662)

然而这个社会并非无法生存,托尔斯泰的自传主人公列文——这个拥有自由心灵的人物,抛去懒惰和怯懦,在踏踏实实的拥抱生活,凭心灵去看待一切事物,通过痛不欲生的思索,找到一条至少在当时来说唯一正确的道路,他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人人向往的上流社会,摆脱了低俗的欲求,而以亲情这个家庭情感为依托和标准,建立了温馨的家庭,找到了真心喜欢的朋友,并和农民建立的亲密的联系,总之,他建立了一个以家庭情感延伸所得到的社会关系,由此他虽然在上流社会显得愚蠢、笨拙、粗鲁、可笑,却和吉蒂、瓦莲卡一样,获得了一种健康的世界观。

结论: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安娜的悲剧和列文的出路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观,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面对世界时,应该保持心灵的自由。人必须正视自己的内心,完全获得这种主体性。获得幸福的生活是困难的,而回避生活的艰辛,随波逐流是十分可悲的。不假思索地进入一个社会,接受它的便利的同时也接受它的全部罪恶是十分可怕的,这样要么可悲地活着,要么会在与它突如其来的冲突中受尽折磨。他以安娜的婚外情这个事件探讨了生活中的个人主题、家庭主题和社会主题。本文通过对安娜性格的分析和心理结构的探讨,分析了她个人毁灭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她的心理结构之中有她完全忽视却又极其重要的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价值进入她的内心,无法割舍,而她的行为又导致她必须舍弃,这在她的内心造成撕裂般的痛苦,虽展现了她自由的心灵,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揭示出安娜的悲剧不仅是一出个人悲剧,同时也是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




参考书目:①康德《启蒙是什么?》  
          ②《安娜•卡列宁娜》         译林出版社1996第一版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6-10-7 11:32 | 只看该作者
托尔斯泰在《哥萨克》中借少尉之口说,人的幸福只在于自我牺牲。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同样反复强调自我牺牲的重要性,并对利己主义者尽量做到毫不留情。安娜就是他要的一个大靶子,一个放弃了家庭与情人私奔利己主义者,她的下场只有毁灭——尽管她的动机也许是自然的、符合人性的。而天真的吉蒂和追求自由的列文,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他们都曾牺牲过自己的利益,甚至卡列宁也在看到安娜的痛苦时动了心,放走了她。“而回避生活的艰辛,随波逐流是十分可悲的”,但托翁却把性格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安娜写成了悲惨的角色,这一点如何解释还需要商榷。另外,托尔斯泰似乎将目光更多投向个体,家庭与社会并不是他所写的重点。还希望继续讨论。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23

帖子

389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7-2-21 14:0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有太多东西值得去推敲和回味,有些东西是当时俄国环境汇总所特有的,比如农奴制的改革等,但有些话题是在今天都非常使人困惑和矛盾的,相信在将来,它仍值得人们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4

帖子

72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4#
发表于 2007-3-2 10:35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213

帖子

649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07-6-23 19:18 | 只看该作者
安娜的悲剧在于爱情和婚姻的分离。爱情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婚姻追求的亲情的交融,人类如果能把爱情和婚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可问题是,这种完美的生存状态很难找到,因此,当人们追求爱情时以婚姻为指向,在婚姻中又要去追寻爱情,这样,人就会有许多烦恼。
吉提和列文更多的是亲情的参与,吉提本来不喜欢列文。但他们结婚后生活依然美满,这是因为他们的婚姻已经转化为亲情了。
在我看来,当婚姻和爱情分离后,人要学会知足,知足了就不会烦恼。
想法不成熟,让各位见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34

帖子

112

积分

habitant

Rank: 3

6#
发表于 2007-6-23 23:48 | 只看该作者
人,看不清自己的将来。
如果没有遇到那个人,或许会顺理成章地继续。
如果遇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9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