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3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利场》

[复制链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1#
发表于 2009-8-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8-9 09:46 编辑

目前正在攻读,不便妄下结论。之前看过一个中篇:《破落户的故事》,情节结构和《名利场》的差不多,江泽玖译,也不失为名篇。撇开国人比较看重的作品的批判意义不说,作品在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绅士淑女的生活面貌作了很全面的介绍:比如家庭生活琐事细节、礼貌的社交风尚、优雅的名流生活、旅行、时尚、恋爱、决斗、书信往来等可能会让那些对“惯于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疾苦的作家有共鸣”的中国读者很不习惯,会觉得他们很做作,甚至是讨厌和恶心。但是如果你读过《罗兰之歌》或是看过电影《铁达尼号》的话,你可能又会觉得那种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是很有必要的了。这些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是骄傲,是一种可以大写特写的值得自豪的高贵精神。所以,萨克雷的小说至少在研究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方面是有史料价值的。
   《名利场》似乎只看到杨必的译本,而且评价颇高,被认为是“名著名译”。杨必是钱钟书的小姨子,一生未婚,被称为是“玉女教授”。她的姐姐杨绛曾翻译过《唐吉珂德》,也被认为是最佳译本。不过有一句话叫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杨绛的那个译本还是遭到了另外一些译本的挑战。也就是从那时起,国内开始对名作翻译的质量、风格越来越抱怀疑态度,很希望最大程度的还原名著的真实原貌,而不是什么“中西合璧”。
   杨必的这个译本被公认是翻译的非常认真的,我相信这点和她的姐姐是一样的。不过,我在细读的过程中却始终对那种“儿化音”的“京腔”风格很不适应,就好像是坐在茶馆里听一位老先生讲评书似的,又有点在读《红楼梦》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气氛有点不对;语言上也有点像古时的白话文口气。有评论说杨先生是“大胆”的对原文的结构进行过改动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如果这就是这个译本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的原因的话,我倒希望看到新的译本。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082

帖子

3424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9-9-22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09-9-22 16:32 编辑

《名利场》刚刚读完。萨克雷的副标题为——《没有英雄的故事》,我想这可以理解为对都宾少佐的遗憾:一个精神上趋于圣徒,但在风度举止上却没有做到艾米利亚理想中的程度(比如乔治那讨好的外貌和优雅的举止)的人,尽管他在行动上完全是绅士。

     如此说明,世间并无理想完美的人,也无绝对的幸福。但我想这部小说的可取之处决不在于批判与说教,比较起狄更斯那种能够获得世界声誉的小说来说,萨克雷那种写作风格似乎更能代表传统浓郁的英式风格:一会儿像是坐在下午和煦阳光的咖啡馆里跟一位绅士愉快的交谈,一会儿又像是怀着敬仰的目光仰望一位高贵的大人对民众作灵魂救赎的宣道一般。萨克雷出身于中上阶级,是国会议员的参选人,良好家世和教育背景使他如弗朗西斯.培根、大卫.休谟一样,非常熟悉贵族生活圈子的情况,其作品成为见证那一时代精神的宝贵的文学素材。
……——自然已让人乏味,但风景中的你,却让我回味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5-21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