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67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信仰(HESSE)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8-24 0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时我会在文章里谈起我的信仰,十多年前我曾经试图把我的信仰写成书,那本书叫“悉达多”。印度学生和日本和尚对这本书里关于信仰的问题常加以审视和讨论,但是他们的基督教同行却很少这么做。

在那本书里,我的信仰有一个印度名字和一副印度面孔,那并不是偶然的。我体验过两种宗教的形式,我的父辈祖辈都是虔诚正直的基督教徒,而我又是印度古籍的读者,最崇敬的是奥义书、薄伽梵书和佛祖的宣道书。我成长在真正的、活生生的基督教义之中,而最初的宗教情感却是在印度形式体验到的,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的父母和外祖父毕生在印度传教,虽然直到我的一位表兄和我才认识到各种宗教之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我的父母和外祖父都对印度的信仰形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他们对印度的宗教也颇具好感,只是他们不能完全承认罢了,所以说,我从小就生活在洋溢着印度精神和基督教精神的氛围中。

我认识的基督教形式对我的生活有深刻影响,它十分刻板、脆弱而无常,这种形式今天已经过时,也几乎已经消失了。我幼年认识的是具有清教徒色彩的新教,经历深刻而强烈。我的外祖父母和父母的生命完完全全由神的国度所决定,他们为侍奉神而存在。人把自己的生命看做神的生命,不是出于自私的原因,而是作为侍奉和供给而生活在神面前,这是我幼时最深切的经历,也是我得自家庭的最大遗产,我一生受这一经历的强烈影响,从未看重世间和世人,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看得越淡薄。但是我父母那种表现为活生生的生命的基督教精神,毕生侍奉和供给,将生命奉献给教会和服务于教会的基督教精神,无论多么伟大和高尚,其宗教和宗派的形式——这是我们小孩子所认识的形式——却是我从很小就不愿信仰、不能忍受的。我们总要念一些格言、唱些诗歌,而这就使得有诗人气质的我感到受辱,当幼年时期过去之后,我在少年时也已经看得出,像我外祖父和父亲这样的人,事实上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能像天主教徒那样有规定的教旨和教条,不能像他们那样有真正的、行之有效的仪式和真正的教堂。

所谓的“新教”教会是不存在的,分布在各处的乡村小教堂就是它的教会,这些教会的历史以及新教的封侯,一点也不比他们责骂的天主教教会高尚,几乎所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对神国的献身精神都不是在这些小教堂内完成的,而是更偏僻的,不过却是炽热警醒的秘密集会中以不固定的形式实现的,这些事我少年时代就已得知,虽然在我们家里说起乡村教堂及其传统形式总是充满敬意(一种我感到并非完全真诚的敬意,我很早就对它有怀疑)。事实上,我少年时代从未从教堂得着宗教体验。家中个人的礼拜和祈祷、父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同寻常的贫穷、他们乐于接受困难的态度、他们对基督徒的博爱之心、他们为异教徒的担忧,凡此种种基督徒生活中的热情和英勇的营养都来自阅读圣经,而并非来自教堂,星期日在教堂做礼拜、上坚信礼课以及教会的儿童班都未曾带给我任何宗教体验。

与很少有回旋余地的基督徒生活相比,与甜腻腻的诗歌和无趣的牧师讲道相比,印度宗教和诗歌的吸引力自然是大得多了。在这儿,我不感到任何事物迫近,闻不到灰色讲台持重的宣道和清教徒圣经课的味道,我的幻想有活动的空间,从印度世界传来的音讯我内心能够毫无阻力地接收,它们对我毕生产生影响。

我个人信仰的形式后来改变了多次,而这种形式的改变没有一次是突然发生的,而总是在逐渐增长和发展起来的。在我的“悉达多”中,爱,而不是知识,占有最高地位,悉达多拒绝教条而以万物为一体的体验为中心,我们可以把这当做是回归到基督教,甚至觉得是真正的基督教新教的精神。

我认识中国的精神世界晚于认识印度的,认识之后我又有了转变。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使我觉得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是兄弟,老子深藏的智慧以及其神秘的动力使我思索良久。通过和几位程度极高的天主教徒的交往,特别是通过与我的好友胡果巴尔的交往,来自基督教方面的浪潮再次影响了我,我赞同巴尔对宗教改革严厉的批评,但我没有变为天主教徒。当时我也看到一些天主教的动作和政治策略,看到教会及政治代表、精神代表如何利用像巴尔这样人格高尚纯洁的人,他们见势转舵,一会儿宣扬他,一会儿冷淡他。这样的教会显然不是宗教理想的处所,这儿显然也存在追逐名利、自以为是的作风,显然也有争吵和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只有私人生活中隐藏着真正的基督教精神。
在我的宗教生活中,基督教不是惟一的宗教,但它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我说的更多的是神秘基督教,而不是教会的基督教,它也不是全无矛盾,不过它和带着印度、亚洲色彩的信仰,认为世界是一体的想法相安无事。我的生活中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生活不下去,不过,我不需要教会。我总觉得把信仰和政治分开的特别教会看起来像拒绝民族主义的讽刺画,这种感觉在战争期间特别强烈,而新教没有能力达到超越教派的统一,在我看来,这是德意志没有能力达到一致的象征。早些年,我想到这些事的时候,总会以半崇敬半妒忌的眼光看罗马天主教教会,直到今天,新教徒对于固定形式、传统、可见的精神的渴望还使我维持着对这欧洲最大的文化形象的尊敬。不过,我也只是在一定距离之外才会对天主教教会有敬意,只要靠近它,它就像所有出于人的东西一样,散发出血腥和暴力、政治和卑鄙的气味。虽然这样,我偶尔仍会羡慕天主教徒,他们能够在神坛之前祈祷,不必躲在狭窄的小房间里,他们能够对着忏悔座的小窗口忏悔,不必在自我检讨中受良心的讽刺。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2#
发表于 2006-1-30 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牧场看守人 的帖子

“在我的“悉达多”中,爱,而不是知识,占有最高地位,悉达多拒绝教条而以万物为一体的体验为中心,我们可以把这当做是回归到基督教,甚至觉得是真正的基督教新教的精神。”

“在我的宗教生活中,基督教不是惟一的宗教,但它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我说的更多的是神秘基督教,而不是教会的基督教,它也不是全无矛盾,不过它和带着印度、亚洲色彩的信仰,认为世界是一体的想法相安无事。我的生活中向来有宗教,没有宗教我一天也生活不下去,不过,我不需要教会。”

顶一个。珍宝湮没在水里。Herman Hesse的悉达多值得很多读阿。

建议这个帖子搬去啥专门地方--没有合适的也可以考虑开一个吗?哲学宗教人生等类似的?这个坛那么多充满才气但因年轻得要紧而忍不住爱上层楼的极年轻人,世界的起源,存在的意义啊,生死和痛苦啊,应该是很多人有兴趣(至少是谈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0:1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的起源,存在的意义啊,生死和痛苦啊

是,应该多谈,这才是艺术要表达的啊
但是这种话题本来是属于个人的啊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4#
发表于 2006-1-30 12:11 | 只看该作者
宗教,哲学,艺术 (文学等)本来都是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折腾同一件事,不觉得有任何东西是个人的。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只有不同的表达表述,一遍遍的invention和re-invention.

对不起--并非想要冒犯谁,年轻的时候大多也就仅止于谈论谈论而已。不因谈论的苍白,它就失却它自身的价值。

真的尝了梨子,亲身体悟,很多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不错,它们是个人的,但又不是个人的--老兄,恐怕我们没有任何是个人的,一切都是共通的,只是我们喜欢自欺欺人地以为是个人的。

虽然说不清楚,但总想留下点蛛丝马迹来,一路上我们也是循着别人留下的线索摸过来的,否则我们走到今日,会难得多了。线索虽不完美,如metaphor, 如神话,如诗中的imagery,也容易被滥用如宗教战争--但咱们人类意识现状的目前就是这种麻袋片子,咱们暂时凑合着绣这些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468

帖子

1454

积分

baron

局外人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06-1-30 12: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30 10:16 发表
世界的起源,存在的意义啊,生死和痛苦啊

是,应该多谈,这才是艺术要表达的啊
但是这种话题本来是属于个人的啊


这话说得极对~~~~
因为属于个人,所以一定要营造一种宽容与尊重的氛围才能使得这个话题健康的发展下去。这种个人,不是说它不能被他人所了解,而更多的是指如何学会接纳他人的与自己的
我记得古兰经里有一段话说的极对,大意是,安拉是唯一的明灯,但那叫着其他名字的神们也是明灯,他们无非是被取了其他名字的明灯~~~~~~~~~~
这话到说得极为开明

相当初也曾经是个怀疑论者,并因此而骄傲不堪,
杨威利曾说过,信仰这两个字不能乱说。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谦卑。一个人有信仰有的时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当这个人为这个信仰而骄傲的时候。人们应当为自己的信仰而坚定,而奉献。但从不应当为自己的信仰而骄傲。骄傲导致的维护在很多时候是令他人难以接受,甚至是以攻击他人为快感的。我有时深切的体会到,虽然我对我究竟信仰什么并无定论,但我依旧肯定存在着一种终极关怀~并为此坚定不移。近来,我时常感觉到谦卑的重要性,我的灵魂,是匍匐于地的。而着地,是光滑洁净,是淤泥潮湿。我并不认为这种谦卑是一种低下,相反,这种谦卑令我以对待自己的信仰同样的心情来面对他人思想的精妙。即使是针锋相对的思想,依旧有其精妙之处,否则何来锋芒?
如同我近日与人戏言,活着的心态,乃是知世事之无常,无常无争,无争非不争,争乃入。
作为回报,他不得不交出自己的灵魂。现在,他开始常识那种滋味,那种滋味如同苦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4: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舞者 于 2006-1-30 12:11 发表
宗教,哲学,艺术 (文学等)本来都是不同角度不同表达方式折腾同一件事,不觉得有任何东西是个人的。阳光之下,没有新鲜事,只有不同的表达表述,一遍遍的invention和re-invention.

对不起--并非想要冒犯谁, ...



没关系啦,不过纪伯伦的一句话正是我想说的:

    如果我们互相供认彼此的罪过的话,我们就会为大家并无新创而互相嘲笑。

    如果我们都公开了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也将为大家并无新创而大笑。

再说,艺术也带有隐私性啊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7#
发表于 2006-1-30 15:53 | 只看该作者
全然没有嘲笑的意思,不知怎么(预防性地)看出来的。因为明白人性繁复,世间没有新事,都接受,善恶美丑苦乐都是我们共同的humanity的一部分。故无私人的,即时是自己的苦也不是。这也是纪伯伦所说(君所引)。

守君,或许我们的歧义只是用词涵义上的不同?你说艺术是私人的,你是说Artistic experience is personal吗?如若如此,我同意,all personal experience is personal, yet nothing is particular, unique or secretive to the experiencer, 故它们又是人类共同的。

否则的话,we might have to agree to disagree.

ANKA的帖子,中间有诸多有意思点。不应对是因为我觉得他对前面的帖子可能误解了。他日若能就事论事,应该是有意思的交谈。有时一句平实的实话,在不愿听的耳朵里成了判断--完全没有判断。我自己也非常年轻过(现在还很年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为九霄九海,尽在囊中,作的多是浮浮燥燥的事情,一定程度上,那是年轻的特权,也是青春的飞扬,但应小心他日年轻没了,只余特权。到后来因缘使然,日日夜夜通宵达旦的苦工,方知很多东西不是用嘴吹出来的,是要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熬夜油去熬出来的。对年轻人,并无判断,也无冒犯。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6:12 | 只看该作者
The reality of the other person is not in what he reveals to you, but in what he cannot reveal to you.

Therefore, if you would understand him, listen not to what he says but rather to what he does not say.

So..The belief itself, it's the only thing we can't reveal to each other as a mask.

To Dancer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9#
发表于 2006-1-30 1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1-30 16:12 发表
The reality of the other person is not in what he reveals to you, but in what he cannot reveal to you.

Therefore, if you would understand him, listen not to what he says but rather to what he do ...


“守君”---比较好玩。 The title you put on yourself is both very respectable and a bit, er...egoistic, forgive me.

In that sense I agree completely.  When I said nothing is personal, I was not concerned with sharing with the world.  Nor was I concerned by any particular person, great as he was or maybe--I was merely talking about a general "rule".

Language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is utterly limited (therefore it is tragic that we are busy-ing ourselves on a forum promoting foreign literature ).  All arts in its tangible form, music,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limited, yet we do the best we can. Something was lost between the original creative idea (which comes from the divine force that is much larger than we are)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at original idea, and more were lost betwee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at idea and the various minds attempting to grasp/analyse/relive/reinvent it.  This is a curse and in the same time also a blessing--we may never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creative design, yet each of us is a part of this creative process--like what they say, art is an empty basket, you put in what you find.

However, on a different dimension, sharing in language/tangible form is unnecessary--that's besides the point at the moment, I suspec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30 16:53 | 只看该作者
Well, in my opinion, something called "Experience" can only be shared with yourself in a project/a person.
The only way to measure the attainment of a person, just measure his "Experience".
And so is art.

I think that's the reality of all art.
In this way, art is completely "egoistic".
And, art---itself---becomes the divine flame in your heart, not the mask on your face.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11-23 04:0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